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94 口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國立臺灣大學 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研究所 廖中明所指導 鄭亦奾的 以病毒—宿主—環境交互動態評估流感相關呼吸性疾病風險及室內控制策略模擬 (2012),提出Kp94 口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流行性感冒、呼吸性疾病、室內空氣品質、交互動態、流行機率、風險評估、控制策略。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醫學大學 公共衛生學系暨研究所 陳叡瑜所指導 何容君的 環境危害暴露相關之風險認知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環境、風險認知的重點而找出了 Kp94 口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Kp94 口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以病毒—宿主—環境交互動態評估流感相關呼吸性疾病風險及室內控制策略模擬

為了解決Kp94 口罩的問題,作者鄭亦奾 這樣論述:

流行性感冒為一室內高傳染性及呼吸性疾病,且每年造成世界性重症及死亡案例。近年研究利用不同研究方法加以探究室內流行性感冒之傳輸過程,然而主要傳輸途徑仍具爭議性。因此,本博士論文之研究目的有三(1)發展一描述流感病毒、宿主及環境三者間交互動態之整合性病毒—宿主—環境廣義模式以更加以量化疾病傳輸過程及潛在傳輸過程及機制、(2)以一機率性風險方式評估病毒—宿主—環境交互動態下呼吸性疾病風險及(3)根據機率風險估計值提出一最佳控制策略以降低呼吸性感染及症狀進展風險以降低流感之疾病負擔。本研究重新分析流感監測及人體實驗資料以推估特定季節性及大流行性流感流行病學及室內傳輸參數。本研究考量流感飛沫之移除機制

(重力沉降、擴散沉積及失活)、釋放機制(咳嗽及打噴嚏)及傳輸機制(吸入及接觸途徑),藉以量化室內流感之傳輸。此外,本研究藉由一病毒散布模式描述沉積至呼吸道內部之流感飛沫進一步觸發感染,以致流感病毒複製及散布之過程。藉聯結Wells-Riley數理模式及易感—暴露—感染—復原(SEIR)族群傳輸動態模式,量化教室及教師辦公室內流感之族群傳輸。本研究發展一非滅絕性分支過程為基礎之流行機率模式,評估室內感染者人數及有效再生數(Re)改變之室內流感爆發流行機率。根據流感飛沫驅動之病毒—宿主—環境交互動態模式加以推估呼吸性疾病風險機率。本研究亦提出多重效能之控制策略模式,評估不同控制策略組合對流感爆發控

制之潛能。本研究之研究結果指出p-H1N1具有最高之疾病傳輸潛力,其中教室及教師辦公室內之病毒釋出率(q)及基本再生數(R0)其推估值分別為1,494 (95% 信賴區間:252 – 10,508)與1,352 (228 – 9,597) quanta d-1及2.41 (0.45 – 12.42)與1.83 (0.34 – 9.65)。教室內飛沫驅動之流感傳輸其流行病學參數q及R0之推估值分別介於26 – 869 quanta d-1及0.10 – 3.54。兩種室內設定具有相似之族群傳輸動態,其中p-H1N1會較快於2.55 – 2.60天達到感染人數高峰值。流感飛沫驅動之族群傳輸動態具有

較低之傳輸潛力,於3.9天達到感染人數高峰值。隨著室內感染人數及Re之增加,將大幅提高流感爆發之流行機率,尤其是教室內之p-H1N1流行機率。藉由流感病毒—宿主—環境交互動態模式推估之特定病毒散布濃度分布,宿主族群有50%機率其感染分率會超過50% (95% 信賴區間:34 – 67)及呼吸道症狀分數會超過0.20 (0.15 - 0.45),顯示控制策略施行之重要性。結合非工程及工程控制策略之施用可有效控制室內p-H1N1之爆發。就季節性流感而論,非工程控制策略之施用即可有效控制疾病爆發。由流感飛沫驅動之教室內傳輸,二項非工程控制策略(配戴手術型口罩及施打疫苗)之組合足以達到流感爆發之完全控

制。本研究建構一整合式流感病毒—宿主—環境之交互動態模式,以檢視潛在之流感傳輸機制及過程以及相關之呼吸性疾病風險。室內環境之宿主須當心預防流感感染,勝過呼吸性症狀分數之發展。具有較高疾病傳輸能力之室內環境須同時施行非工程及工程控制策略以減緩整體之呼吸性疾病風險。

