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寺月老問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龍山寺月老問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接黃安培得寫的 出神入話:接地氣映人心的台灣民間信仰 和李秀娥的 圖解台灣問俗小百科:100個日常民俗生活的問答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龍山寺月老問問題的推薦與評價,DCARD、PTT、MOBILE01也說明:龍山寺月老 問問題在[問題] 龍山寺月老擲筊問事- 精華區marvel - 批踢踢實業坊的評價; 龍山寺月老問問題在如何正確問神(月老) - 閒聊板| Dcard 的評價; 龍山寺月老問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經典雜誌 和晨星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楊明璋所指導 郭珈妏的 臺灣月老廟及其月老百籤研究 (2019),提出龍山寺月老問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月老、籤詩、配祀神、民間信仰。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觀光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黃躍雯所指導 蔡以珣的 觀光客對萬華龍山寺地區遊民活動的環境識覺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龍山寺、遊民、環境識覺、觀光目的地意象的重點而找出了 龍山寺月老問事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北萬華龍山寺月老❤️拜月老,求籤,求紅線,求姻緣步驟- 玩轉...則補充:龍山寺 拜月老需要帶什麼供品? 拜月老的禁忌; 如何在龍山寺拜月老筊杯問事情? 如何向龍山寺月老求姻緣求紅線 ... 玩轉台灣»熱門景點台北萬華龍山寺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龍山寺月老問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出神入話:接地氣映人心的台灣民間信仰

為了解決龍山寺月老問事的問題,作者鄭接黃安培得 這樣論述:

  二○二○年伊始,經典雜誌撰述鄭接黃,啟動【出神入話】專題,與攝影安培淂(Alberto Buzzola)投入採訪與寫作。同年三月,台灣疫情方興,首篇〈瘟與神:與自己的恐懼和解〉於《經典》刊載,緊扣社會脈動與平易敘事,以及深刻多采的紀實影像,深深吸引讀者目光。一路走來,直到二○二一年十二月號的〈宛如神在:香爐、彩繪、輦轎〉,系列報導恰已走過近兩個年頭;期間探討了媽祖、土地、瘟神、生育、醫療、幽冥、文昌、財神等與民間日常休戚相關的信仰主題。   一個成長環境不離宮廟、以貼近在地向世人傳遞民間信仰美善為職志的文字報導者;以及來自義大利、儘管定居台灣超過二十年但對於民間信仰一知半解卻傾注心力記錄

的外籍攝影師;共同譜寫出這座島嶼人神共生的有情世界。信仰深根於土地,融入常民的血液之中;神明不在九霄雲外,而是在人間。本書具現台灣民間信仰敬天愛地、護惜土地的初心。   ⊙本書收錄2021年第四十五屆金鼎獎雜誌類攝影獎作品 專文推薦   ⊙李豐楙(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林美容(中研院民族所兼任研究員)   李豐楙   如何文圖並茂、創造高可讀性?彰顯新世代的田野採訪,文字作者的鄭接黃,既以文藝訓練展現其創意,也蘊含著斯土斯民的人文關懷。而《經典》的殊勝就是搭配攝影師安培淂,這位義大利籍攝影師以外籍之眼,所觀所拍都是一般所見的,卻因習焉而不以為意,反而老外別具隻眼而另有所見。   細讀

報導與攝影,感覺《經典》創造了新的美感、新的知識傳遞。民俗/民間宗教的報導,學者或歷史研究或田野調查,不管其學科出身都較為嚴謹、制式,也就顯得嚴肅,也較為小眾。而民俗、信仰乃屬民眾生活的一環,理應可以通俗、平易,這就是系列專題的亮點所在。   林美容   本書的書寫有它的活潑性與動態性,但是作者會把這種種民間信仰的樣態,帶入台灣社會發展的各種脈絡來思考,這是很難能可貴的。應該也是作者的用心所在,信仰有其文化傳統,但反映的畢竟是此時此地台灣人的宗教心。   希望藉著接黃這本《出神入話》,把民間信仰當作流行文化的跟隨者,或是期望對自身信仰文化傳統有所理解的讀者們,都可以在此書找到他們相應的共鳴。

作者簡介 鄭接黃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畢業。曾任經典雜誌撰述。   有很多想做的事,也很愛睡覺,所以很會作夢。喜歡台灣民間信仰,童年生活場景是宮廟。喜歡台語,書寫與說話,都試著讓台語融入生活。喜歡當一名編輯,也喜歡寫作,認為所謂的「編輯寫作魂」就是:我多想大聲、用力地告訴你,這個世界因為有了這些人事物,總算有些特別,有些,不一樣了。 【攝影】安培淂   義大利出生,旅遊過上百個國家,定居台灣至今超過二十年;現任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攝影作品多次入圍國內外獎項,並曾獲2006年SOPA亞洲卓越編輯獎、2011年金鼎獎「雜誌個人獎」最佳雜誌攝影,以及2012年吳舜文專題新聞

攝影獎。更以本書攝影作品榮獲2021年第四十五屆金鼎獎雜誌類攝影獎。 推薦序 具現信仰的實態與時態/李豐楙 與時俱進的信仰共鳴/林美容 自序 我與台灣道教的奇遇/安培淂 緒言 映照人心的理解/鄭接黃 台灣 有神隨行 共渡到同行——現代傳統的媽祖信仰 畏瘟而敬神——和解恐懼的王爺信仰 街頭與巷尾——智慧經驗的土地信仰 人生 代代循環 求籽為種生——父母心路的生育信仰 醫生也醫心——兼顧身心的醫藥信仰 事死如事生——生死相銜的幽冥信仰 想望 普世追求 盈虧和圓缺——緣分來去的婚愛信仰 功名與利祿——熙攘凡塵的名利信仰 動物有夠神——有情世間的動物信仰 遍在 神形神通 神來遣兵將——守戒律

