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手繪 教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iPad手繪 教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立飛寫的 手繪指南:景觀設計快速表現與技法(微視頻版)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大同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所) 鄭霈絨所指導 陳東勳的 兒童電子繪圖筆筆桿造型與實體介面之研究 (2015),提出iPad手繪 教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筆桿造型、電子繪圖筆、實體介面。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蔡銘修所指導 張瑞村的 3D電腦繪圖軟體SketchUp對國中生活科技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製造科技為例 (2013),提出因為有 3D電腦繪圖軟體SketchUp、生活科技、3-D電腦繪圖的重點而找出了 iPad手繪 教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iPad手繪 教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手繪指南:景觀設計快速表現與技法(微視頻版)

為了解決iPad手繪 教學的問題,作者陳立飛 這樣論述:

本書以編者十餘年的手繪設計教學方法與實踐結果為基礎,總結出了一套非常適合手繪零基礎讀者學習的特殊訓練方法。在編寫上,彙集了景觀設計手繪的案例,分步驟詳解,同時配套了相應的視頻教學資源輔助學習,使設計手繪的方法更直觀、易學。本書結構清晰,內容緊湊,由淺入深,圖文並茂,內容從基礎到提高循序漸進,符合學習規律,涉及線條、透視原理、景觀配景、景觀單體、景觀組合及景觀空間等範例,能夠使初學者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高職高專院校相關專業學生的手繪啟蒙書和相關專業的授課教材,同時也可以作為裝飾公司、房地產公司以及景觀設計行業從業人員與手繪愛好者的自學參考書。   陳立飛

2009年創辦廣州零角度培訓中心,擔任零角度手繪建築、城規、景觀設計專業總導師及iPad手繪主導師。中國手繪藝術研究院常務理事,同濟大學出版社《留住記憶》特邀作者,獲得“繪形繪色”倍立達2018建築手繪作品大賽獎。曾有多幅手繪作品入選:《手繪景觀設計快速表現創作(精華版)》《室內手繪基礎及單體訓練》《中國手繪(第四輯)》《景觀手繪課堂》。 其主編的“零基礎輕鬆學手繪系列叢書”多次重印,廣受好評。   前言 第1章 建築手繪入門篇 1.1 建築手繪工具及材料 1.1.1 紙張  1.1.2 筆 1.1.3 其他  1.2 建築手繪線條  1.2.1 直線  1.2.2 抖

線  1.2.3 曲線  1.2.4 植物線  1.3 建築手繪透視知識和技巧 1.3.1 一點透視  1.3.2 兩點透視  1.3.3 三點透視  第2章 建築手繪基礎篇  2.1 馬克筆基礎知識講解  2.1.1 馬克筆大小筆觸的控制  2.1.2 馬克筆筆觸的疊加 2.1.3 馬克筆筆觸常見的錯誤 2.1.4 馬克筆筆觸的漸變訓練  2.1.5 馬克筆筆觸的漸變應用  2.2 植物的畫法  2.2.1 植物線的分析 2.2.2 植物的概念理解  2.2.3 樹木的表現技巧  2.2.4 收邊樹的上色圖解  2.2.5 草地的上色圖解 2.3 石頭的畫法  2.4 人物的畫法  2.4

.1 人物的比例 2.4.2 火柴人的動態表現  2.4.3 手繪圖中配景人物的作用  2.4.4 手繪圖中配景人物的畫法 2.5 建築單體上色 2.5.1 單色上色 2.5.2 建築手繪限時訓練  2.5.3 建築單體上色訓練講解  第3章 建築手繪提高篇  3.1 建築空間馬克筆上色範例 3.2 建築空間照片寫生範例 3.3 建築空間改繪範例 3.4 建築空間色調訓練  3.4.1 如何把握畫面的主要色調  3.4.2 建築空間色調訓練步驟詳解 3.4.3 各種色調作品賞析  第4章 建築手繪進階篇——古建築寫生  4.1 古建築寫生手繪步驟詳解 4.2 古建築寫生作品欣賞 第5章

陳立飛建築手繪作品欣賞篇 附錄 本書馬克筆(法卡勒)色號    

iPad手繪 教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無臉畫最近一直人氣很高,
除了無臉畫之外,也可以試試看簡單的線條畫。
不僅是平板現在連手機也可以畫畫,
之前的影片跟大家分享不同的免費APP程式,

【無臉畫】用手機也可以畫畫 | 超快速畫圖APP
https://youtu.be/H94jGgnaXuY
【無臉畫】用手機也可以畫畫 | 手機畫畫免費APP分享
https://youtu.be/v7zIK1bTT_4

這次來跟大家分享線條畫快速繪製方式,
讓你看完影片,馬上就可以畫出一張屬於您的線條畫,
大家一起來試試看吧!

用手機或平板以及隨便的觸控筆就可以畫出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線條畫!
無臉畫不僅可以換成手機桌布,還可以做成手機殼、Airpods的殼、客製Tshirt或是各樣的客製商品。
送禮自用兩相宜~比起現成的禮物,客製化的禮物心意更無人能比!