環境危害暴露相關之風險認知研究

為了解決Kp94 口罩的問題,作者何容君 這樣論述:

了解民眾風險認知是進行環境危害暴露風險溝通與管理最重要的基礎。本研究有兩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以「職場」為例,評估醫院工作人員對於職業可能產生的健康風險認知,找出他們認知上最常見的健康問題,並進一步了解其相關影響因素。調查時間是在2004年7月到9月,針對台北市一家醫學中心與一家區域教學醫院全體員工發放問卷,共收集2135份問卷,評估呼吸道、皮膚、眼睛自覺感染症狀以及其他如頭痛、倦怠等健康問題的發生,同時調查工作人員接觸病人飛沫的頻率以及洗手、戴口罩等防護習慣。結果發現最常見的健康問題是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和倦怠。在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方面,經調整氣喘、過敏性鼻炎、手部衛生與口罩使用的影響後,結果發現

年資小於一年者 (OR=1.98, 95%CI=1.11-3.54)、女性 (OR=1.64, 95%CI=1.17-2.31)、護理人員(OR=1.43, 95%CI=0.95-1.88) 與醫事人員 (OR=1.62, 95%CI=1.05-2.37) 發生呼吸道症狀的人比例上都呈統計顯著偏高,模式一中近距離暴露到病患飛沫與提高上呼吸道症狀的發生率有關 (OR=1.32, 95%CI=1.03-1.70),而有接受感控教育訓練者與降低上呼吸道症狀發生率有關 (OR=0.74, 95%CI=0.59-0.94),但是隨著疫苗注射介入 (模式二),與再加上調整洗手與口罩使用 (模式三),結果發

現均使暴露到病患飛沫對於上呼吸道症狀發生率的影響受限 (Model 2: OR=1.12, 95%CI=0.87-1.45; Model 3: OR=1.11; 95%CI=0.86-1.45)。 研究結果也指出護理人員 (OR=2.83; 95%CI=1.87-3.99)、醫師 (OR=2.30; 95%CI=1.57-2.79) 與醫事人員 (OR=2.01; 95%CI=1.12-3.06) 倦怠發生率顯著較行政人員高。20-29歲工作人員 (OR=1.55, 95%CI=1.18-2.01) 相對比40歲以上者顯著較容易產生倦怠;常有注意力不集中 (OR=2.43, 95%CI=1.8

0-3.05) 與睡眠不佳者 (OR=3.20, 95%CI=2.30-3.83)其工作上顯著較容易產生倦怠;一周喝超過五次咖啡者 (OR=2.53, 95%CI=1.25-1.93) 比從不喝咖啡者倦怠發生率顯著較高,另外完全沒有運動者 (OR=1.73, 95%CI=0.99-2.97) 比一周至少有三次每次30分鐘運動者倦怠的發生率有統計上邊緣性顯著較高,以上結果可提供醫院職業衛生安全訓練與管理參考。第二部分研究以「社區」為例,評估台灣民眾在日本福島核災後對於核電廠的風險認知 (如健康溢出風險認知與核能安全管理風險認知)、對核能設施所關切的項目以及六種科技日常活動死亡風險的比較,並進一步

了解其相關影響因素,調查時間為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對象為居住、工作與就學在核一、二廠 (含石門鄉、萬里鄉、金山鄉)、核三廠 (含恆春鄉、滿州鄉、車城鄉) 和核四廠 (貢寮鄉) 以及台灣其他離核電廠30公里以外地區社區民眾與學生,共收集2,819份問卷,其中男女各半,平均34歲 (標準差16)。 研究結果發現在福島核災後,有56%受訪者反對核四運轉,66% 認知台灣核安管理較日本差,40% 認知台灣發生類似福島核災的機率比日本高,且認為住家至少要離核電廠94公里以上才安全。經羅吉斯複回歸模式分析發現女性 (OR=2.03, 95%CI=1.71-2.41)、貢寮地區民眾 (OR=13

.90, 95%CI=7.79-24.80)、對核安管理與核災緊急應變計畫不信任者 (OR=1.98, 95%CI=1.45-2.69)、期待住家離核電廠安全距離越遠者 (Trend test,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