傳將藝的粧將 神是眼前人——介於人神之間的乩身 神形映人心——香爐、彩繪、粧佛、輦轎 宮廟走訪誌 跋  讓自己長大 推薦序 具現信仰實態與人文關懷/李豐楙(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   有一天打開電腦,看到署名「鄭接黃」的電郵索序,一看《經典》出刊已達二百八十期,在行內理應有相當的知名度,慚愧的是退休以後,這本雜誌的訊息感覺陌生。過了一段時間後又來第二通電郵,表達他的意願,我想「出神入話」既是系列專題,一定有看頭!就表明想看看報導,結果很快接到了一大包,既有複印,還有精美的《經典》雜誌第二八○期。   「該如何看?」第一個念頭後,翻到雜誌的廣告頁,發現十二、三篇編排成型,「即將集結成書

」。   作為老田野的一員,將十三篇在書桌上攤開,按照興趣和理解加以分類,就浮現一個民俗信仰的清晰圖像。   而後一篇篇閱讀,才了解撰稿者的文筆,與攝影者安培淂(Alberto Buzzola)相與配合,在採錄許多宮廟的活動中,廣泛採訪相關人士與民俗專家,而後者幾乎都是我熟識的青壯代,這些民俗精英代表了新世代的聲音,於是欣然動筆寫就此序。   任何作者既在刊物陸續發表,如何編排結集?必有作者的寫作因緣,也就代表先後有序的「寫法」,而我逆反閱讀的經驗則是讀者立場,這種「讀法」顯得自由自在,彼此相遇就會迸發火花。   在這個過程中各有樂趣,我的讀法就是將十三篇分作四組。   第一組始於因

應當前新冠肺炎的世紀性瘟疫,在恐怖的氛圍中重溫/見〈瘟與神〉(編按,本文所見篇名皆雜誌原刊,實際成書篇名多已不同),故列為第一篇見證一個時代。在台灣定期性的迎王區,台江內海舊區的醮祭傳統之一,就是王爺配合保生大帝,在〈醫生醫心〉中接續醫神,則兩位神明既行瘟亦解瘟;這就是「西港仔香」常見的「千歲爺巡掃,媽祖蔭香路」,一則嚴威之極;另一則是母神慈悲,在〈渡與行〉相互搭配,如是撫慰人心的茫然。   第二組從民間諸神作出抉擇,相較於第一組多大神大道,不宜忘掉的,除了文昌帝君和財神,在「朝封」與「道封」之外,還有許多的小神小道,通常不容易被論列,即如陰祠與賭博求財,在〈功名與利祿〉中存在著曖昧關係。同

樣也具有財神性質的土地公,加上客家地區另一「伯公」之稱的,就是在「福德正神」之名下,象徵有土斯有財、有福斯有德,也就是〈街頭巷尾土地公〉;同樣也是位階不高,卻又不可或缺的就是〈動物好神〉,除了各廟俱有的虎爺,還包括一干動物崇拜,即反映有情世界的眾生相。   在台灣諸神信仰的存在,還包括屬於生命禮儀/俗而可歸為第三組的:始於締結良緣的月下老人信仰,〈因為愛情〉而男女好合,從而「合兩家之好」,這就是和合之神。一旦婚嫁就會祈求的,在〈求籽種生〉中先是註生娘娘、入花園顧花欉;而後就交由護佑之神陳夫人/三奶夫人,共同職司過關度限的囝仔關;直到「作十六歲」才拜謝七娘媽,而象徵出鳥母/婆姐間,如是種種概屬

生育信仰範圍;最後必須面臨的就是生命的終極關懷,在〈知死之生〉中的三教合一,既有喪葬禮俗,也有道教拔度、佛教作功德,幽冥信仰大家有份/分。   第四組則圍繞諸神信仰而展開的,從如何賦形的靈力具像化,這個過程既有〈神形人心〉的神像雕刻,也有〈宛如神在〉的香爐、彩繪及輦轎,藴含著民間藝師的諸般技藝,其中藴藏著許多故事;最後神像、輦轎的出場,則可以分別內外,內則〈乩身〉,作為神明的代言人,從採生童到成乩,既可問事也可問病,在神人之間擔任媒介;而對外則是地方神明的出巡,既有儀仗也有神將,神明的職司就是乘御神轎出巡繞境,各式陣頭中常見的神將,從八家將到官將首俱是,仿效帝制王朝的鹵簿展現威儀,既可驅邪逐

祟,也能安鎮一方,各地各自傳承文武技藝,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地展演。   在《經典》的「出神入話」系列報導中,如何文圖並茂、創造高可讀性?彰顯新世代的田野採訪,文字作者的鄭接黃,既以文藝訓練展現其創意,也藴含著斯土斯民的人文關懷。而《經典》的殊勝就是搭配攝影師安培淂,這位義大利籍攝影師以外籍之眼,所觀所拍都是一般所見的,卻因習焉而不以為意,反而老外別具隻眼而另有所見。正因如此,在他的鏡頭下見人所未見,證據就是又得獎:第四十五屆金鼎獎的「攝影獎」,也入圍圍第二十屆卓越新聞獎的「系列新聞攝影奬」。   細讀報導與攝影,感覺《經典》創造了新的美感、新的知識傳遞。民俗/民間宗教的報導,學者或歷史研究或

田野調查,不管其學科出身都較為嚴謹、制式,也就顯得嚴肅,也較為小眾。而民俗、信仰乃屬民眾生活的一環,理應可以通俗、平易,這就是系列專題的亮點所在。   多年來出入田野,既有機會得見前行代,也與諸多青壯世代一直有縁,感覺這個文化領域與時俱變/進。若按照儒家古典的禮學規律:禮意不變,而禮文(儀式)、禮器可變,時空既異,儀式與禮器則隨之而變,如此才形成各代的特色。   當今台灣面臨劇烈的社會變遷,其實連禮意也有些變動,何況是儀式、儀具及行動。我們認識的神明其實具有多面性/千面性,但無論如何變,仍不離其本:一種亙古不變的精神。所以台灣在華人世界中護衛的,就是保留良好的文化價值,這一塊寶地的神明與民

