雲 林 縣水泥 工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國立中山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廖達琪所指導 梁鴻彬的 政治變遷的地方模式--民進黨在宜蘭執政的個案研究 (1998),提出雲 林 縣水泥 工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政治變遷、宜蘭、民進黨、社會運動、噶瑪蘭雜誌、反六輕、反火電。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雲 林 縣水泥 工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政治變遷的地方模式--民進黨在宜蘭執政的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雲 林 縣水泥 工會的問題,作者梁鴻彬 這樣論述: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日陳定南以「打破國民黨縣長專賣局面」與「曬國民黨前任縣長的縣府帳簿」為主要訴求,以八千兩百多票打敗李讚成接任宜蘭縣長,開創了宜蘭縣自民國四十年民選縣長以來,非國民黨籍主掌縣政府的首例,陳縣長以高品質的工程監督及環境規劃、企業化的行政管理、嚴格的環保標準及反抗中央威權的意識型態控制,成為具有濃厚政治符號意義與地方自主象徵的「宜蘭經驗」 ,(鄭聲、陳雪,1994)挾著充沛的民意支持及個人魅力,陳定南繼而在1985年的連任選舉中以140923的高票,69.98﹪的高得票率蟬聯執政。隨後上台的游錫縣長,則進一步以其「文化立縣」的政策主軸結合「環保立縣」「觀光立縣」及「資訊立縣」

,推行一系列包括本土語言、歷史及地理的鄉土教材計畫、成立第一個縣立的歌仔戲劇團及縣史館、舉辦大型的文化活動及在中央文大力支持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等。(林志恆,1998;陳賡堯,1998;宜蘭縣政府,1997a) 宜蘭的政治與社會在歷經了80年代中期以降的轉化與變革,陳定南及游錫十六年「綠色執政」的「宜蘭經驗」,在在獲得了宜蘭縣民在歷次的民調中高施政滿意度的肯定,及高度光榮感的心理認同(參見遠見雜誌編輯部,1996年12月及1997年12月:台灣民情報告專輯),「宜蘭經驗」堪稱是民進黨最值得珍惜的資產,在新願景上,宜蘭經驗創造出總體開發的跨世紀構想;在新團隊上,「宜蘭經驗」

培育出獻身理想的草根幹部;在新運動上,「宜蘭經驗」激發出社區營造的自治參與。(郭正亮,1998:230)「宜蘭經驗」也早已領先陳水扁主政下的「台北經驗」成為了整個民進黨「綠色執政」的指標,而在1992年的立委選舉、1993年縣市長選舉、1994年省長選舉、桃園縣長選戰,及97年縣市長大選時進一步的被推上全國的舞臺,做為民進黨欲邁向中央執政的樣版。 這一連串變遷過程牽涉層面既深且廣,正如杭亭頓(S.P.Huntington)研究政治變遷所提到的文化、結構、社會群體、領導與政策等面向,(S.P.Huntington,1971:316-317)都牽涉在其中。簡言之,宜蘭反對黨的地

方執政,因為涉及到反對運動對於地方政治文化及認同有意識的建構與形塑,和戰後反對運動領導者對於反對路線原則的信守與堅持,地方政府自主性要求的政策及結構面向的擘畫與開展,以及社會群體的動員和支持,因之可稱之為地方性的政治變遷。 政治變遷的地方模式的探討,和反對黨在地方執政的相關性研究,在現今,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在民進黨縣市長的要求之下,中央與地方關係的衝突日趨激烈之際,就顯得意義重大,尤其「宜蘭經驗」在1997年劉守成當選宜蘭縣長,賡續了五屆將邁入二十年的反對黨的地方執政,但是不同於高雄縣及嘉義縣,以家族政治和地方派系的經營策略,反對黨 「宜蘭經驗」執政的個案研究(case st

udy),將可提供我們一個反對運動如何在威權轉化的過程中,透過掌握地方政府的施政與策略,結合社會運動(反六輕及反火電運動),進一步開展出一個新興的地方施政和另類選擇的可能性,並造成高度地域認同,是我們選擇宜蘭這個個案最主要的動機。反六輕及反火電運動是特別能夠提供本論文動態性的分析五個面向互動造成變遷的案例,故加以特別的介紹、分析及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