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 神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馬丁路德 神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ChristineHelmer寫的 路德神話:德國如何發明新教改革者? 和CarlF.H.Henry的 神、啟示、權威(五)精選本:神的屹立與常在-第一部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校園網路書房>>商品詳細資料>>馬丁路德神學也說明:導論介紹的是聖經觀和神學意義,認識上帝(共分七章)介紹路德的神學方法,包括神學認識論、啟示、十架神學、信心、理性等,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路德的十架神學。上帝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鷹出版 和校園書房所出版 。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 神學研究道學碩士班 梁越美所指導 潘慧芳的 從十架神學的角度探討在苦難中與上帝的會遇 (2021),提出馬丁路德 神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苦難、十架神學、路德、加爾文、莫特曼。

而第二篇論文台灣神學研究學院 神學碩士班 鄭仰恩所指導 沈斯祺的 十七世紀英國反律法主義之爭:探討其起源與各方的論點 (2021),提出因為有 清教徒、律己派、反律法主義、新律法主義、馬丁路德、加爾文、律法與福音、稱義、聖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馬丁路德 神學的解答。

最後網站因而在基督徒「氣質」方面受害匪淺。馬丁路德這個人與他的 ...則補充:很多注釋家都承認研究馬丁路德的神學比研究其他神學家的神學更花時間,因為你還要研究他的生平。所以我要強調,如果有人想要瞭解宗教改革的真相,不僅要瞭解路德的改革真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馬丁路德 神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路德神話:德國如何發明新教改革者?

為了解決馬丁路德 神學的問題,作者ChristineHelmer 這樣論述:

還原歷史上真正的路德。 瞭解二十世紀出的德國學者如何形塑路德, 就更理解從一戰到希特勒崛起,現代的德國和世界。     從神學脈絡談德國,以及現代化的世界   歐洲最知名人物馬丁路德,如何被推上現代化的神壇?   路德並非發起宗教革命的英雄;   比起新教路德,他更是天主教的路德。     本書探討路德作為宗教改革者的歷史和傳說,與西方的現代性如何產生千絲萬縷的關聯,甚至幾乎所有現代意識或價值都跟馬丁路德脫不了關係。     沒有誰的故事比馬丁路德更能說明西方現代性的勝利,然而站在中世紀威權看台前宣布宗教和知識自由的路德,是如何被形塑成宗教改革者?

就得要回到這個神話的發源地——19世紀後期的德國,追溯自一次大戰結束到國家社會主義興起的歷程。     為什麼德國知識份子——尤其是宗教、文化和神學方面的新教學者——在這個動蕩時期,執著於改革者版本的路德故事,而將路德吹捧成推動現代化德國文化統一的神話人物?在神話的多次反覆敘述的過程中,自威瑪共和國時代起,路德取得了世界性的歷史地位。     海默在新教改革者路德的結構中透過中世紀的視角,發現比起說是新教改革者,路德更是天主教的改革者。十九世紀、二十世紀轉換之際,德國學者尋求新的路德研究方法,試圖建構德國獨有的政治和文化精神上。當時軍事行動擴大了德國邊界,德國大學也開始成為歷史

和社會科學研究最蓬勃的創新中心。在文化議題上,探討「德國在現代世界中的位置」成為德國日常的關注焦點,路德十六世紀的稱義神學和獨特的宗教經歷,被放入十九世紀後期出現的神學歷史方法中,以致路德成了當中的關鍵人物。     然而,塑造路德成為宗教改革的人物後,人們對於他反猶和反天主教的態度,也不加檢視地照單全收。這埋下國家社會主義的興起後希特勒的崛起,以及在現代性擴張的脈絡下,當代我們到的對於民主抵抗的根源。     總而言之,本書探討路德與現代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如何關聯,以及路德如何被歷史形塑成一個宗教改革家,透過還原路德成為天主教改革者,讓我們看到歷史上路德的真正樣貌。  

本書特色     ★ 以歷史角度看路德各種形象的建構,以及對西方現代的深刻影響,尋找歷史上路德的天主教元素和中世紀元素。   ★ 本書作者在coursera這個全世界一流大學合開的線上課程擔任「路德與西方」講師,獲得4.6的高分。   ★ 馬丁路德是歐洲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但在中文世界還沒一本真正好的傳記,本書將補充此空缺。   專文推薦     .洪萬六|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牧   .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盧省言|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好評推薦     .J0HN WITTE JR.|拉夫大學法學教授、埃默里大學麥

