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生前契約糾紛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南華大學 生死學系碩博士班 李慧仁所指導 莊婷尹的 應用修正式德菲法建立生前殯葬服務流程評估準則之研究 (2020),提出龍巖生前契約糾紛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生前殯葬服務契約、修正式德菲法、層級分析法、殯葬服務流程。

而第二篇論文玄奘大學 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班 林金木所指導 劉演湧的 生命禮儀從業人員與宗教信仰之相關研究 (2015),提出因為有 生命禮儀服務、宗教法會、民俗信仰的重點而找出了 龍巖生前契約糾紛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龍巖生前契約糾紛,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應用修正式德菲法建立生前殯葬服務流程評估準則之研究

為了解決龍巖生前契約糾紛的問題,作者莊婷尹 這樣論述:

  由於生前契約服務內容是多項複雜的殯葬禮儀服務組合而成,且一般大眾消費者並不了解生前契約真正意涵與使用內容的相關觀念,又因生前契約為非日常消費品的特性,導致消費者經常是在不清楚與不了解的情況下進行購買,因此產生消費糾紛的問題多有耳聞。為了避免消費者在選購生前契約商品時,面對眾多不同生前契約內容與不同規格的殯葬服務項目之疑慮,故運用修正式德菲法建立生前殯葬服務流程評估準則,幫助消費者釐清生前契約的服務流程內容,以利消費者評估出適用的生前契約商品。  本研究初步透過相關文獻與蒐集專家學者之意見,建立第一階段問卷並實施調查,運用修正式德菲法作為資料分析與專家意見整合之研究方法,建出生前殯葬服務流

程評估準則,並應用層級分析法進行各準則之重要性排序分析。研究結果作為提供消費者評估生前契約服務流程的參考依據。  研究結果顯示五大範疇,流程之首的「緣」範疇(0.440)群權重以「購前簽約」評估準則最為重要;排序第二階段的「殯」範疇(0.367)群權重以「治喪協調」評估準則最為重要;第三階段的「殮」範疇(0.102)群權重以「入殮移柩」評估準則最為重要;第四階段的「葬」範疇(0.069) 群權重以「遺體安葬」評估準則最為重要;最末流程的「續」範疇(0.022) 群權重以「後續關懷」評估準則最為重要,其中「購前簽約」評估準則是生前殯葬服務流程評估準則中最為重要的指標,建議消費者可從購前簽約評估指

標內之重要性排名前六項的準則作為首要評估之依據,排序分別是:履約保證(0.0572)、服務品質(0.0508)、價格(0.0490)、依宗教別區分契約服務內容(0.0445)、顧客滿意度(0.0436)、銷售者的可信度(0.0427)

生命禮儀從業人員與宗教信仰之相關研究

為了解決龍巖生前契約糾紛的問題,作者劉演湧 這樣論述:

生歿乃是為人之大事,先民們歷來不但重視生之孝,也看重死之祭,無不戰戰兢兢地處理著攸關於此等相關問題。由夏商周三代以後,身後大事已然發展出一套獨特的喪禮儀式,甚至延伸至對祖先等等慎終追遠的孝行美德。不只是串連著生前、死後的世界,更吸收了宗教觀,包括佛教、道教、民間信仰等等,中國幅員廣大,生活習慣與民俗促成整套系統產生不少的差異與變化,在交互影響下,成為非耆老或通儒無法通曉的學問。由歷史的紀錄看來,不論是一般平民百姓,古代的掌權者也往往深受影響。台灣逐漸進入老人社會,對於未來需要更多從事生命禮儀服務的人員,而舉辦的喪禮,其複雜的信仰、與其各式宗教法會也會隨著往生者信念趨近紊亂,除了往生者家中成員

信仰不同造成喪禮儀式的糾紛外,生命禮儀相關從事業者勢必需要能夠擁有應付各式喪禮的專業人員,或是從事人員須擁有宗教分科證照,專業與信賴的建構對於喪家而言,自是糾紛減少的重大關鍵,而政府也須在這方面與宗教人士洽商,制訂符合各式宗教儀式的SOP。從事生命禮儀的人員是否會因為宗教信仰而影響自身工作,往往成為喪禮辦理中較有疑慮的部分,也成為與喪家糾紛之重要來源。以目前傳統喪禮多半以佛、道二教為主,夾雜部分民間信仰為輔,傳統從事生命禮儀工作之人員,也因為普遍信奉佛、道二教與民俗信仰的混合模式,所以在操作上比較不會有大的歧異,甚至還可以透過自身的信仰觀念詮釋儀式的內涵。近年來,在大量年輕人力的投入後,這些大

學以上的畢業生,其信仰或許不若傳統觀念,甚至一知半解,這些極有可能會造成與喪家溝通上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