同在。既有機會先睹為快,感慨既有斯土也有斯神,此中神道有可觀者焉。   在《經典》所展現的,從採訪報導、攝影記錄,乃至編排方式,都是屬於這一世代;所見所聞既有所同,但可貴的是具現當今實態,故特別表而出之,希望共同珍惜、見證一個聖與美的世界,是以為序。 與時俱進的信仰共鳴/林美容(中研院民族所兼任研究員)   《出神入話》是鄭接黃撰寫的有關台灣民間信仰的文章,先後刊登在《經典》上,並且在大愛台「經典.TV」節目播出,文字加影像,以電視之大眾媒體的方式,已與社會大眾進行了全方位的交流。如今,結集出書應該是對文字作者很大的一種肯定,因為書籍作為平面媒體的一種展現方式,持續性會更久,更能長期地吸

引讀者做深度的閱讀瀏覽。所以,首先要恭喜接黃,努力有成,可以把自己費心費力去蒐集資料,進行田野調查,以及訪問專家學者,進而撰寫出來的有關民間信仰的瞭解與體會,與廣大的讀者分享,這是可喜可賀的事情。   我長年研究台灣民間信仰,理解到台灣人透過地方社區,對於天地神鬼的共同祭祀,所形成的祭祀圈,以及透過區域性的祭典組織所形成的信仰圈,建構了台灣漢人地域社會(territorial society)的基礎樣貌。我也曾研究曲館與武館的子弟組織,作為推廣廟會活動所需的文武陣,也是傳統社會很重要的基礎組織。   然而,學術的論述,讀者相當有限。所以有時我也透過大學課堂的講述、透過一些通俗寫作,或是通俗

演講等,希望更多人可以用民間信仰的視角,來瞭解台灣人的社會傳統、文化傳統,以及歷史傳統,以建構台灣人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心。所以,一度我也自詡為台灣民間信仰的代言人,字裡行間與口語傳播之間盡力闡揚,難免不無維護不當的批判之意,皆是出於過去威權時期,民間信仰長期處於被矮化、低俗化的處境,以及學界對其世俗化、功利化的批判,一種不平則鳴的心境吧!   當然,有關台灣民間信仰的通俗文字作品不少,有些是實用性,教人怎麼拜拜等類,有些是就神明或祭典活動進行通俗的介紹。我自己也針對媽祖信仰,出過一本《媽祖婆靈聖》這本通俗書。對學者而言,出版通俗著作是有點拗手的,沒有文字編輯的協助很難竟其功。而接黃這本《出神入

話》沒有這個問題,可以直接了當地用自己慣用的文字風格,與讀者實際見面。接黃的文字很適合一般的讀者,不會太過生硬,內容的組織剪裁與編排也非常得宜,適當穿插受訪者的口述資料,自然而流暢。   這本書的內容,有關於神明的,媽祖、土地公、月下老人、文昌、財神、醫神、瘟神、動物神,也有關於鬼魂的信仰。基本上台灣人崇祀天地神鬼,天神與地祇,神與鬼,基本上有著陰陽兩元的文化思維在其中,地方社區對於天地神鬼是要共同祭祀的。神祇的種類何其多,接黃捕捉到的多是普遍受到崇祀的神明,但也有比較時興,符合時代需要的神明,例如月下老人。而接黃把文昌神與財神合併書寫,標題為:功名與利祿,更是一絕,對於人人追求的學業順利與

財運亨通,透過該文可以看見台灣社會大眾崇祀的情況。雖然,限於篇幅的關係,只能就其採訪的相關廟宇與相關人士,對該神的信仰進行鋪陳敘述,這樣倒是讓讀者比較有直擊臨場感,而不會流於神明的泛論。   除了神明信仰之外,本書也含納了有關神像、神轎、香爐、彩繪等相關的篇章,也有關於家將、神將、官將等相關陣頭的敘述,以及關於乩童的專章,基本上這些文章也都是圍繞著神聖物、陣頭,與神媒,幫助讀者進一步瞭解神明信仰更為深刻的內涵。   總之,本書的書寫有它的活潑性與動態性,但是作者會把這種種的民間信仰的樣態,帶入台灣社會發展的各種脈絡來思考,這是很難能可貴的。應該也是作者的用心所在,信仰有其文化傳統,但反映的

畢竟是此時此地台灣人的宗教心。   台灣民間信仰歷經先民來台的篳路藍縷,日治時期異文化的衝擊,以及台灣民主政治的洗禮,一九八○年代我在研究民間信仰的初期,民間信仰曾經威權的逼迫,大眾也在追求經濟發展與科技文明當中,未予重視。   然而,隨著台灣文化主體性的逐步建立,與台灣本土文化的復振,台灣人的信仰文化逐漸受到政府與人民的廣泛重視,不同於以往年輕人參與者寡,現在的年輕人參與民間信仰活動的頻率和熱度,似乎不斷地提高。民間信仰是很能夠適應時代變化與社會需求的一種習俗性與文化性的宗教信仰,當然,也反映當代的年輕人本身的各種需求。   希望藉著接黃這本《出神入話》,把民間信仰當作流行文化的跟隨者

,或是期望對自身信仰文化傳統有所理解的讀者們,都可以在此書找到他們相應的共鳴。 總論 映照人心的理解/鄭接黃   出神入話,將成語「出神入化」中,「化」字的造化含意,以「話」來完成;讓寫神這件事,透過文字直擊,對於台灣民間信仰的層層迷障,能不能寫出最後的答案,其實充滿對人的觀察。   相當於反其道而行。設若置身艋舺龍山寺的後殿,不是在看神,而是試圖看向眾神前祈求的人們,彷彿展示著各種人生階段、難題困境。原來人神之間,存在著某種微妙且溫暖的對映,更能看出個人至群體、地方至國家的歷史。   本書,即是依照「人神對映」的概念編排呈現。   第一章「台灣:有神隨行」,先以媽祖、王爺(瘟神)

