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死者家屬金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安慰死者家屬金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大師兄寫的 火來了,快跑【作者限量親簽版】 和張明志的 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臨終前的靈性照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病患裏的安慰和力量-- 聖經中關於醫治的金句18/18 - Quizlet也說明:Study with Quizlet and memorize flashcards containing terms like 那賜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裏召你們,得享他永遠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寶瓶文化 和寶瓶文化所出版 。

最後網站安慰死者家屬時說的話_對死者家屬的安慰的句子 - 三度漢語網則補充:1 你的親人去世了,不要太傷心難過,在天國,他不會喜歡你這樣消沉的,打起精神,努力吧,為了你的親人。 · 2 死去的人安息了,活著的人要鼓起勇氣重新面對生活,我會在你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安慰死者家屬金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火來了,快跑【作者限量親簽版】

為了解決安慰死者家屬金句的問題,作者大師兄 這樣論述:

「接體員」大師兄,火葬場報到! 一人答「有」,萬人嗚喔! 【千度高溫火化爐的後台世界】   透過小小的檢視孔看出去,又一具棺木緩緩進爐來。   當火噴出,我靜靜地看著火苗越來越大,   「如果還能再看這人世最後一眼,你希望見到誰呢?」我暗問。   棺木破開,一雙將要熔化的眼睛,死死盯著我……   【撿骨】   女子的骨灰中,竟然有個燒不化的衣架。莫非是家屬希望她下輩子,可以「依」她的意願而「嫁」?   【裝罐】   兩位家屬互不搭理的叫「摩西分海」;三兄弟現場打起架來的叫「三國鼎立」。那母親走了,兒女一人準備了一個骨灰罐,要「一人分一半的媽媽」,叫什麼?   【包罐】   聽說我想找東

西練包罐,每個學長都問我:「你家沒罐子嗎?」我大吃一驚。原來大家的家裡都有骨灰罐,只有我沒有?   熱愛接大體、守冰庫的大師兄,來到了攝氏一千度高溫的火葬場。從零下十度C的冰庫轉行燒烤,一下子真不習慣。但轉念一想,工作內容沒有辦法選擇,工作態度卻可以自己決定。   「我一定要當一個快樂的火葬場人員!」   在後台得同時顧許多具火化爐,待冷卻後撿骨、裝罐和封罐,然後進爐掃灰。三十多年來頭一遭,他在頸子貼上痠痛藥布。   可是身為客家人,大師兄有「硬頸精神」──脖子上站再多的人,他也挺得住! 本書特色   ◎睽違近兩年,大師兄熱燙動人新作:攝氏一千度高溫的火化爐,不為人知的「後台」世界。  

 ◎棺材當成了畢業紀念冊,寫滿祝福?撿骨也可以夾哪裡、補哪裡?裝骨灰罐要先放骨盆,「坐在裡面」才不會累?原以為當接體員什麼沒見過……到這裡才知道,火葬場技工是真金不怕火煉呀。   ◎(摘自〈一人一半〉)   裝罐時,如果骨頭比較滿,我們會用小棍子稍微擠壓一下,讓骨頭都能順便地被放入罐內。我正在這麼做時,角落的女子突然說:「他說痛。」   我:「啊?」   女子:「我哥說他痛。」   我:「你哥在哪裡呢?」   女子:「我哥就是你正在裝的那個。他在我旁邊,告訴我他很痛。師父,您可以小力一點嗎?」   ……   我放輕了動作。 名人推薦   ◎【一路好走推薦】   NeKo嗚喵(說書YouTu

ber)   「小冬瓜」郭憲鴻(冬瓜禮儀有限公司/單程旅行社社長)   林立書(導演)   范逸臣(「你好,我是接體員」音樂劇飾大師兄)   曾煥棠(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教授)   鄭弘儀(主持人)   謝念祖(「全民大劇團」團長)   (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簡介 大師兄   ★金石堂「星勢力作家」,作品橫掃博客來、金石堂、誠品、讀冊等書店暢銷榜。   ★《你好,我是接體員》熱銷近四萬本,「全民大劇團」改編同名音樂劇,並已出版有聲書,另有電視劇籌備中。已售出中國、韓國版權。   ★《比句點更悲傷》暢銷三萬冊,已出版有聲書。並已售出中國版權。   ★PT

