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香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1997年香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子強,馬嶽,陳雋文寫的 特區選舉:制度與投票行為 和馮邦彥的 香港地產史1841-2020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香港城市大學 和三聯所出版 。

國立臺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顧慕晴所指導 張容瑋的 中共治港政策演變之研究- 歷史制度論的觀點 (2021),提出1997年香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一國兩制、反送中運動、港版國安法、中共對港政策、歷史制度論。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新聞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李明哲所指導 林瀾的 從「反修例運動」看兩岸媒體社會運動報道之比較分析—以《人民日報》和《自由時報》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反修例運動、逃犯條例、社會運動、框架理論、人民日報、自由時報的重點而找出了 1997年香港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997年香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特區選舉:制度與投票行為

為了解決1997年香港的問題,作者蔡子強,馬嶽,陳雋文 這樣論述:

  香港的立法機關自1991年引入直選,一直是一個半民主的架構。立法會的比例代表制、區議會選舉模式,以及功能組別選舉制度自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後沿用二十多年,制度上大抵沒有甚麼改變。過去二十年間,香港選舉制度這幾個部分如何影響特區的政治發展?是時候作一個總結。     自九十年代開始的香港政治研究,選舉研究一直佔一個相當的地位,相關的政黨政治和議會政治亦成為焦點。本書先從理論文獻出發,討論香港政治體制的特殊性及在此體制下選舉政治扮演的角色、香港選舉制度的演化過程,以及香港選舉投票率多年來的變化和影響因素。作者並透過整理原始數據,按教育、年齡、不同階層等分析各次選舉中不同黨派的支持者背景,

總結區議會選舉、立法會的功能界別選舉,以及立法會直選的比例代表制這三部分選舉的實踐經驗,選民的投票行為,以及其對香港整體政 局,包括政黨政治、選舉行為、議會運作、政治力量的對比等等的影響。     香港的選舉政治將會進入全新的階段,發展軌跡應該和2020年前的截然不同。本書可以說是2003年出版的《選舉制度的政治效果》的續篇,也是終章,為這套在九七回歸後運作了二十多年的體制作一個歷史回顧和總結。有興趣了解香港選舉經驗,以及分析回歸後香港政治變遷的人士,本書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997年香港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大陸, 除了香港受到衝擊之外,一個新的亞洲經濟勢力分配圖已經儼然出現。

日本電視台(NHK)發起「九七衝擊」電視紀錄片聯合製作專案,邀集《天下雜誌》影視中心、韓國國家電視台KBS、新加坡國家電視台TCS、香港公共電視台RTHK,各就自己的國家或地區,面對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大陸的衝擊,進行探訪。

現在讓我們一起回顧《九七衝擊:台灣篇》,了解當時台灣企業家如何看待當時香港地位的改變,如何重新佈局?

#1997 #香港回歸 #亞洲 #台灣企業 #台商 #香港

天下雜誌video製作

►按小鈴鐺通知 搶先看,精采獨家全面掌握!
►需要字幕的朋友,請記得開啟CC字幕 !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
◎天下雜誌video:http://www.cw.com.tw/video
◎天下雜誌video FB粉絲專頁:https://ppt.cc/flhPQx
◎天下雜誌IG http://bit.ly/2R6jfL6
◎天下雜誌網路書店:https://www.cwbook.com.tw/

中共治港政策演變之研究- 歷史制度論的觀點

為了解決1997年香港的問題,作者張容瑋 這樣論述:

中共對我及香港均採「一國兩制」施政策略,又因香港實質已落於中共治理之下,故中共對港之政策態度、立場,可成為我因應之寶貴借鏡。香港自1997年回歸中共迄2022年,實已歷經25載,回顧2014年始的「佔中運動」、2019年之「反送中運動」,均凝聚數十萬港民支持響應,惟自2020年中共訂立施行「香港特別行政區國家安全法(港版國安法)」後,相關抗爭訴求及畫面彷如昨日,隨後又不斷推動並落實愛國者治港措施,中共對港之立場態度,在近25年後產生劇烈緊縮改變,其變因及究否在回歸之初,即已深埋矛盾衝突,殊值探究。本文以時間為軸,梳理中共治港政策之變化,藉文獻回顧法及歷史研究法為方法底,並以歷史制度論為分析模