、土地公,從原鄉到台灣,勾勒出環境與歷史。渡海的瘴癘之地,探究媽祖為何成為台灣母親的化想?面對未知的疫病,說「敬畏」是老生常談,在「和瘟」儀式裡,「和」字更能切中新型冠狀病毒的時事,恐懼如何和解?而土地以「土地神祇」的角度來解讀,能看出什麼樣的經驗?讓渡海的瘴癘之地,成為現在安居樂業的台灣。   第二章「人生:代代循環」,生育信仰在一開始,猶疑於「父母養育」與「孩子生長」的視角抉擇,後來體悟,孩子若是沒有父母(或如父母的角色),就算有神,也是無用。醫藥信仰的藥籤與問事,絲毫不避諱地直搗「迷信」的尖銳提問。幽冥信仰建構的死後世界,讓陰陽乖隔有了銜通,用來寄寓「獄念」與「慾念」的警世。一代又一代

,人生階段的終始之間,期盼與困惑、傳承與累積,「人」的身心靈命,以及情感,得以循環下去。   第三章「想望:普世追求」,作為普世價值的追尋,也成為社會對於「人」的期望、看法與祝願。在婚愛信仰裡,「既然命定,又何須祈求」的疑問,使得「想望」的意味更為深厚。功利信仰則將功利主義的印象評斷,拉回追求自我價值的準則。同時,收錄愈來愈受到關注的動物信仰,在「已經成為動物神,位階卻仍是低」的觀念迷惑中,觀察有情互動,於是寫下「不論主從,功高能震主,更能護主」,震與護,是尊重動物特性,以及情感連結,正巧呼應近年對於動物觀念的改變。   第四章「遍在:神形神通」,則試著以神的各種形式,將「神存在與否」的命

題,投石問路般,透過「粧將」的人神切換,來看人如何能夠成為神?而「乩身」多數的討論,偏向神的層面,書寫卻嘗試從退駕的「人」開始,在逐步成為乩身的過程裡,體會到的神、人,以及最重要的自己。最後一篇,從「神的形象怎麼都是福態的,神的想像從何而來」的困惑發想,一路敷寫香爐、彩繪、粧佛、輦轎,自無形,到有形而延伸的進程論述,神的形式多重多樣,一再扣合「對映」。二○二一年十一月,專題系列的最後一位受訪者,為結尾下達一個極佳的比喻——信仰如「鏡」——神所映照出來的存在,是實用的生存、精神的寄託,更是一種形而上,對於「人心」的詮釋。   可以說,這本書寫成的「神」,更多的是許多人用生命來一同形就,並且,傳

達人生是一趟什麼樣的過程,加深《出神入話》的人心,是試著「理解」,理解人生的難易,這趟「出神入話」的歷程才顯得彌足珍貴。   也最值得和讀者分享。 我與台灣道教的奇遇/安培淂 (Alberto Buzzola) 理解台灣道教,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算是台灣人,也所知有限。身為台灣的外籍人士,我從小在一個與道教迥然不同的宗教環境中長大,因此,道教之於我,簡直是雲裡霧裡,大惑不解。接下這項拍攝任務時,綆短汲深,挑戰很大,但卻值得。無論從專業攝影師或個人的角度而言,我樂於把握機會,在這塊早已被我稱之為「家」的土地上,啟程踏上這段充滿靈性的文化之旅,沉浸於這一路的迷人景致與風情。過去一年多來,我

尋訪了不計其數的廟宇,接觸無數信眾與各異其趣的宗教活動。這趟探索之旅令我目眩神移,看得嘖嘖稱奇——從打造神明雕像,到解救身心靈的仙丹妙藥;看著人們對月老與八家將等天府天軍的虔心崇敬,也見識了乩童的捉邪驅鬼與對陰間的詮釋解讀後,我赫然發現,那原是人世間一種愛的表達方式……這些難以盡述的故事,我都以鏡頭,一一如實記錄。現代台灣的道教,無可避免地偏離最原初的思想,像種籽隨風落地,因尋求在地化的認同或受當地文化影響,而自成一格,融合為當代的道教。雖然如此,作為世界最古老的宗教之一,道教思想的核心與根源,仍牢牢穩穩地根植於宗教的原典裡。歷經這些日子的頻密接觸,我開始能超越故佈疑陣的宗教表象與行禮如儀,掀

開層層玄虛的面紗,發現道教與自然法則之間,其實緊密相連,融合共通。台灣道教的廟宇神壇,是最具體可見的宗教符碼。我和許多定居台灣,同時熱衷本土文化的外籍攝影師與朋友們一樣,對經常出現於各大宗教活動或慶典禮儀中的八家將,備感好奇。一般而言,台灣社會對八家將的形象與觀感,負評較多。台灣友人曾提醒我,面對那些傾心投入八家將的團隊,他們可能潛藏的陰暗性格,要謹慎戒備;這些先入為主的耳提面命,確實影響我早期的觀念,於是,我特別留意觀察八家將的各種宗教表現。他們威赫的形象確實令人心生畏懼,但在各種百花齊放的宗教禮儀與慶典上,他們也備受熱情的廣大群眾所追崇與敬仰。

龍山寺月老問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今天分享龍山寺拜月老還有算命求桃花的故事
有拜有保佑
但不要過度迷信喔
留言跟我分享你有沒有神奇小故事吧

◆每週五晚上8點半會有新影片
每週二晚上不固定會有新影片
要準時收看喔 ♡ ♡ ♡

希望妳會喜歡
別忘了幫我按讚還有訂閱喔!!
謝謝 下次見

◆可以找到我地方 FIND ME HERE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YoutuberChuChiaoSu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chuchiaosu/
微博 http://weibo.com/u/1777173881
Vlog生活紀錄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Chiaosu1

◆關於我 About me
你好,我叫楚喬,我是一個台灣的Youtuber。在我的頻道裡,你可以看到妝容教學、彩妝介紹、戰利品分享,或者是挑戰遊戲,小故事和生活日記影片。如果你有任何問題或是想要聊天,都可以留言給我,也不要忘了訂閱我的頻道喔!希望你喜歡我的影片:)
Hi, I'm a Taiwanese Youtuber, you can call me Sylvia. I'm glad you found my video, I make videos about makeup tutorials, reviews, hauls, hair styles and also vlog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leave a comment below, and don't forget to subscribe. Thank you for watching, hope you enjoy it.

