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公墓特勳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另外網站李登輝將安葬五指山軍人公墓特勳區 - 星島日報也說明:台灣的總統府周五(31日)召開治喪會議,決定李登輝遺體火化後,將安葬在五指山軍人公墓「特勳區」,是繼嚴家淦前總統後,第二位安葬於五指山國軍公.

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 鄭梓所指導 陳秀珍的 領袖與身體:以戰後臺海兩岸元首為中心之研究(1949-1988) (2013),提出五指山公墓特勳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身體、蔣介石、蔣經國、毛澤東、遺體。

最後網站國軍示範公墓暨忠靈殿(塔)葬厝作業程序則補充:申請安葬特勳區者,須檢附國光勳章或青天白日勳章證書執照。 (二)合於前項安葬示範公墓之國軍官兵合法配偶,在原有墓穴範圍內得與該官兵同碑同穴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五指山公墓特勳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領袖與身體:以戰後臺海兩岸元首為中心之研究(1949-1988)

為了解決五指山公墓特勳區的問題,作者陳秀珍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1949年後臺海兩岸元首為研究主體,主要是蔣介石、蔣經國與毛澤東三人。1949年後臺海兩岸分治,在臺灣兩位蔣總統的身體不僅是國家的象徵,同時也是中華民國法統的承繼;而對岸則建立起以毛澤東為權力核心的共產中國,為改造中國並鞏固其統治權而發動了一波波的政治運動。三位領袖實際統治兩個中國至生命的最後一刻,足見傳統「君國一體」的概念在戰後臺海兩岸延續。毛澤東逝世於1976年,四人幫旋即被逮捕,結束了十年的文革浩劫;蔣介石逝於1975年,蔣經國承繼其權力至1988年在任逝世,蔣家政權就此落幕。但是三位領袖的「遺體」基於政治因素與目的被國家有意的保存,直至今日仍置於「陵寢」及「紀念堂」,供後人瞻

仰。領袖的遺體代替其身體,在國家為其安排的公共空間中,繼續和後來者對話,並展現其政治影響力。本論文利用「檔案資料」、「口述訪談」、「口述歷史著作與回憶錄」、「專書」、「報紙」、「期刊論文」及「照片」等材料,關注的主軸雖是領袖的身體,然而研究內容亦涉及戰後臺海兩岸對領袖的醫療及侍、警制度的發展,並透過照片探討領袖及國家對領袖形象的塑造,因此除了政治史與身體史的研究外,也嘗試與醫學史及影視史學有所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