T媽佛版「接體員的大小事」系列文章原作者。在殯儀館工作多年,從接體員到火葬場技工,正朝著意想不到的道路,邁出下一步。   大家好,我是大師兄。   我還是過著肥宅般的生活。但是現在的我,開始改變自己。   以前我總是想著人生苦短,說不定回家的路上就被車撞死了。幹麼不每天打電動、打牌,爽爽過呢?   現在我卻是想著人生苦短,說不定回家的路上就被車撞死了。幹麼不充實自己,看自己最後會變得多不一樣呢?我開始讀書,開始回學校上課,開始到處演講,努力活著。   以前頹廢的自己比較快樂,或是現在充實的自己比較快樂?其實,真的都滿不錯的。   希望大家還是可以在這本書裡,看到三年前剛出第一本書那

個熟悉的我。要是你看完了,閤上書時想著:「哇,還是那個肥宅寫的,他都沒有變呀。」我會很開心的。   我還是我,那個愛分享故事的大師兄。   ★臉書:「BigBrother大師兄」   一路好走推薦    008 【推薦文】全新的故事‧更深的體悟  文◎「小冬瓜」郭憲鴻    011 【開始告別】那些年,我們一起接的大德    017 第一章 火來了,快跑 *換不掉的老闆    024 留下來的──人到最後,可以帶走什麼呢?    026 一路好走──希望下輩子,你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    032 流星──什麼都還來不及參與的小小生命啊。    040 *暗號   

044 棺材──不只是容器,更承載了思念與祝福。    047 火來了,快跑──對所愛的人,聲嘶力竭的最後叮嚀。    053 三叩首──假如可以選擇父母……    058 *新人    062 裝罐──在火葬場,快不是王道,細心才是。    067 罐子──逝去的那位,最愛的東西。    070 頭──有的亡者,真的沒有頭!    075 *不專業的溫柔    081 照片──終究,他還是活在我心中。    085 神眼──一把火,把一個家族燒成四分五裂。    093 五百萬──手足為此決裂,五百萬算多嗎?    098 一人一半──要把媽媽上下分?還是左右分呢?    103 觀音座──

媽寶是一輩子的。    108 屍骨未寒──人辛苦一生,為了什麼?    112 服務業──專業代辦,代客送行。    118 *拔牙    122 善緣──把恩人裝進罐子裡,也把討厭的人裝進罐子裡。    124 旁觀者──躺在遠遠的棺木裡面,似乎一切都跟她沒了關係。    129 白膠──封了罐,就再也不會打開了。    134 鈴鐺──有時候一個人走了,是可以替他、也替自己感到開心的。    139 燒個夢想──燒的是一段段的遺憾?還是贖罪券?    144 *公平的樣子    151 敲破──到底是要敲破罐子?還是敲破約束?    156 放手──喪禮的目的,始終是要撫慰人心的。   

160 直撿──直接撿骨,沒有家屬,孤單地走。    166 家──寂寞,比死可怕。    170 回家吧──生容易,活容易,但生活實在太不容易。    175 外帶──哥外帶的,是身為燒烤工作者的驕傲。    179 *硬頸    184 第二章 冰的世界 大胖    188 小長老──那被冰得乾乾扁扁的小小身體呀。    194 小氣鬼舅舅──其實舅舅不是小氣,是沒錢。    202 兄弟──你知道嗎?有些事情一旦錯過,就來不及了。    207 孩子──你知道自己是什麼時候變成大人的嗎?    212 冰凍M&M's──故事是從殯儀館冰庫的M&M's巧克力開始的……    218 離

職──原來我的書和廢文,能給人勇氣!    223 隔壁同學──趁著愛我的人、我愛的人還在的時候,及時行愛。    228 忙──再見,是一個很沉重的承諾。    233 外婆──珍惜現在你所擁有的。    240 斜槓葬儀社    246 【不說再見】真金不怕火煉    253   一路好走推薦 NeKo嗚喵(說書YouTuber)   「爸!看到火要跑喔!」只要送過親人去火葬場的,應該都有喊過這句話。我一直不太理解為什麼要跑呢?難道靈魂不是應該站在我們身邊,看著自己的肉身被送進去火堆嗎?   對於祭拜往生者的種種行為,有時候我覺得只是生者的自我安慰。既然是一種自我安慰,何不留在

