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幼兒園補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班 林佳芬所指導 洪薏薇的 幼兒教保公共化政策之比較研究-以臺灣與新加坡為例 (2021),提出2023幼兒園補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幼兒、教保政策、公共化。

而第二篇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防災研究所 鄧子正所指導 陳志昇的 影響災情查報人員使用即時通訊軟體之意願、行為與溝通效能相關因素探討 (2018),提出因為有 LINE、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溝通過程、即時通訊、災情查報的重點而找出了 2023幼兒園補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2023幼兒園補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幼兒教保公共化政策之比較研究-以臺灣與新加坡為例

為了解決2023幼兒園補助的問題,作者洪薏薇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與新加坡幼兒教保公共化政策,採取比較研究方法進行探究,尋繹其中的差異性,以提供不同的視野,作為臺灣與新加坡未來實施教保公共化政策之借鏡與啟示。首先,分別描述與解釋臺灣與新加坡教保公共化政策之背景脈絡、發展沿革、規範與實務運作,進一步並列與比較兩地教保公共化政策之異同,最後,根據比較結果,提出對臺灣與新加坡在實施教保公共化政策之建議。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一、教保公共化政策背景脈絡:(一)臺灣和新加坡教保公共化政策因應社會需求引入公私協力治理模式。(二)臺灣與新加坡教保公共化政策受到經濟發展影響,期待改善家庭負擔。(三)臺灣與新加坡教保公共化政策期待提升人口出生數,改善少子女化

情勢。(四)臺灣與新加坡教保公共化政策注入社會福利服務,促進家庭功能發揮。二、教保公共化政策發展沿革:(一)臺灣教保公共化政策起步較晚,逐漸發展中;新加坡教保公共化政策起步較早仍持續發展中。(二)臺灣與新加坡由政府挹注資源,推動公私協力教保公共化政策。(三)臺灣教保公共化政策提出整合性報告並聯合各部會推行;新加坡教保公共化政策以開放式由各部會提出策略與方針。三、教保公共化政策規範與實務運作:(一)臺灣與新加坡教保公共化政策皆依據法源以規劃執行。(二)臺灣與新加坡教保公共化政策皆提出公共化行動策略運作。(三)臺灣與新加坡教保公共化政策建置機構種類各具特色。(四)臺灣與新加坡教保公共化政策皆提高津

貼與補助。最後,根據比較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若干建議,作為臺灣與新加坡教保公共化政策之參考。本研究提供以下建議:一、臺灣實施教保公共化政策之建議:(一)延續與保存完善的教保公共化服務,營造良好之生育措施。(二)多元檢核教保公共化政策之成效計畫。(三)學習與借鏡擴大公共化行動策略運作之申請對象。(四)學習與借鏡規劃政府與家庭共同為幼兒儲蓄之計畫。二、新加坡實施教保公共化政策之建議:(一)延續與保存完善的教保公共化服務,營造良好之托育環境。(二)加強教保公共化政策之規範依據。(三)學習與借鏡以聯合各部會規劃整合性的教保公共化計畫。(四)學習與借鏡建設職場互助式教保服務機構。

影響災情查報人員使用即時通訊軟體之意願、行為與溝通效能相關因素探討

為了解決2023幼兒園補助的問題,作者陳志昇 這樣論述:

LINE所帶來的普遍性及便利性,逐漸改變政府機關內部溝通的方式。在災情查報上也經常LINE來進行災害相關資訊上的傳遞上,當中有必要了解即時通訊之使用意願、使用現況與溝通效能彼此間的關係,提供有效溝通效能,是值得探討的議題。本研究透過相關文獻分析、訪談,將使用意願歸納為「績效預期」、「努力預期」、「社會影響」、「促成環境」與「安全性」五種構面因素;使用現況分為「文字」、「圖片」、「影音」、「通話」、「檔案」與「貼圖」六類傳輸與接收方式;溝通效能則分為「準確性」、「有效性」與「滿意度」三方面,並形成問卷。再利用問卷調查法對國內消防單位所屬災情查報人員施測,分別探究個人變項對使用意願的差異與相關性

、使用意願與現況使用不同行為的相關性、不同使用行為對溝通效能的差異性,提供後續溝通上改進措施。本研究利用敘述性統計分析、項目分析、因素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相關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1)針對不同的性別、隸屬群組、年齡、職務層級、群組人數、服務年資及災情查報工具種類的選擇優先順序,對於LINE使用意願之各層面因素有所不同差異與相關性。(2)發現越經常優先選擇圖片者與努力績效、促成環境及安全性有顯著相關。(3)文字傳輸每次以1至5行為宜,至多不超過10行。相片傳輸每次以3至4張方式為佳。LINE免費通話每次以撥打與接聽1至2分鐘或2分鐘以上通話方式為最佳方式。影音傳輸每次以傳送

與收到30秒至1分鐘影音方式為最佳傳送方式。文件資料與貼圖傳輸則較少使用。本研究建議設置群組管理者來建立群組內部使用規範或默契,能有效管控群組成員,以利傳遞有用資訊。並避免過度依賴LINE,應作為多元備援工具為宜,災害緊急狀況以傳遞相片為主、口頭為輔,文字輸入由幕僚群專責較佳。傳送或接收可參考有關上述使用的最佳方式,以增加溝通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