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山鼻漁港潮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麟山鼻漁港潮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盧昱瑞寫的 打狗漁村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80714新北市-麟山鼻漁港 - 輕旅行也說明:此外,觀賞潮間帶的小生物也是遊憩麟山鼻的重點活動之一,透過事先查看潮汐及準備齊全的裝備,就能一享弄潮的樂趣,並可輕易在岩縫石塊中,發現難得的自然 ...

國立中山大學 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研究所 薛憲文所指導 張晉嘉的 半自動處理多音束水層資料-以永安魚礁區為例 (2015),提出麟山鼻漁港潮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漁業聲學、多音束回聲測深儀、魚跡偵測程序。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科技大學 室內設計系 張震鐘所指導 何昇樺的 淡北海岸石滬文化之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淡北海岸、石滬、河口漁場、族群的重點而找出了 麟山鼻漁港潮汐的解答。

最後網站麟山鼻漁港飛釣趣,(海水FLY、黑點、花身雞魚、鹽水毛鉤則補充:海釣#鹽水FLY #海水飛蠅歡迎來到台灣Fly Fishing飛釣推廣頻道這裡主要是分享我們在台灣FLY FISHING的經驗我的的推廣理念是愛護環境、不留垃圾、尊重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麟山鼻漁港潮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打狗漁村

為了解決麟山鼻漁港潮汐的問題,作者盧昱瑞 這樣論述:

  2010年高雄縣市合併後,台十七線北從二仁溪至高屏溪共計約63公里,沿途有約20多處漁港。近年來因隨著都市發展往市中心移動,相形下沿海漁村逐日沒落及邊陲化,再加上海洋生態的枯竭使長年依海維生的漁民難以為繼,昔日易見的漁村海洋文化亦逐漸消失,而歷史悠久的紅毛港漁村及援中港在2010年也消失於洲際碼頭與軍港的擴建工程中。   高雄是座海港城市,海自古以來便已存在,人為了捕魚而隨岸擇居,從寮集結成社,從社發展成村,每個漁村或漁港皆有其發展歷史上的偶然性。筆者今日重新踏查城市邊陲的沿海漁村,試著從邊陲回望探源一座現代城市的初始輪廓,用相機紀錄此刻的高雄海邊樣態,也同時書寫勾勒出靠海營生

的漁人臉譜,以圖文匯集成高雄漁港光景的攝影札記《打狗漁村》。 本書特色   1.內文書寫高雄沿海十六處海邊漁村的人文風景,計有白砂崙、茄萣、永安、彌陀、蚵仔寮、柴山泊地、哈瑪星、旗津、前鎮、紅毛港、鳳鼻頭、中芸及汕尾等漁港漁村   2.筆者彙整1999~2013拍攝於高雄沿海漁村景色之靜照,有漁人故事、漁村地貌變遷、季節性捕撈紀錄、海邊人文風情等,共計165幀攝影靜照呈現高雄沿海多元樣態。  

半自動處理多音束水層資料-以永安魚礁區為例

為了解決麟山鼻漁港潮汐的問題,作者張晉嘉 這樣論述:

現今水下聲學之應用十分廣泛,包括底質探勘、水下定位、海底地形測量與魚類豐度評估等。隨著研究目標與研究區的不同,實驗所採用的聲學儀器也各有差異,主要系統包含:單音束回聲測深儀、雙音束回聲測深儀、側掃聲納與多音束回聲測深儀等。回顧人工魚礁投放歷程,漁業署在1972-1991年間大量投放人工魚礁,而為了規劃及管理台灣漁業資源,政府於1987年發表「漁業發展方案(1990-2000)」,並於2000年公布「漁業多元化經營建設計畫(2001-2016)」,用以改善漁場環境並進行漁業資源復育。本論文研究區位於高雄市永安區外海,為漁業署以堆疊方式投放的傳統型水泥礁及改良型水泥礁,以期保育該區漁業資源。傳統

