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貨幣市場日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張元晨所指導 王彥能的 探討新台幣兌美元匯率之季節性異常效應 (2021),提出109年貨幣市場日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台灣外匯市場、季節性效應、效率市場、星期效應、月份效應。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管理科學研究所博士班 莊武仁、歐陽良裕所指導 羅玟甄的 股票成交量與報酬率關係之研究--從投資人情緒觀點探討 (2010),提出因為有 投資人情緒、成交量、超額報酬率、量價動態交互關係、雜訊交易的重點而找出了 109年貨幣市場日曆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09年貨幣市場日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探討新台幣兌美元匯率之季節性異常效應

為了解決109年貨幣市場日曆的問題,作者王彥能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台灣外匯市場中,新台幣兌美元匯率的報酬率、成交量以及波動度,是否存在季節性異常效應。其中季節性效應包括:星期效應、月初/月中/月底效應、月份效應以及季度效應。本文並將樣本期間分成四個時期分別進行研究:整體樣本(1989/4/3--2021/9/30)、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前(1989/4/3--1997/6/30)、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到2008年金融海嘯之間(1997/7/1--2008/8/31)以及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2008/9/1--2021/9/30)。實證結果發現:在新台幣兌美元匯率的研究中,新台幣於每週一傾向貶值(美元傾向升值),而在每週三及每週四新台幣明顯

傾向升值(美元傾向貶值)。新台幣兌美元匯率亦發現新台幣匯率有月中明顯貶值傾向的月中效應,以上兩種季節性效應在近年有減弱趨勢。此外,新台幣兌美元匯率於五月、七月和八月份新台幣傾向貶值(美元傾向升值),而新台幣於一月及四月傾向升值(美元傾向貶值),但一月及四月的升值傾向在統計上較不顯著。第一季新台幣傾向升值(美元傾向貶值),而在第三季新台幣傾向貶值(美元傾向升值)。本研究結論可供企業管理者、財務人員以及外匯投資者,在選擇新台幣與美元匯率的換匯時間點及相關外匯商品投資做為參考。

股票成交量與報酬率關係之研究--從投資人情緒觀點探討

為了解決109年貨幣市場日曆的問題,作者羅玟甄 這樣論述:

在傳統財務理論中,投資人是被視為是理性的,依據股票價格之攸關資訊,作出投資決策;即使有不理性的行為出現,也是被其他不相關的非理性行為抵銷。近年來,愈來愈多的實務現象與學術上的研究,顯示投資人非理性的行為會影響資產的價格與投資人的報酬率,因此非理性行為對資產價格的影響,不再被視為是異常現象,值得實務專家與理論學者進一步探討。 成交量在實務市場中,除了是表示流動性高低之指標外,其資訊內容常是投資人用以預測未來股價走勢的工具。例如:量先價行,高量之後還有高價,低量之後還有低價;價量齊揚,股價仍有高點,價量背離,是價格反轉的訊號等。此外,許多學者的研究顯示,成交量的變化可以反應投資人的

情緒,而投資人過度自信的非理性信念也會影響成交量,進而影響未來的報酬率。 故本論文探討成交量與非理性交易行為,以揭露成交量之資訊內容,進而瞭解投資人非理性交易行為,有助於投資決策之制定。主要的研究結論為:第一,成交量變化量作為投資人情緒代理變數時,對於台灣股市之超額報酬率具有正向且顯著之影響。再者,根據過度自信假說,異常成交量與報酬率形成的量價關係,對於未來報酬率具有解釋能力。最後,異常高成交量可以反應投機性的流動性交易,異常高的個人投資人淨交易可以反應避險性或是非理性動機的流動性交易,若結合異常報酬率的資訊後,可以作為雜訊交易的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