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sd四大核心症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ptsd四大核心症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AndersHansen寫的 你的大腦有點Blue:史上最舒適年代,為什麼還是焦慮不安? 和JulianFord的 壓力管理大腦使用手冊:科學鍛鍊大腦最佳狀態,高壓下保持清晰思維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跟心裡的傷痛告別》:四種情況判定一個人是否有PTSD也說明: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和共依存症會相互影響,程度相當大,導致兩種疾病經常彼此糾纏不清。克里斯伯格(Kritsberg)曾將酗酒者的子女身上出現的現象,稱為「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究竟 和日出出版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心理學系 涂珮瓊所指導 林巧茗的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信念違反、生命意義及心理適應之關聯:探討意義存在與意義追尋之角色 (2021),提出ptsd四大核心症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新冠肺炎疫情、信念違反、意義存在、意義追尋、主觀幸福感、健康焦慮、壓力知覺、創傷後壓力症狀。

而第二篇論文高雄醫學大學 藥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陳崇鈺所指導 葉秉姍的 透過統合分析比較抗精神病藥物與安慰劑於邊緣型人格障礙症核心症狀之治療療效 (2021),提出因為有 邊緣型人格障礙、抗精神病藥物、核心症狀、統合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ptsd四大核心症狀的解答。

最後網站心理創傷測驗的彩蛋和評價,DCARD、PTT - 電視影集電影和 ...則補充:認識「創傷後壓力症」 -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創傷後壓力 ... 提供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發作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ptsd四大核心症狀、心理創傷特徵、心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ptsd四大核心症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你的大腦有點Blue:史上最舒適年代,為什麼還是焦慮不安?

為了解決ptsd四大核心症狀的問題,作者AndersHansen 這樣論述:

  ★瑞典暢銷排行榜冠軍書!   ★最輕鬆易懂!從生物的演化和神經的發展,重新認識大腦的生存法則   ★最令人動容!近30國譯本,讀過的人都能為自己的負面情緒找到意義     本書出版後,我走在路上經常收到路人的感謝,每個人都說,透過我的書他們不僅了解憂鬱和焦慮如何在大腦中滋生,也知道產生的原因。換句話說,他們看自己的方式改變了,不覺得自己生病,也不再認為自己哪裡有問題,並且能更友善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我希望所有閱讀本書的人,都能收獲同樣的效果。──安德斯˙韓森     不快樂、焦慮,其實能讓人的存活機率更高!   因為,大腦最在意的是你能否活下來,而不是你的感覺!     人類已經可以飛向

宇宙,為什麼仍然無法擺脫「不安」?     人類在經歷無數瘟疫、戰爭、飢荒和災難中倖存下來,並且獲得了連古代帝王和皇后都羨慕得要死的美好生活。然而,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確診數卻不斷攀升,甚至數位化生活更催生出孤獨感,導致過著史無前例最便利、物質最享受的現代人,心理健康狀態卻是史上最糟。      本書將帶領我們從生物演化和神經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當你抑鬱不安時,身邊的人說「不要想太多」「說出來就好」這些話真的很管用,我們的大腦和情緒運作機制真的就是這麼單純。     ˙你希望自己能一直滿足和快樂,很不切實際   ˙不安、憂鬱是身體的防衛機制,再正常不過   ˙「說出來」可以減少創傷感受是真的   

˙久坐、睡眠不足、各種網路社群成癮,真的很危險   ˙孤獨寂寞跟一天抽15支菸危害健康的風險一樣大   ˙比起DNA,環境更為重要,你的生活方式會影響大腦運作   ˙管他什麼健康、幸福?生存和繁衍才是大腦最重要的任務   ˙人類天生就要動,體能消耗可有效克服憂慮和焦慮     希望所有閱讀本書的人,都能收獲同樣的效果!   各界推薦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謝伯讓 台大心理系副教授   蔡宇哲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大衛.拉格朗茲 瑞典暢銷作家║小鬱亂入     讀過本書,相信你能為生命中必然出現的負面情緒重新找到意義,並有機會與之和平共處。──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     生活中的困擾情緒,都是為了生存與繁衍而生,同時也是不快樂的來源。理解這一點就能平常心看待沒來由的情緒起伏,從焦慮與憂鬱情緒中暫時解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普世憂鬱的現象並非眾人皆病,相反的,這其實是大腦由「面對受傷感染」轉變為「直接面對壓力」的一種合理保護反應。本書帶領我們透過演化的視角,參透大腦與心靈,洞見憂鬱的本質。──謝伯讓(台大心理系副教授)     安德斯.韓森是我們最重要和最有成就的公共教育家。他以直截了當、毫不拐彎抹角的方式,書寫有關於大腦演化的作品,並告訴我們,為什麼許多人總是「感覺很