自己心裡就好?又何必要宣告天下,讓大家都知道呢?   我爸走了好些年,這幾年我去看他,不只是上香,還會順便替他點一根菸,謹記著他當年教我的:「要先吸一口,才能讓菸點著。」他是這樣拜他爸爸的,於是我也這樣拜他。這世界上能讓我吸二手菸長大,進而吸到一手菸的人,就只有他了。   大師兄寫出了各種光怪陸離的最後一程,何嘗不是家屬們最後一點思念的方式。   他的文字,讓我更珍惜和身邊每個人相處的時刻。別等到人走了,再用傷害自己的方式思念他。 林立書(導演)   不論是冰庫還是火葬場,大師兄果然是大師兄,不改其常溫物種的心境,上演著妙筆生花的冰與火之歌。喜歡大師兄有畫面的生動描述、有觀察的職場細

節、有同理的個案投射。   母親走的時候,我瞞著所有人放了一串佛珠在福祿壽箱內,一直擔心材質問題化不透,不知道她能不能收到?原來,是這個二十幾年的掛念,讓我現在還能清楚地記住母親美麗慈藹的面容。   《火來了,快跑!》經過大師兄每日一詞的教學活用,可以是形容詞、名詞或是動詞。不論是怎麼用,這些深刻的生活體悟,大師兄明明寫來莞薾、精采,只是,我為什麼會哭呢? 范逸臣(「你好,我是接體員」音樂劇飾大師兄)   接體員是一種很特別的工作,平時會送行死者的大體;也同時送行生者的心情。每天在殯儀館看著不同的人在送行跟被送行,也看到不同的人的遺憾、為難持續發生。還會在不同的接體場合,看到各種不同的

死狀。能讓一個人安然地被送最後一程,是偉大的、是可敬的!各位接體員,你們辛苦了。 謝念祖(「全民大劇團」團長)   人總是想為親人多做些什麼,看了大師兄的作品,常常會讓「人」對於與家人、好友的關係有更多思考。人到了最後,到底有什麼好爭的,到底有什麼好在意的。非常喜歡大師兄的黑色幽默,總讓人在悲傷的氣氛中,最後又忍不住笑出來。人生事本來就是十之八九不如意,但是大師兄總能帶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人生。如果你最近很不順,看看這本書,你會覺得你的人生其實還不錯! 推薦文 全新的故事‧更深的體悟 「小冬瓜」郭憲鴻(冬瓜禮儀有限公司/單程旅行社社長)   正當我以為大師兄差不多把所有精采能說的故事

都說完,沒想到他竟然帶著全新的領域回歸。以一個火葬場的工作人員、真正意義上的「送行者」姿態,帶著更多的故事回來了。   如果說殯葬業具有封閉且神祕的色彩,那麼,火葬場的日常,又是更難以碰觸到的領域了。許多人對火葬場充滿著好奇與恐懼。即使是我們因著工作機緣,而有更多機會接觸火葬場,也從來沒機會跟火葬場的工作人員聊聊、聽聽他們的故事。   隨著大師兄的帶領,我們得以一窺火葬場的神祕面紗,看見平常看不見的眾生相。這本書,滿足了我許多的好奇心,也有很多對於人性的新的啟發與體悟。大師兄的筆觸,總是充滿著對人性的關注與熱情。很多時候都會有「啊!原來還有這個觀點啊!」的感悟。   當然,這些揭露對業界

來說,不全然都是業內人士所樂見的,大師兄因此得承受一些負面的評論,工作上的阻力一定也不小。相信大師兄也是頂著很大的壓力,才完成這本書的。   我曾經問過大師兄,是什麼動力,讓他願意承受這些壓力,持續創作。他說道:「我一直想告訴大家,死亡沒有那麼可怕,要好好揮別,往前。人們如果可以正向面對、好好處理這件事情,那就可以選擇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告別。」若不是有大師兄這樣的傻子,我們怎有機會透過故事,反思自己生命的價值。   最後想對大師兄說,謝謝你讓火化這件事情變得溫暖。以前我也很害怕火葬場。現在只要一想到,火葬場有大師兄在,我就覺得……嗯,可以喔!   祝福我們兩個離開的時候,都會覺得這輩子玩得