◆聲明 Disclaimer
此影片並不是贊助或合作影片

臺灣月老廟及其月老百籤研究

為了解決龍山寺月老問事的問題,作者郭珈妏 這樣論述:

「月下老人」源自於唐李復言《續幽怪錄》中的〈定婚店〉,後漸由小說角色轉為民間信仰的一部分。時至今日,此信仰依然普及於生活中,許多廟宇皆有供奉月老,甚或以其為主神,可說是歷久不衰。目前與月老研究相關的主題,多集中於源流、意義與神明的形象,已為整體脈絡奠下厚實的基礎。周遭功能近似的神祇與籤詩應是另一個可以開展的面向。因此,本文擬以「奉祀月老為主神的廟宇」作為研究對象,整理其配祀神及廟宇中的籤詩。討論月老庇蔭之職掌範圍今昔有何不同,並分析形成差異的原因。此外,也將「月老百籤」的來源、體裁、典故詳細討論,並比較這套籤詩與一般運籤的不同。期能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更細部地梳理月老信仰。

圖解台灣問俗小百科:100個日常民俗生活的問答題

為了解決龍山寺月老問事的問題,作者李秀娥 這樣論述:

  「求財(事業)」:想要發大財!但文武財神大不同;錢母、金雞母要如何招財?求財寶袋,又是求什麼財?   「求功名考運」:拜文昌、求考運,攏底佳;供蔥變聰明、供蒜會算數、供芹菜好勤快。   「求姻緣」:招桃花、求脫單,眉眉角角全攻略,拜好拜滿超靈驗,謝謝月老來牽成。   「婚俗禁忌」:婚姻大事見招解招不採雷,通關達陣一次搞懂懶人包,打造百分百皆大歡喜。   「求子」:求好孕,怎麼拜?女求紅花、男求白花,還要鑽燈腳?   「求平安團圓」:沒人罩,也要有平安符、香火袋來罩,神明護體永保安康。   「求壽」:添福添壽怎麼求?長生祿位加持護佑,萬壽無疆勝彭祖,吉祥話典故怎麼說?   「求神明指引」:求

神問事照步來,解憂除惑無罣礙,求的是什麼籤,好好瞧一瞧。   「喪禮的禁忌」:人生旅程最後一哩路,別讓往生者不開心;禮天敬地諸事謹慎,趨吉避凶常保平安。   以台灣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民俗生活題材為主,將民間盛行的生命禮俗與信仰習俗提為焦點,設想一般人最常求問的疑惑,總共選出100個大小問題,再一一解答。有歷史典故、信仰儀式與相關禁忌,是親近民間習俗與信仰之前的通識功課,也是一般人希望獲得生命中各個成長階段與生命關卡的釋疑百科。更適合出國遊學、留學、打工度假、觀光旅遊、國際外交、商務往來等與外國人輕鬆打開話匣子,增進彼此文化交流的話題素材。 本書特色   1.台灣廟宇文化與人民生活緊密

連結,連外國人都為之著迷,並撰文著書推廣如何欣賞與深度旅遊,台灣擁有豐富多元的民間習俗與信仰,並且與四時進行式息息相關,讓人了解台灣的民俗與信仰就格外重要。本書強調以台灣現時具有指標性、最普遍的生命禮俗與社會習俗為提問焦點,分別以問「求財」、「求姻緣」 、「求子」、「求壽避禍」、「求平安團圓」等類別,以一般人最常求問的問題,專業分述其典故、儀式與禁忌,為解開讀者常見的疑惑。   2.台灣的宮廟是世界最密集的地區,其中以民間信仰高達百分之45的人口佔最多數,但臺灣的民俗研究卻比不上媒體民俗報導,本書以近年在媒體上能見度最高的民俗活動為主軸,從表與裡的、由淺而深的問答,讓讀者可以進一步探索生活周

遭上正在發生的種種慣習、民俗活動與儀式,在面對「祈求吉慶」的民俗源頭時,怎麼釐清祈求的疑問、怎麼看、怎麼拜,又怎麼參與,本書以民俗與心理的角度深入淺出述說與一般人在民俗信仰中最息息相關的問題,並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讓讀者在輕鬆問答的小百科中,認識台灣民俗活動與信仰儀式。 作者簡介 李秀娥   臺灣省雲林縣人,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所等研究助理、真理大學宗教系兼任講師、大葉大學兼任講師。   ◆現職民俗文化研究者,從事臺灣漢人曲藝文化、民間信仰文化、歲時節慶、生命禮俗等研究多年。   ◆著有《蘇府大二三王爺開基祖廟鹿港奉天宮志》、《

祀天祭地—現代祭拜禮俗》、《台灣傳統生命禮儀》、《台灣民俗節慶》、《鹿港的信仰與曲館研究》、《台灣的生命禮俗:漢人篇》、《圖解台灣傳統生命禮儀》、《圖解台灣民俗節慶》、《圖解台灣喪禮小百科》、《迎神台灣:圖解信仰儀式與曲藝陣頭》等專書。   推薦序:入境問俗、社會和諧、身心安頓 自序:民俗寶地,豐厚文化 前言:問俗百種,求解釋疑 問「求財(事業)」 1.雖然努力工作賺錢,為何還需要祈求財神爺降臨? 1-1.你知道民間俗信吃芋頭可以找到好工作嗎? 1-2.你知道民間俗信柿子可以帶來事事如意嗎? 2.財神爺是怎麼來的,究竟祂是誰? 3.財神爺不只台灣有?不同宗教也求財神?