糟」。儘管篇幅不長,但我認為這本書太棒了,而且訊息量非常龐大。──大衛.拉格朗茲(《蜘蛛網中的女孩》作者)   瑞典讀者好評     ˙作者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角度和觀點(演化),讓讀者了解看待大腦的方式如何與我們的精神狀態相關。雖不是革命性的新事物,但以非常有趣且深入淺出的方式描述。     ˙作者用美妙、溫暖和簡單的語言來談論這個沉重的話題。新的視角令人振奮,並讓人對心理疾病產生了新的看法,卻沒有把事情變得複雜。     ˙面對這樣一個尚無法完全了解真相的主題,本書的寫作靠的是真實的知識,而不是鬆散的推測……我認為本書是科普書籍中最頂尖的作品。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信念違反、生命意義及心理適應之關聯:探討意義存在與意義追尋之角色

為了解決ptsd四大核心症狀的問題,作者林巧茗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與目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生活帶來極大的變動,在過去以生命意義為出發點的研究中,指出較高的意義存在可以帶來較正向的心理適應。在Park與Folkman提出的意義創造模型中,也認為除了個體本身存在的意義感之外,若能在壓力情境中尋找或創造意義,可以幫助人們在壓力情境中有較佳的適應。然而,過去研究顯示意義追尋與心理適應之間的關係並不一致,且有些研究指出意義追尋與負向的心理適應較有關。雖然促使個人追尋意義的動力可能是影響意義追尋與心理適應間不一致的原因,以及個體在整體意義與情境意義不一致的情境下,個體可能會因信念受到破壞而增加意義追尋,但過去較少對此歷程進行討論。因此本研究於新冠疫情的背景下,以

信念違反作為個體整體意義與情境意義之間落差的評估,討論意義存在、意義追尋與兩者的關係在信念違反對心理適應影響中扮演的角色。且除了過去常見的壓力、創傷後壓力症狀與主觀幸福感外,也加入健康焦慮作為心理適應指標,以期對疫情期間的心理適應有更全面的評估。研究方法:本研究為橫斷式研究,以18歲以上一般民眾為研究對象,共787名。研究工具為六份自陳式問卷,包括:信念違反量表、生命意義量表、多向度主觀幸福感量表、中文版簡短健康焦慮評量、壓力知覺量表與新冠病毒壓力量表─創傷後壓力相關症狀作為研究中的主要變項。並以探索性因素分析、相關分析、中介分析與路徑分析瞭解各研究變項間的關聯。研究結果: (1) 新冠疫情對

個人造成的「信念違反」會直接降低個人的「意義存在」,但也有機會透過「意義追尋」促進個人的「意義存在」。 (2) 新冠疫情帶來的「信念違反」透過「意義追尋」、「意義存在」預測心理適應的序列關係僅在「負向情緒」與「高壓力感」兩適應指標中出現,且生命意義的序列關係並不會改變「信念違反」對「負向情緒」與「高壓力感」的正向預測。 (3) 新冠疫情帶來的「信念違反」在考慮「意義追尋」、「意義存在」對心理適應的序列關係中,若單獨討論「意義存在」,可發現信念違反會透過減少個人的意義存在預測較差的心理適應;而單獨討論「意義追尋」可發現信念違反會透過促進個人的意義追尋,而同時預測個體正、負向情緒的增加。結論:本研

究部分支持信念違反會透過促進個體的意義追尋增加其意義存在的歷程,而信念違反透過意義存在、意義追尋對心理適應的影響,雖在部分適應指標中出現,但不會透過該歷程改變信念違反對心理適應結果的影響,反而在此歷程中,單純透過意義追尋對心理適應可能是有幫助的,以此結果提供未來研究者進行更進一步的討論。

壓力管理大腦使用手冊:科學鍛鍊大腦最佳狀態,高壓下保持清晰思維

為了解決ptsd四大核心症狀的問題,作者JulianFord 這樣論述:

我們無法停止壓力, 但可以控制壓力對我們的影響。 活用FREEDOM模型與SOS法則, 科學地管理壓力, 改變大腦對壓力的反應方式, 調整至最佳狀態, 讓保護生命的「生存腦」與理性思考的「學習腦」成功合作, 與壓力共生,完成想追求的目標。   每個人的大腦中都有一個警鈴,   在感應到緊急時,警鈴就會啟動身體的壓力反應系統,   進入自我保護的狀態,幫助面對挑戰、保持警覺並生存下去。   壓力不是敵人,   壓力真正的問題在於人們不知道大腦警鈴「啟動」後該如何緩和,   使警鈴變得過於敏感,容易過度反應甚至誤報,   讓大腦陷入長期且不必要的壓力反應,引發各種失控行為。   失敗的壓