式,針對中共自1984提出對港一國兩制原則,後經歷香港回歸及重大抗爭事件,其政策有否變化,是否隨時間改變治港方針,或治港政策均朝中共原先設定之方針進行,惟有無加速或加劇相關之緊縮政策,據以分析「變」與「常」的成分。透由質化研究發現,港民與中共的互動,存有路徑依賴階段,使香港回歸中共本就埋藏不解之衝突因素,如港民深緬英領時期之制度、「一國兩制」似無明確定義致自治權力多寡產生折衝,惟亦有斷續突變的關鍵時刻,即「反送中運動」形如導火,使中共一決採行港版國安法等緊縮政策,對港民抗爭與中共政策回應變化之現象觀察,我應當汲取經驗,以「今日香港、明日臺灣」為鑑,反思因應。

香港地產史1841-2020

為了解決1997年香港的問題,作者馮邦彥 這樣論述:

  香港地產業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香港開埠初期的土地拍賣及地權制度與土地批租制度的確立。二次大戰後,以吳多泰、霍英東為代表的新興地產發展商,先後提出「分層出售,分期付款」的售樓方式,推動了地產經營方式變革,從供應和需求兩個方面,促進現代地產業的起步發展。     70年代初,隨著香港股票市場的崛興,以長江實業、新鴻基地產、合和實業、恒隆等為代表的新興地產發展商,相繼掛牌上市,並充份發揮股市功能,籌集大量資金發展業務,推動了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到90年代中後期,地產業已成為香港經濟的重要產業支柱,被稱為「香港經濟的寒暑表」。     2003年以後,在種種內外部、主客觀因素推動下,香港地產市道

展開長達16年的週期性大升浪。這一時期,由於土地、房屋供求嚴重失衡所導致的「高地價」、「高樓價」和「高租金」,對香港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造成了負面影響,並成為香港經濟社會諸多問題的一個深層次因素。     本書以作者於2001年撰寫出版的《香港地產業百年》為基礎,將時空延伸至2020年,試圖在香港經濟發展、轉型和人口增長的宏觀背景下,揭示地產業從萌芽、起步發展到成熟的整個歷史軌跡,從中發現香港地產業的基本特性及發展規律,它在整體經濟和社會民生中的地位、作用及影響。與此同時,也深入研究了各主要地產集團成功的經營投資策略與挫折、失敗的教訓,以作借鑑。

從「反修例運動」看兩岸媒體社會運動報道之比較分析—以《人民日報》和《自由時報》為例

為了解決1997年香港的問題,作者林瀾 這樣論述:

香港民主化是近年來探討不斷的議題,社會運動的目的在於喚醒社會大眾對社會現狀的關注。如何處理與中國政府的關係,以及如何處理群眾運動,這兩者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當務之急的工作。2019年2月,香港政府提出將修訂《逃犯條例》,此舉隨後引發香港社會大討論並激起一系列示威抗議活動。6月9日大遊行的爆發,成為這場反修例運動的第一個大動作。之後,此事件幾度發酵上升至警民對抗、暴力衝突、停工罷課等地步,後以港府在同年9月4日宣布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的動作,宣告這場運動暫時落下帷幕,但抗議仍未完全停止。一場反修例運動最後演變為一場社會暴亂,被視為是自1997年香港回歸以來最嚴重的政治危機。本研究基於框架

理論,以大眾傳播媒體中的報紙作為文本分析對象,採用文獻分析法、內容分析法,收集2019年6月9日至9月5日這一時段兩岸媒體對香港修例風波的相關報導,以《人民日報》和《自由時報》為代表。研究同一事件中,兩地媒體是如何通過報道建構新聞事實,比對報道框架的差異與意涵,探析媒體與社會運動間是如何作用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