克唐納特聘教授   .PAUL MENDES-FLOHR|芝加哥大學三一學院名譽教授、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名譽教授   .KATHRYN LOFTON|耶魯大學宗教研究、美國研究和歷史學教授   .Michael Massing|《注定的分歧》作者   .Susannah Heschel| 達特茅斯學院Eli Black猶太研究教授     .「一個世紀前,大多數的新教徒視馬丁路德為偉大的自由先知,認為他將西方從中世紀天主教的壓迫統治中解放出來,讓西方教會、國家和文化走上現代化之路。然而,克莉斯汀·海默始終告訴我們,比起那種英雄式的形象,路德的宗教改革更是中世紀的,沒那麼

具革命性,所帶來的影響也更複雜。這本博學的著作,呈現出英雄式路德神話在現代德國思想中錯綜複雜的淵源和軸線,也挑戰了從黑格爾、施萊爾馬赫,到韋伯和賀爾在自己當下的處境意識中,對路德採取的高度選擇性解讀。這本著作是最好的法醫式批判史學。」-J0HN WITTE JR. 伍德拉夫大學法學教授、埃默里大學麥克唐納特聘教授     .「藉由對思想史和建設性神學反思的優雅編織,克莉斯汀·海默找回天主教的路德,並挑戰了這位前奧古斯丁修道士與羅馬教會徹底決裂的主流新教形象。藉由將佔據主流地位的宗教改革敘事之建構,重新放回20世紀初德國政治文化話語的脈絡,她呈現出一個公然且強而有力的政治神學計畫,凸顯出

這當中的反天主教和反猶太教預設。透過巧妙解構宗教改革的路德,海默極具說服力地告訴我們,要對新教敘事中的宗教和現代性概念進行修正。」-PAUL MENDES-FLOHR 芝加哥大學三一學院名譽教授、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名譽教授     .「這本書十分敏銳,更重要的是令人不安。市面上有許多檢視路德神學影響、有水準的路德傳記,但都沒有解釋路德神話迷思帶來的後果。海默以敏銳的閱讀和修正,將路德帶離有害的詮釋,再次提醒我們,我們解釋人類過去的方式,將會大大影響我們能否生活在一個真正自由的當下。」-KATHRYN LOFTON 耶魯大學宗教研究、美國研究和歷史學教授     .「藉由對路德長

期的研究,克莉斯汀·海默對路德神學進行了高度原創性和令人振奮的詮釋,那種塑造路德成為引領現代世界偉大新教改革者的形象,其實是一個世紀前德國歷史學家創造的神話,路德應該更好地被理解為中世紀晚期的人物和天主教的改革者。這個充滿熱情的論證研究,定能吸引兩種不同信仰立場的讀者,也帶來本就該有的辯論。」-Michael Massing《注定的分歧:伊拉斯謨、路德,為西方思想而戰》(Fatal Discord: Erasmus, Luther, and the Fight for the Western Mind)一書的作者     .「克莉斯汀·海默以強大的準確性和洞察力,生動呈現出一位中世紀天

主教改革者,是如何被神話化為偉大的新教徒改革者。」-Susannah Heschel 達特茅斯學院Eli Black猶太研究教授

從十架神學的角度探討在苦難中與上帝的會遇

為了解決馬丁路德 神學的問題,作者潘慧芳 這樣論述:

本論文從研究者個人生命苦難的角度切入與苦難對話,發現研究者自身的教會文化與處境,處處充斥著以成功神學為導向的思維模式。面對此處境,本文提出十架神學才是當代教會理解苦難的正確路進。本文以路德、加爾文、莫特曼、林鴻信的神學思想為研究對象,嘗試爬梳宗教改革到當代改革宗對苦難與十架的認識。接著,將再以當代超過千人的巨型教會牧者的三篇講道篇作觀點對話與分析,嘗試藉著講道篇,探究當代教會對「苦難」的主題教導,是否單一地偏向以自我為中心的成功神學思維,或是有以上帝為中心的十架神學教導。最後,將再與研究者自身經歷對話,期盼未來在教會現場,對苦難有更多整全的教導,使得信徒的信仰根基得以越發強壯,不因苦