4.台灣有好多財神爺,為何又有「文財神」、「武財神」之分? 4-1.哪些是文財神? 4-2.哪些是武財神? 5.五路財神、八路財神,到底怎麼分? 6.動物神也會招來財富? 7.財神爺來不來,風水也能知道? 8.不要小看春聯與年畫,原來它們也可招財? 9.過新年迎新春,求財有撇步,但一些禁忌還是不能鐵齒? 9-1.歲末至年初忌諱討債或還債? 9-2.新春期間忌諱掃地、倒垃圾? 9-3.歲末兜售財神年畫的禁忌? 9-4.新春拜土地公可求財? 9-5.商家開市迎祭財神需留意何事? 10.發財金怎麼來?又有哪些種類的發財金? 11.如何跟神明求發財金當錢母? 12.如何跟神明求財寶袋?   問「求功名

考運」 13.求功名、考運要拜什麼神? 14.文昌帝君的由來與傳說? 15.五文昌是指什麼神? 16.魁星踢斗與功名有何關連? 17.你知道傳說古代拜魁星爺用狗肉嗎? 18.求考運要用什麼供品來祭拜? 19.手握文昌筆等於智慧筆? 20.為何祭孔大典後,民眾熱衷於拔牛毛? 21.求考運拜什麼供品就可以「包中」? 22.想要「三元及第」的好兆頭要拜什麼供品?   問「求姻緣」 23.為什麼月下老人是掌管未婚男女姻緣的神祇? 24.台北霞海城隍廟主祀城隍爺,為何廟裡的月下老人卻名聞遐邇祭拜踴躍? 25.各家宮廟有不同儀式,如何向月老祈求好姻緣? 25-1.台北霞海城隍廟的祈求方式? 25-2.萬華

龍山寺的祈求方式? 25-3.芝山巖惠濟宮的祈求方式? 25-4.松山霞海城隍廟的祈求方式? 26.你知道台灣有哪十大月老廟嗎? 問「婚俗禁忌」 27.不宜結婚月份的禁忌: 28.迎親時,忌諱給哪些人觀看? 29.迎親隊伍中若逢「喜沖喜」,該如何處理? 30.迎親隊伍中若逢「凶沖喜」,該如何化解? 31.為何新娘入門時忌諱踩夫家的門檻? 32.新娘入門時,哪些人要先閃避一下?原因為何? 33.新娘房忌諱給哪些人進入? 34.什麼是城隍夫人的幸福鞋? 35.為何要攪動台南重慶寺月老尊神的醋矸?   問「求子」 36.民間信仰中為何稱女性神祇為「夫人媽」? 37.「夫人媽」在台灣包括哪些女神?

38.生育求子為何要求註生娘娘? 39.要轉大人為何要拜七娘媽? 40.七娘媽亭有什麼作用? 41.為何要寫契子書? 42.乞龜為什麼還分喜龜、丁龜、平安龜、財氣龜等,代表什麼意義?為何要乞龜還龜? 43.夫人媽也可以收驚? 44.求子可以「躦燈腳」、「求燈」、「探花欉」? 45.換肚可以求子?要如何換肚? 46.白花代表什麼?紅花代表什麼? 47.久婚未孕可以祈求花公花婆?花公花婆又是誰? 48.本命花園、本命花欉、本命樹欉是什麼? 49.「栽花換斗」可以生男丁?   問「求平安團圓」 50.台灣人拜神明求平安賜福? 51.拜神明時要準備什麼祭品? 52.如何跟神明求取信物保平安? 53.如

何成為神明的契子,讓神明長久保佑平安? 54.如何成為神明的效勞生? 55.為何「三元節」要拜湯圓?湯圓又代表什麼意思? 56.為何半年節要拜湯圓?半年圓是什麼? 57.為何民眾要補「年中運」? 58.為何台灣民間習慣年底要「謝平安」?   問「求壽」 59.民間習俗為何以烏龜為長壽的象徵? 60.「乞龜」是什麼?代表什麼意思? 61.「還龜」是什麼? 62.「龜上壁」是指什麼意思? 63.傳統習俗幾歲以上才可以做壽? 64.小壽是幾歲? 65.中壽是幾歲? 66.大壽是幾歲?米壽是幾歲?耆壽是幾歲? 67.百歲之壽又稱什麼? 68.丈母娘要幫女婿做壽,幾歲時要做呢? 69.民間做壽會贈送什麼

為賀禮? 70.壽桃為何可以帶來長壽? 71.王母的蟠桃會為何如此受歡迎? 72.祝福「松柏長青」也可以帶來長壽? 73.祝福「龜壽鶴齡」也可以帶來長壽? 74.為何道教儀式「祝燈延壽」時敬獻燈燭可以延壽? 75.「祝燈」時主要是祈請天尊來祝旺元辰? 76.一般道教斗燈的斗筒會擺放哪些辟邪吉祥的器物?這些器物又代表什麼含意? 77.「燈」在傳統民俗與信仰上有哪些象徵意義?   問「求神明指引」 78.如何向神明卜筶請示問題? 79.筶杯的起源是什麼?聖杯、伏杯、笑杯是什麼? 80.如何向神明求籤詩指引迷津? 81.你知道籤詩有分「運籤」和「藥籤」?「藥籤」還有分大人科、小兒科嗎? 82.什麼是

抽中「籤王」?什麼是「籤頭」?什麼是「上上籤」?什麼是「下下籤」? 83.你知道上三炷香可以得到神明香譜的指示嗎? 84.什麼是「添油香」? 85.有事請求時,如何向神明許願?為何許願後一定要記得還願? 86.什麼是神明所賜的「藥引」? 87.什麼是神明賜予的「爐丹」? 88.怎麼求神明的「中甌茶」? 89.平安符是什麼?符是怎麼畫出來的?符的基本結構是什麼? 90.不小心卡陰或卡到靈時,可以怎麼護身保平安? 91.到廟宇拜拜有何禁忌與規矩要注意? 92.為什麼傳統信仰中女性的經血會被視為禁忌與不潔? 93.為何坐月子的產婦與踏入月內房者,不要碰觸廟裡的法器? 93.家有喪事為何會在一年內,最