力管理,會讓人在「生存腦」的影響下持續緊張,   失去自控力,無法運用「學習腦」正常思考與解決問題。   真正有效的壓力管理不只是放鬆,   而是明確感受到自己握有掌控權。   想成功管控壓力,就必須知道如何正確安撫、緩和並重設大腦警鈴,   阻止壓力反應惡化成情緒崩潰,   不讓極端活躍的大腦警鈴綁架你整個大腦、身體以及生活。   過度把重點放在抑制壓力反應,   告訴自己「要放鬆」、「不要擔心」、「別再抱怨了」,   只是在發送「我無法掌控目前的壓力源」的訊息,只會加劇警鈴發作。   大腦警鈴唯有在確定我們已經安全,   或即便無法完全解決眼前危機但可以掌控時,   才會停止輸送壓力

化學物質、交還身體控制權。   我們需要告訴警鈴,   你知道它在擔心什麼,知道該做什麼並有能力處裡,   才能從生存模式切換到學習模式,   這就是壓力管理最重要、也是最容易遺漏的步驟──   刻意專注在對你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上,搞清楚最要緊的是什麼,找到核心價值與目標。   專精情緒控管的心理醫師朱利安.福特博士,   與長期輔導遭受重大壓力創傷者的喬恩.沃特曼   結合腦神經科學研究、多年臨床與諮商經驗,   說明大腦在壓力之下會如何變化,   以及如何控制與巧妙運用大腦警鈴,   改變大腦對壓力的反應方式:   ►以FREEDOM模型優化大腦,調整至最佳狀態   •專注(Focus

ing)   •辨識導火線(Recognizing triggers)   •發揮情緒力量(Empowering your emotions)   •實踐核心價值(Exercising your core values)   •制定最佳目標(Determining your optimal goals)   •做出最佳選擇(Optimizing your choices)   •做出貢獻(Making contribution)   ►運用SOS法則,幫助大腦進入壓力控制最關鍵的步驟──專注   跳脫現狀(Step back)、重新定位(Orient)與自我檢查(Self-check),  

 專注於自己目前最該重視的事物,能有效緩和壓力反應。   透過反復實踐這些步驟,   讓警覺壓力的生存腦與解決問題的學習腦達到最佳的互動平衡,   科學地管理壓力,拿回大腦控制權,   在高度壓力下也能保有清晰的思維,完成真正想要追求的目標。  

透過統合分析比較抗精神病藥物與安慰劑於邊緣型人格障礙症核心症狀之治療療效

為了解決ptsd四大核心症狀的問題,作者葉秉姍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邊緣型人格障礙症常見於成年期早期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 患者常出現強烈的情感不穩定、憤怒、有極高的自殘/自殺行為。目 前並沒有藥物被核准用於治療邊緣型人格障礙症,多為藥物適應症外的用法,根據 2007年世界生物精神病學會聯合會指南指出,有中等證據支持可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 。研究目的:探討抗精神病藥物對於邊緣型人格障礙症:自我傷害的衝動行為、自殺/自殘行為、情感不穩定(如焦慮或憂鬱)、不適當且強烈 的憤怒及認知知覺症狀等 5 項核心症狀的治療療效。研究方法:搜 尋 PubMed 、 Cochran library 、Embase、MEDLINE, clinicaltrials.go

v 等電子資料庫納入至 2021 年 11 月發表的安慰劑對照、隨機試驗研究, 使用 RevMan 5.4 進行統合分析,以標準化平均值差異(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SMD)為統一尺度,並取 95%信賴區間 (95% confidence interval; 95% CI)。研究結果:本研究共納入7篇文獻,受試者共1056人,使用的藥物分別為:olanzapine、aripiprazole、ziprasidone、quetiapine ER,在主要結果5項核心症狀,僅「不適當且強烈的憤怒」症狀具有顯著的治療療效 (SMD=-0.24;95%CI:-0.38,

-0.09;p= 0.001),其他4項核心症狀之分析結果分別為:自我傷害衝動行為 (SMD=0.00;95%CI:-0.16,0.17;p=0.96)、自殺/自殘行為 (SMD=-0.17;95%CI:-0.40,0.17;p=0.16)、情感不穩定之焦慮症狀 (SMD=-0.34;95%CI:-0.70,0.01;p=0.06)與憂鬱症狀 (SMD=-0.24;95%CI:-0.51,0.03;p=0.09)、認知知覺症狀 (SMD=-0.44;95%CI:-0.91,0.03;p=0.07),量表分數皆有偏下降,但未達統計學上顯著差異。結論:本研究結果並未發現抗精神病藥物可同時治療邊緣型

人格障礙症5項核心症狀,但研究結果顯示aripiprazole與olanzapine對於情感不穩定、憤怒與認知知覺症狀具有顯著及幾近顯著的治療療效,可提供臨床治療參考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