漁業聲學研究常利用科學魚探機收集水層訊號,並常以網具來捕獲目標源魚種,然後即可藉由聲學閾值辨識魚種或進行豐度評估等。不同於傳統漁業聲學調查方式,本論文採用多音束回聲測深儀,該儀器原本用於海底地形測繪作業,但近年來新型的多音束回聲測深儀系統已經可以收集水層資料,因此具有魚群探測的功能。本論文透過Reson SeaBat 7125所提供的「高解析度水層影像」作為研究材料,經文獻回顧可知,高強度回波訊號的來源常為海床、魚礁或魚體魚鰾。但是在資料收集過程當中,多音束儀器皆會記錄環境所回饋的雜訊,因此每條水層測段資料均需濾除雜訊後才能萃取其魚訊。在本論文中,透過下列兩種資料處理方式進行魚訊的萃取:(1)

採用Fledermaus FMMidwater軟體初步辨識回聲訊號類型,並藉由人為框選方式篩選測段魚訊,(2)利用Echoview軟體的魚跡偵測程序萃取水層魚訊,再藉由魚跡篩選以及正確性辨識等方法,設法從高值訊號回聲圖像當中取得有效的目標物訊號。在取得有效的目標物訊號後,再藉由ArcGIS軟體展示水層魚訊的空間分布狀態。由於兩個年度(2014-2015)水層訊號所含的背景雜訊量不盡相同,因此必須設定不同的偵測參數數值。在資料處理過程中,透過標準化作業程序(濾除背景雜訊俾凸顯影像當中的目標物訊號),又本論文著重於探討多音束水層資料之使用(魚訊偵測及視覺化展示),並不涉及魚礁區資源現存量之估計本論

文研究區位於高雄市永安區外海,研究焦點為四個魚礁區(茄萣二、三、四人工魚礁區及永安人工魚礁區),資料收集時期橫跨兩個年度及三個天次,透過標準化作業流程處理資料取得各測段之魚隻數量,經資料整併後,再利用SPSS軟體進行數值統計及分析探討水層魚訊的變化,獲得下述三點結論:(1)黃昏及午夜時段所測得的魚訊高於黎明及中午時段,推測魚群有比較高的機率於兩個時段活動。(2)根據各航次魚隻尾數數量統計表顯示,本研究在茄萣三魚礁區可以測得最多的魚隻數量,推估其原因可能是本魚礁區所囊括的範圍最為廣泛,再加上營養鹽的濃度較高,使該區域的基礎生產力高於另外三個人工魚礁區。(3)又本研究測得之魚訊大多位於較深的水域環

境(70%實測水深),該水深分布結果顯示,魚群與魚礁區相對距離極為接近(10-15%之實測水深),因此推估魚群的活動範圍幾乎圍繞於魚礁區周遭環境,意即人工魚礁的設置的確可以提供覓食、棲息及魚群保護等功能。

淡北海岸石滬文化之研究

為了解決麟山鼻漁港潮汐的問題,作者何昇樺 這樣論述:

淡北海岸石滬文化之研究研究生:何昇樺指導教授:張震鐘時間:一○三年十二月中文摘要本研究以早期空照圖資及歷史文獻記載,分析淡北海岸石滬的發展變遷。並將石滬文化發生的影響因子,以地理空間及人為時間為探討中心,作為分析淡北石滬發展脈絡的主要觀點。研究結果發現,最早的石滬記載時期台灣是以平埔文化為主的社會族群,而其時也已有百年以上少數的移民貿易活動。而移民最主要的生活方式為農墾,其與石滬設施的發生有著一定的關聯性。而空間的分布除了符合莊文星之石滬發生地理條件外更,本研究以圖資及實地探查歸納出河口北岸及岬角突出部為石滬發生的密集點,符合潮汐海流影響近岸漁業的原理。本研究藉由以上的理念,論文分述四個脈絡

,第一、透過史料推敲淡北海岸石滬族群的骨架,第二、公文書檔案比對分析石滬存在的地緣及人文歷史關係,並藉由空照圖資重現日治時期石滬漁業的景象。第三、實地探查及耆老的訪談以補足石滬文化內涵。第四、綜合分析第一、第二、第三並歸納成果如下:一、淡北海岸石滬的構築及運作顯現於石滬的形式及操作法則,是順應自然物理與人間默契的文化生活。二、庄社與移民聚落的石滬生計訴說早期海岸交通及移民農漁生活的可能歷史。三、淡水河口獨特的魚鱗石滬文法顯現獨特的石滬群聚原則。四、黑潮下河口北岸藻礁與火成岩生態漁場成為淡北海岸石滬景觀地理條件的完美組合。關鍵詞 : 淡北海岸、石滬、河口漁場、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