(記得開CC字幕唷)
00:00 線條畫的介紹
00:19 繪圖軟體介紹
00:30 線條畫的應用
01:18 線條畫的教學分享
03:05 線條畫的五官繪製分享
04:20 調整圖層的大小
04:30 線條畫的背景疊圖示範教學分享
05:00 IG精選封面更換
06:28 自畫像線條畫教學分享
09:25 毛小孩線條畫教學分享

------------------------------------------------------------------------
【無臉畫】用手機也可以畫畫 | 無臉畫頭髮篇
https://youtu.be/Aw-KbkMyEVw

【無臉畫】用手機也可以畫畫 | 無臉畫眼鏡篇
https://youtu.be/lhCTdhYxZQI

【無臉畫】用手機也可以畫畫 | 超快速畫圖APP
https://youtu.be/H94jGgnaXuY

【無臉畫】用手機也可以畫畫 | 手機畫畫免費APP分享
https://youtu.be/v7zIK1bTT_4

【無臉畫】手機畫畫 | 寵物桌布手繪 part3
https://youtu.be/gvyw3sX6TYk

【無臉畫】用手機也可以畫畫 | 陰影背景教學part2
https://youtu.be/-nP-atlPq5s

【韓國vlog】樂天水族館Lotte Aquarium | 韓國旅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FEKl...

【韓國vlog】梨花校服 이화교복 | 韓國旅行
https://youtu.be/piRRkb1rpGY

------------------------------------------------------------------------
喜歡我的影片請點個讚👍
不想錯過我的最新影片
請點擊影片右下方【訂閱SUBSCRIBE】
記得開起小鈴鐺🔔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e_zoey_abby

兒童電子繪圖筆筆桿造型與實體介面之研究

為了解決iPad手繪 教學的問題,作者陳東勳 這樣論述:

繪畫是兒童與生俱來的能力,互動式的繪畫方式除了提升兒童學習成效,更增加自主學習的動力。雖然相關的互動學習產品愈來愈多,但研究兒童操作需求而研發的產品卻不多。以兒童電子繪圖筆為例,在他們使用的過程中,筆桿造型與功能按鍵配置是影響其操作的重要因素,能夠符合兒童握持習慣,才能對他們的繪圖或學習皆有更大的幫助。因此,為探究符合兒童握持之電子繪圖筆,本研究主要分為兩階段進行。本研究在第一階段探討,電子繪圖筆筆桿造型的握持適合度;第二階段則根據兒童手部握持動作,研究電子繪圖筆各功能按鍵的配置。第一階段研究包括兩個實驗,實驗一是請6位兒童進行繪圖行為任務,觀察兒童使用市售三種不同筆桿造型的繪圖筆,手部動作

轉換的情形;實驗二則是以3D 印表機印製三種常用之筆桿造型的電子繪圖筆,請117位兒童,根據描圖任務操作前後來判斷握持的適合度排序。第二階段研究亦包含兩個實驗。實驗一是請30位兒童根據電子繪圖筆的按鍵功能,判別各功能按鍵適合的位置,並以焦點團體法討論各功能按鍵配置的模式,作為實驗二之電子繪圖筆樣本製作的依據;而實驗二則邀請106位兒童,進行各功能按鍵與位置的配對確認。最後,提出符合兒童握持需求的電子繪圖筆設計原型。 研究結果發現:(1)目前市場上繪圖筆的筆桿造型以圓型最多,且大多數的兒童認為,繪圖筆筆桿造型為圓型較符合繪圖握持操作的習慣;(2)兒童握持繪圖筆繪圖過程會受到筆桿造型的不同所

影響,兒童使用方型筆桿的繪圖筆繪圖時,需要進行較多次數的手部動作轉換,其次為三角型筆桿,兒童使用圓型筆桿繪圖時最不需要進行手部動作轉換;(3)電子繪圖筆開啟按鍵與關閉按鍵配應置於電子繪圖筆筆尾,吸收顏色按鍵與釋放顏色按鍵應配置於食指握持處,而顯示色彩的功能應配置於電子繪圖筆筆頭的位置;(4)本研究依據兩階段研究結果,提出符合兒童握持需求之電子繪圖筆設計原則,並完成電子繪圖筆的3D原型。

3D電腦繪圖軟體SketchUp對國中生活科技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製造科技為例

為了解決iPad手繪 教學的問題,作者張瑞村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3D電腦輔助繪圖軟體 SketchUp對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學習立體圖與立體圖2對實作課程之學習成效研究。比較「Google SketchUp電腦輔助繪圖教學模式」與「傳統講述徒手繪圖教學模式」兩種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設計製作產品之學習成效。本研究對象為台北市國中八年級學生計51人,以班級為單位分成實驗組27人與控制組24人。教學實驗前,所有學生接受立體圖概念測驗;實驗處理階段,實驗組接受十二週電腦繪圖融入教學,控制組採傳統徒手繪圖教學; 教學活動結束後,兩組學生均接受學習成效後測。接著進行學習成效分析,最後對未來的工作做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