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夏至日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2021夏至日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大馬詩選 2.0:詩三百篇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今日夏至丨万物向阳而立-封面新闻 - 科技日报也說明:夏至 日时,北半球白昼最长,正午的太阳最高,垂直物体的影子最短。 阅读全文>> ... 2021-06-21 09:52:48 ... 夏至日期是固定的吗?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殷寶寧所指導 李伊蕙的 文化扎根或文化權下放?文化中心表演空間的當代轉型 (2021),提出2021夏至日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化中心、表演空間、計畫型補助、公共性。

而第二篇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及都市設計博士班 沈永堂所指導 葉翠玲的 藝術介入公共空間之研究-以社區的藝術營造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社區營造、藝術介入、紮根理論、新類型公共藝術、公共空間的重點而找出了 2021夏至日期的解答。

最後網站2021夏至藝術節-藝饗家青少年音樂圓夢計畫則補充:函轉嘉義市政府文化局辦理「2021 夏至藝術節-藝饗家青少年音樂圓夢計畫」,自即日起至110 年4 月29 日止受理報名,歡迎踴躍組隊報名參與,詳如附件。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2021夏至日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馬詩選 2.0:詩三百篇

為了解決2021夏至日期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大馬詩選2.0》是1974年出版的《大馬詩選》的餘緖。相隔半個世紀,再編一部《大馬詩選》近乎瘋狂,物是人非、老成凋謝、不願再亮相的隱遁、國籍身分的變化、使《大馬詩選》again 的計劃,難乎其難。   不過,我還是做了,它不是艾略特的《荒原》,是《四個四重奏》的開始即結束,結束即肇始……那種近乎佛家的大圓滿。   從這部《2.0》,讀者會發現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到2021年5月的作品。那些被馬華文學大系、年度詩人特輯摒棄門外的詩人,在《2.0》令人驚訝地出現。他們的作品,構成馬華新詩史五十年来的脈絡。   一部詩史有大詩人、小詩人,不能說「我看不到他們」,就把不合

己意的作品掃到地毯底下去。《2.0》不用「ism」來分類,由作品反映史實,這比評論者那一套「想當然爾」的臆測靠譜許多。 本書特色   ★ 將近四十年後重啟的馬華文學現代詩詩選,提供了相對寬濶的橫切面,讓許多未被看見的馬華詩人及詩壇新鋭,能有機會浮上水面!   ★ 《大馬詩選2.0》藉由廣泛的徵稿企畫,試圖回到詩人輩出、寫詩乃日常的盛唐時代,進一步勾勒出大馬的現代詩史。  

文化扎根或文化權下放?文化中心表演空間的當代轉型

為了解決2021夏至日期的問題,作者李伊蕙 這樣論述:

縣市文化中心曾經是地方最重要的藝文展演空間,然而在2000年前後,縣市文化局紛紛成立或升格,併中央統籌分配稅制施行,文化中心成為文化局的附屬,自主決策的權力被削弱,分配到的預算也大幅降低,幾乎只能維持場館基本的運作,無力規劃更積極的營運方針,場館陷入失能的危機。為了協助文化中心找到新的腳色定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自2011年開始推行「活化縣市文化中心劇場營運計畫」,2018年接續「地方文化特色及藝文人口培育計畫」,希望透過計畫型補助,引導文化中心提升表演空間的軟體服務,轉型為專業劇場。本研究以臺南文化中心和新營文化中心的「雲嘉嘉營劇場連線」為對象,藉平田織佐提出的「劇場應該具有公共性,成為

人與人相遇的廣場」為基礎概念,透過「文獻分析法」和「深度訪談法」,探究中央以計畫型補助將資源投入地方,對於文化中心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並滿足最密切的使用者──表演團隊的需求,供需之間存在什麼樣的落差,又當代的文化中心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研究結果發現,中央補助雖然是一種具有政策引導意圖的文化權下放,然而實質上的確幫助資源匱乏的文化中心,提升了經營管理、專業人力培育和行銷推廣方面的能力,並重塑其主體性;當文化中心逐漸擺脫出租場地的房東角色,提供的服務勢必與表演團隊的期待產生落差。當代文化中心更重要的任務,是提升城市(區域)整體文化環境,創造為大眾敞開的多元藝術空間,成為保障地方居民參與文化生活,

落實文化扎根的劇場。

藝術介入公共空間之研究-以社區的藝術營造為例

為了解決2021夏至日期的問題,作者葉翠玲 這樣論述:

文化政策的形成,與時代執政治理思維有著密切關係,文建會1998年制定公共藝術設置辦法,2006-2008年間推動〈藝術介入公共空間補助計畫〉,開啟藝術進入社區公共空間的契機。而近年來地方政府以藝術策展辦理的藝術節,以藝術的能量吸納新的社群,成功的締造參觀人潮,成為促成地方發展振興經濟的關鍵、全國社區所關注與學習的焦點。是哪些因素讓社會大眾如此喜愛?而這些經驗能複製嗎?是否得以轉變成可操作模式,讓更多社區得以運用及參考。本研究以藝術與社區合作、互動的形式為研究主題,運用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針對國內九個社區案例的藝術營造歷程,從實務面分析藝術進入社區的元素,以內容分析法進行

歸納、演繹並推論出藝術與社區的合作模式。透過產、官、學等相關領域的深度訪談,探討藝術介入社區的成效,藉此提出台灣藝術介入公共空間永續發展的目標。研究發現藝術介入過程中藉由生活共感的沈浸式文化體驗所引發的「地方文化認同」及「社群美感學習」是其共通的特點;以非營利組織為主導,公部門重點參與的組織結構,是其成為地方留才的誘因;具循環性的文化培力過程、藝術家與居民的合作共學關係、共享美感經驗的生活空間,為藝術營造社區公共空間的重要元素,更成為形塑多元化且良善的社群參與的中介能量。本研究可作為未來社區運用文化與藝術來進行營造的具體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