難發生而不堪一擊,而能在苦難中越發認識上帝與經驗上帝的真實。

神、啟示、權威(五)精選本:神的屹立與常在-第一部分

為了解決馬丁路德 神學的問題,作者CarlF.H.Henry 這樣論述:

睽違多年,最後兩冊精選本終於問世,華人讀者期盼已久的壓軸之作! 『護教學的曠世巨作,幫助我們有能力面對二十一世紀的各種挑戰。 神作為啟示者,超越祂自己的啟示;屹立、降卑、常在的神,仍然向世人曉諭與彰顯。』   卡爾.亨利博士畢生扛鼎之作《神、啟示、權威》全套六冊,堪稱二十世紀福音派護教經典。這套書被譽為是最詳盡透徹的系統神學導讀,絕對能名列二十世紀最出色的福音派神學著作之一。   《神、啟示、權威》前四冊焦點是宗教知識論(人獲取神知識的途徑),而睽違多年的最後兩冊中譯本,聚焦在本體論(關乎神的本質與性情)。承襲但又有別於前四冊,作者認為,福音派有神論既然建基於啟示,當然比各式各樣的世界

觀更合乎理性。唯有奠基在對神正確的認識上,我們才能建立起扎實的知識基礎,以及周全的思想論述。   原叢書卷帙浩繁,作者思路縱橫,譬如,第五冊中關於有神論的討論:從三一論到宇宙大爆炸,所引用的資料十分浩瀚,一般讀者難窺堂奧,幸賴戴德理牧師從中編選輯略,加諸標題與問題研討,讓華人讀者更能看到卡爾.亨利思想寶藏的精華。   卜仁納(Brunner)曾說過,神學家的職責,是駐守教會廚房門口,遍嚐要端出去的菜,確保會眾不致中毒。卡爾.亨利同意這個說法。而今日現代主義思想席捲美國,福音派備受衝擊之下,不經意之間也做出連番讓步,神逐漸變成「為人服務」的神。在這潮流中,作者決心力挽狂瀾,抵擋這股把神視為「

好好先生」的趨勢,重現福音派過往重視神的威嚴與權威。  

十七世紀英國反律法主義之爭:探討其起源與各方的論點

為了解決馬丁路德 神學的問題,作者沈斯祺 這樣論述:

在聖化(Sanctification)的課題中,信徒經常體會到律法與福音的張力,這種張力體現在反律法主義的論爭中,而反律法主義的神學辯論可追溯自十六世紀的改教家,如路德與加爾文,並影響十七世紀的英國、新英格蘭,以及十八世紀的蘇格蘭。本論文在辨悉路德與加爾文時代的反律法主義特質後,把焦點聚焦於十七世紀的英國,因為當時的反律法主義之爭在看重律法的清教徒的背景下,尤其襯托出律法與福音的張力。此外,新律法主義也參與在反律法主義之論爭中,形成三個論述彼此間的對話,因此十七世紀英國反律法主義之論爭成為瞭解律法與福音的重要課題。本論文從歷史與神學的角度,對三個議題提出探討。首先,清教徒在過去的文學、戲劇、

普羅大眾甚至教會圈子裡,予人古板的律法主義者形象,這個觀念值得被驗證,因為清教徒是由好幾個不同的因素産生的。另外,當時重視品德之群體不只清教徒,以致用律法主義之名冠於清教徒頭上是不合宜的。關於第二個議題,反律法主義者又給予基督教圈子一種抛棄律法、擁抱自由的觀點,這也是本論文想要考察之處,因為十七世紀的反律法主義者並不是不守律法,只是對如何守律法一事提出質疑。最後一個議題,巴克斯特作為新律法主義的代表人物,提出以守律法為得著福音的論述,即稱義是通過聖化來表現,這使改教之後的因信稱義以因信成義的方式呈現,再度混淆稱義與聖化的觀念,顚覆傳統的改革宗神學特色,這個說法必然讓清教徒對巴克斯特提出抗議,但

巴克斯特的新律法主義從牧養的角度出發,也使讀者在認識反律法主義的同時,多了一個視角,使律法與福音之論爭經過清教徒、反律法主義者,以及新律法主義者的思辯之後,可以更適切地落實於教會群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