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屯區戶政事務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另外網站新竹市香山戶政事務所也說明:「想食‧饗時─臺灣飲食檔案特展」自110年11月24日起至111年5月31日於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展覽廳展出,透過豐富的檔案、照片、影音及實體文物,邀您一同品嚐國家檔案中 ...

東海大學 景觀學系 李麗雪所指導 林殷旭的 台中楓樹腳生態社區景觀規劃 (2018),提出南屯區戶政事務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生態社區、永續發展、生態棲地。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室內設計系碩士班 方鳳玉所指導 許珍珍的 台中市南屯區犁頭店聚落發展與變遷 (2017),提出因為有 犁頭店、傳統聚落、空間結構、聚落發展、變遷的重點而找出了 南屯區戶政事務所的解答。

最後網站臺中市各戶政事務所通訊資料一覽表則補充:中區戶政事務所. 臺中市中區興中街80號. 04-22247517 04-22253290. 東區戶政事務所. 臺中市東區和平街61號. 04-22200209 04-22229301. 西區戶政事務所.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屯區戶政事務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中楓樹腳生態社區景觀規劃

為了解決南屯區戶政事務所的問題,作者林殷旭 這樣論述:

隨著全球溫室效應的影響日益明顯,生態問題與環境污染的加劇,人類為追求經濟發展與舒適生活,過度消耗自然資源,造成都市中生態環境及物種劇烈變化。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世界委員會所出版的「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永續發展理念。隨近年永續理念的發展,「永續社區」及「生態社區」已成為當前重要的規劃趨勢。社區作為人類生活的基本單元,由社區建構完善的生態共存環境,再擴散到鄉村聚落與都市環境中,進而影響更大範圍的城鄉環境品質。發展「生態社區」,落實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正是具時代意義的新社區典範。 本規劃藉由生態社區的概念,針對綠地景觀改善、水岸廊道串聯、生態棲地等方向進行規劃設計,建構綠色生

態網絡、創造舒適社區環境、舒適安全的綠色人行系統、增加生物多樣性、改善社區景觀、倡導環境教育等,融入社區居民的生活環境,幫助地方發展出符合在地的生態社區的生活模式。 本規劃基地位於台中市高鐵站周邊的楓樹社區,位於「烏日副都心計劃」中,依台中上位計畫與相關計畫提出之定位,同時配合當前全球環境變遷及城鄉發展趨勢對周邊區域及環境帶來潛在的衝擊。提出楓樹腳生態社區的概念,期望通過改善居民生活場域的環境,藍綠帶生態網絡系統的縫合與建構,綠地串聯、完整的人行系統及道路綠化、大面積的濕地,提供給社區居民良好的生活、居住、休憩場域,改善社區的環境質量並兼具調節微氣候功能。建構完善的生態共存環境,重新詮釋此處

的生活模式和空間情景,營造多元生態、健康、效率的城鄉發展模式,透過永續的生態社區規劃理念及指導地方組織的運營,解決當前都會區蔓延及環境品質惡化的問題,改善現代城鄉環境。

台中市南屯區犁頭店聚落發展與變遷

為了解決南屯區戶政事務所的問題,作者許珍珍 這樣論述:

聚落是人類共同居住及工作的地方,其生活場域反映出群體之生活方式、公共設施、宗教信仰、住宅分佈及貿易網絡等景觀,而聚落的發展與沒落往往受到外力之政策影響,使得各時代發展歷程產生差異。 目前關於犁頭店之研究多著重於聚落中某一空間構建作為研究對象,抑或是作為台中發展研究中的一個小篇幅作為闡述,尚未有以聚落發展過程為主之論文,透過台灣堡圖及犁頭店相關歷史文獻的彙整,以歷時性的論述方式,從明鄭永曆15年(1661)至民國106年(2017)之間聚落歷程變遷為主,並以田野調查、實地踏訪,套用凱文‧林區(Kevin Lynch)城市意象五種形式初探聚落空間變化,並從空間發展歷程中發現,犁頭店聚落特質

與空間結構具有以下特點:一、 路徑: 犁頭店聚落於明鄭、清領時期透過豐沛的自然資源,倚溪群聚,並坐落於兩貿易集散地之中心,因此發展出「街市」聚落,並以今南屯路二段及萬和路一段為初始街市路徑,並於民國66年(1977)及民國72年(1983)進行第四期及第五期都市計畫,透過這兩次計畫,原聚落道路可連結之範圍更加廣闊,進而與其他區域更為親近。二、 邊界: 康熙50年(1711)犁頭店興築城門,是人為有意識所築起之邊界,然以聚落形成之際便同時以溪作為邊界所用,並在城門旁安置土地公作為無形的分界,以達保護之作用,然於日治之後,便無城門以及土地公作為辨識,更多的是以景觀上的移步異景,而產

生邊界暗示,民國後受道路的發展,邊界不如以往容易指認,而是透過其他要素,加以推斷。三、 區域: 犁頭店聚落發展係由靠近犁頭店溪一側為始,採純住宿的靜態區域,慢慢透過街市的形成,南屯路二段及萬和路一段之所及店鋪為商業區域,並形成宗教區域及文教空間,日治時期文教空間便獨立自成一個區域,聚落中區域性質漸漸明朗,宗教空間(文昌祠)則於民國61年(1972)進行搬遷,坐落於萬和宮後方,有了目前宗教空間的區域,而商業區域也受道路開發影響,文昌祠後方之區域於民國88年(1999)南屯菜市場啟用,促使聚落有了明顯的擴張感受。四、 節點: 犁頭店之三角街,尤其出名,是為南屯路二段及萬和路一段交點

,可以說是過去一個重要的節點,然今日,說明三角街,便無法與過去貿易之核心之處多做聯想,因街市的功能已不如以往強勁,周邊所興起之商業節點已成長超越,轉移至人潮更多的市場抑或是廟宇空間,反應聚落節點會隨其他因素挪移或增減並影響聚落整體發展。五、 地標: 作為代表一區域的指標或印象參照點,聚落中之信仰建築更勝於犁頭店街商業形象,主要來自於信仰空間之牌樓、招牌在進入聚落中的暗示,在數個標誌物的暗示下,進而成為聚落中明顯有共同記憶且令人難忘的標的物,並影響著周邊空間結構系統。 透過上述五項元素分析,聚落從1661年至民國106年(2017)的發展與變遷,主要是受「道路」的更新計畫及擴張所致

,進而影響聚落發展。因此,犁頭店聚落之發展可分為:(1) 聚落萌芽期(1661-1894)(2) 聚落轉化期(1895-1976)(3) 聚落擴張建設期(1977-2002)(4) 聚落飽和期(2002-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