好不要到廟裡拜拜? 94.為何家有喪事,一年內最好不要去朋友家裡拜訪?   問「喪禮的禁忌」 95.為何陰曆七月通常不辦出殯喪禮? 96.為何包喪禮的白包奠儀,錢或鈔票要用奇數? 97.參加喪禮後,為何要用淨水灑身體? 98.參加火葬場的火化喪禮後,為何要跳過火堆來過火? 99.參加喪禮告別式後,道長為何要給「清淨符」?怎麼使用? 100.喪禮結束,為何要吃「散筵桌」?主家送給來幫忙的親友「散筵(緣)金」又是什麼?   參考書目 前言 問俗百種,求解釋疑   本書以台灣民眾日常生活最息息相關的民俗生活題材為主,將民間盛行的生命禮俗與信仰習俗列為提問焦點,分別以問「求財(事業)」、「求功

名考運」、「 求姻緣」、「 婚俗禁忌」 、「 求子」、「 求平安團圓」、「 求壽」、「 求神明指引」、「 喪禮的禁忌」等類別點題,總共列出一百個問題,再一一解答。 另以一般人最常求問的問題,即希望獲得生命中各個成長階段與生命關卡的平安順遂與祈祝滿願,並針對這些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民俗提問,介紹其歷史典故、信仰儀式與相關禁忌,試圖為有興趣的讀者解惑。   人們希望獲得富裕的生活,以避困頓的經濟條件,所以台灣民間發展出許多文財神和武財神的崇奉信仰與習俗,跟著普遍大眾求財的願望,也產生許多滿足民眾求財求錢母、金雞母、求財寶袋等的相關活動與習俗。若有考試需求的學子和士子,則盛行一些求功名的信仰習俗

,拜文昌帝君或五文昌等,或是拜魁星夫子、拜孔老夫子求智慧毛、智慧筆等,都是一些很有趣的習俗。要順利高中,則要準備相關的供品,蔥、蒜、芹菜等,又分別寓意聰明、會計算、勤快等,這也是華人文化所發展出來的特殊民俗信仰活動。   至於有求姻緣的人,則盛行拜月下老人,國內月老殿日益流行,媒體也爭相報導,每家崇奉月老的相關祭品或求拜習俗也略有不同,國內媒體還盛行十大月老廟的排行,提供給有需要的民眾參考。婚配成功後,民眾也懂得感恩,會答謝喜餅,或贈送喜糖到廟方,好分享給其他民眾,一同沾沾新人的喜氣。   新人結婚期間,因為雙方來自不同家庭背景要聯姻結合成家,古代傳統也產生一些相關的民俗禁忌,避免沖煞,危

害新人,所以有煞氣的生肖,如肖虎的,往往是避諱探望新娘房的,而新娘迎入門時,也為防「姑鬥」的閩南語諧音「孤獨」,有不好的兆頭,因此翁姑、小姑等都要暫時避開一下。   順利成婚後,人們最希冀的便是生得一男半女,加上傳統中國宗法社會的強調,所以台灣地區傳習的風俗,也是重男輕女的觀念,導致新人結婚後,承受傳宗接代的莫大壓力,因而民間也發展出因應求子的許多習俗,如到寺廟求取紅花(想生女者),或是求取白花(想生男者);或是元宵時到寺廟卜筶求取神明的指示,想生女者(求紅燈籠),或想生男者(求藍燈籠或黃燈籠),皆可祈求;也有元宵躦燈腳,好求得生男嗣好兆頭等風俗;也有求道教法師幫忙行「栽花換斗」儀式,好如願

生兒育女。   組成家庭後,往往也希望超自然的神明和祖先可以庇佑平安團圓,所以在日常的祝禱中,也會希求獲得神明的特別庇佑,而有祈求神明平安符、香火袋、信物隨身保平安等習俗。三元節或特殊節日祭拜中,也強調拜湯圓,以湯圓圓圓滿滿的形狀,祈求帶來闔家團圓,圓圓滿滿的美好願望。   民間還盛行補運習俗,好脫去厄運換來運途順遂,道教信徒還有年頭補年頭運,年中補年中運,年尾補年尾運的說法。其中漳州人後裔年中吃「 半年圓」的時節,也正是補年中運的好時節。   民眾的諸多願望中,期望獲得長壽、延壽者,也比比皆是,否則有諸多榮華富貴也享用不到。所以民間也因應產生許多祝壽的習俗,傳統習俗未滿五十歲者,無法稱

壽,以前只能過小生日,必須滿虛歲五十歲,才能做壽,有六十歲的小壽,七十歲的中壽,八十歲的大壽,而長命百歲的人瑞,又能子孫滿堂者,往往被眾人所稱羨。也因此,民間以各式食材或錢幣所製作成的壽龜或金錢龜,便深受民眾所喜愛,而有乞龜還龜之俗。道教北部正一派儀式中,又有祝燈延壽的科儀,祈請燈光普照大天尊等,祝願信眾元辰光彩,消災延壽,也是民間宮廟中每行建醮所必行的科儀,關乎許多信眾祈求延壽賜福的願望。而民間盛行為壽星送祝壽賀禮,也發展出許多美好的賀詞,如壽比南山、萬壽無疆、松柏長青、松鶴延齡等,而民間也往往會以眾仙齊赴王母娘娘的蟠桃會,來搬演祝壽的扮仙戲。   當人們在生活與工作過程中,可能遇到各種困

境或挑戰,或是疑難雜症之頑疾,導致家庭一時陷入困境,因而有信仰的人,可能會尋求宗教方式的協助,而有「 求神明指引」的相關信仰和習俗的產生,其中如何卜筶、如何求神明的信物、如何求神明的中甌茶、什麼是神明的「爐丹」、什麼是神明信物所做的「藥引」等等,都是有傳統宗教信仰行為的民眾所熟悉的。   而民間也盛行求籤詩指引,籤詩又有一般的運籤、藥籤之別,一般運籤中又有特殊的籤王(籤頭)、籤尾之別,或是上上籤和下下籤之別。藥籤則有成人科藥籤和小兒科之別,都是因應民眾的需求而設。   此外,要進入神明神聖的殿宇,又有何基本的禁忌需要遵守,這也是一般信眾所必須瞭解的,才不會因為不瞭解而誤觸禁忌,導致無意中破

壞廟宇中神聖的法器或法物,以免遭致不祥。民間常強調月經期婦女、坐月子者(入產房者)、家有喪事者,這三類人在傳統觀念中被視為不潔的,盡量不要踏入廟中,最好避免碰觸神聖的法器或物品。   上述中又以喪事的不潔最為嚴重,而台灣民間也相對的產生出有關喪禮的禁忌,諸如陰曆七月最好不要辦喪事,白包的奠儀又要怎麼包才符合禮數? 為何參加喪禮後,要以淨符水淨身? 為何喪禮結束前要過火除穢? 喪禮結束後的平安宴,為何又稱「 散筵桌」? 為何吃了「 散筵桌」,還要給前來幫助的親友,一戶一份散筵(緣)金? 若對上述這些民俗問題感到好奇,靜靜閱讀本書,當會獲得釋疑。 問「求財」 1.雖然努力工作賺錢,為何還需要

祈求財神爺降臨? 答:人生在世,儘管從事各種行業,往往希冀能夠過著幸福、康樂的生活,但又由於對未來生活欠缺安定感、充滿不確定性,所以有些人只好透過信仰的途徑,以獲取精神與心靈的寄託。國人自古以來期望﹁ 財、子、壽﹂三種人生的幸福境界,其中財源滾滾便居首要之位;其次,才是子嗣的傳衍和壽年的綿長,所以﹁ 財、子、壽﹂三仙往往是廣受民間百姓喜愛祈求賜福的神明。其中更以位居首要祈願地位的財神信仰,最為盛行。民間俗諺:﹁人兩腳,錢四腳。﹂即用來表示兩隻腳的人類很難追上四隻腳的錢,得加倍努力才行。另有民間俗話常說:﹁時也,運也,命也。﹂也在告誡人們,即使平常努力工作奮鬥,但是有時候運道不好,若逢天災人禍等

波折,也會有事倍功半的感受,甚至徒勞無功,白忙一場,所以除了以日常辛勤的努力為基礎外,也要透過祈禱的力量,尋求神祕的超自然力量的輔助,因而民間會有祈求財神爺降臨的需求,期望相關的財神爺慈悲賜予財富、改善生活品質與條件,使得居家富庶康寧、繁榮亨達。 1-1.你知道民間俗信吃芋頭可以找到好工作嗎? 答:人們為了能夠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獲得穩定的經濟基礎,往往會透過敬獻供品祈求神明和祖先的特別庇佑,庇佑身體健康、事業順利、財源廣進、鴻圖大展。在祈求事業運途上,有的則透過卜筶求運籤,請神明就個人或公司創業上事業運途發展指點迷津。而台灣的傳統民間習俗,則時常習慣透過諧音所帶來的吉祥兆頭,來比喻相關的運程

。所以古來民間習俗就流傳有一句簡單的閩南語俗諺:﹁吃芋找有好頭路﹂,意思是說多吃芋頭,就可以帶來好的工作運途,讓人們都能幸運地獲得很好的工作機會,可以一展抱負,事業運途也會跟著興旺起來。 而且在民間的菜價中,芋頭比地瓜的市價高出許多,古代社會中窮人一般只吃得起地瓜,芋頭是有錢人在吃的食品,所以可以常吃芋頭的也是比較富有的人。﹁吃芋找有好頭路﹂此觀念傳衍到婚俗中時,新娘所攜帶的陪嫁品中,也要有芋頭和蓮招芋(蓮蕉花和芋欉)這兩項,前者是希望帶給新婚夫婿將來能夠找到好頭路、好工作的吉祥兆頭;後者則是取新娘嫁入後,將來能為夫家帶來「蓮」(連)招生子、繁衍子嗣的好兆頭。

觀光客對萬華龍山寺地區遊民活動的環境識覺研究

為了解決龍山寺月老問事的問題,作者蔡以珣 這樣論述:

台北市龍山寺地區因獨特歷史、文化和宗教觀光資源,一直以來就是重要的觀光景點,也是觀光客最常造訪的景點之一。由於萬華區因地理區位的關係,成為台北市最早開發的區域,經濟發展情形也早於其他地區,因此聚集許多勞工。部分勞工歷經工業發展興衰、產業轉型和外籍勞工引進,逐漸喪失競爭優勢,或是因為其他因素成為無固定住所的遊民遊蕩於台北市。龍山寺地區自日據時代以來就設置收留遊民的機構,加上萬華發展速度趨緩,此處成為台北市內對於遊民較為包容的區域。在觀光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遊民由於治安和形象問題,長期被視為對於社會與觀光發展的負面衝擊。政府的治理風格由早期的「驅趕」、「控制」演變至近年的「社會福利」政策,遊民聚集

所產生的髒、亂、臭等現象逐漸消失。加上龍山寺地區遊民聚集區在空間上與觀光客動線形成互相獨立的情況,因此觀光客較少留意到區內的遊民活動,在環境識覺上也較難有所表現,也因此觀光客在行動上並未做出明顯的回應。近年來,因為非政府組織的投入,培訓部分遊民成為社區導覽員,除了將生活經驗結合導覽行程,更由於豐富的人生經歷,能夠與觀光客呈現更多元的互動,也因此對於許多觀光客來說,遊民的存在不再是負面衝擊,甚至也能在觀光發展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