很過癮! 開始告別 那些年,我們一起接的大德   人生,總是充滿著意外。因為我每天上班,都要去接各路的遺體。   曾經我以身為一個冰庫管理員為榮,每天快快樂樂地上班,守著每個人最後都會躺進去的冰庫,在可以探視的時間裡,幫家屬打開那個屍袋,別過頭,靜靜地聽著家屬發洩情緒。我們低頭不語,卻又在用心傾聽。感受那種思念,那種後悔,那聲平常說不出口的道歉,那份一直沒能實現的遺憾。   感受著他們的人生,也感受著自己的人生。   路倒的,冷死的,熱死的,餓死的,自殺的,意外的,無名的,有名無主的……當警察或是社會局的電話一來,我們開著T5,去到各式各樣想像不到的現場,聞著那股味道,感受著亡者人

生最後的場景,把他們帶去人生最後可以休息的地方。或許會有家屬突然出現處理,又或許在我們的冰庫裡,變成不知何時才能火化的長老。但是不要難過,我們都會陪你們!   我熱愛這份工作,我熱愛這種氛圍。所以我常常說:「假如可以,這是我好想做一輩子的工作!」   ●   某天早上,我開開心心地買了早餐去上班。那天要開一場大約三個月一次的會議。   開完之後,我就從冰庫被調到了火葬場。   ●   回到辦公室,同事老宅和老大看著我,給了我一些關於火葬場的建議。他們知道我很怕熱,因為我在冰庫上班的這幾年都穿短袖。也知道我沒有去過火葬場,叫我要好好注意,口罩要戴好,那邊的空氣很糟糕。   一時間,

我有點失落、有點生氣、有點難過,也有點茫然。   人生似乎就是這樣,只要你還在職場一天,就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利。   難過沒多久,電話響了,警察局打過來的。某個湖邊,有一位被撈起來的大德。   我和老宅準備了一下就出發。   雖然天天跟著老宅說幹話,但我們是一起入行的,我早已把他當作長輩看待。一路上,他給我各種叮嚀,真的令我很感動。我想像平常那樣說些笑話,但是連我自己都笑不出來,一路上除了沉默,還是沉默。   到了現場,警察指著湖旁的一大塊空地,告訴我們遺體的位置。是一個男生,身體幾乎泡爛了,自綁手腳,很有必死的決心。   老宅在一旁鋪屍袋,笑著對我說:「多聞幾口吧,以後你要到現場很

難了。」   我笑了笑,看著泡水的先生,心想:「很辛苦吧。人生很辛苦吧!為什麼想結束生命?你的人生是你選擇過才結束的嗎?或是你在這社會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才用這種方式結束?」   我看著糊掉的眼球,但是,眼球的主人沒有回答我。   我一邊做事、一邊思考……   其實,是我太熱愛這份工作了吧,才沒辦法接受改變。但是,人生總是要學會妥協。要是我今天改變自己,多學點東西,我的人生,是否可以變得不一樣?我看到的,是否會變得不一樣?   將泡水的先生裝入屍袋後,我再看看他的眼睛,似乎有了答案。   「改變吧!試試看吧!」老宅突然大聲說,嚇了我一大跳。「人生很短,每個人都在體驗生活。去多學一點

吧!」   回去的路上,我沉默不語,但是心中有了決定。   或許工作內容,我沒有辦法選擇,但是工作態度可以由我決定。我一定要當一個快樂的火葬場人員!   ●   回到公司後,我們將大德送進了冰庫。   看著老宅、看著老大、看著這位大德……我突然覺得自己應該要感激。   被我們服務的往生者,他們連選擇的權利都沒有,那我這點挫折又算得了什麼呢?俗話說得好,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啊完全不對,我去的地方既不是寒徹骨,也沒有撲鼻香。   反正,做下去就對了!   再見了,那一段打開屍袋,觀察人生百態的時光。再見了,那輛陪我上山下海,側邊還被我撞凹一塊的T5。再見了,每一位在驗屍室外面跟

我閒聊的家屬。   再見了,這個徹頭徹尾改變了我人生的地方。   我會懷念那些年,我們一起接的大德!   一人一半 【要把媽媽上下分?還是左右分呢?】 某天我裝罐子,家屬是一對姊妹,其中一個有點奇怪,她一個人站在角落,不斷地在碎唸,眼神也一直飄忽不定。 由於她表現得很古怪,所以我多看了她幾眼。另一位注意到了,略帶歉意地對我說:「不好意思,我這個妹妹有時候會這樣。你知道的,就是……該怎麼說呢?體質比較異常一點。你們這邊的環境也是這個比較……欸……異常一點。所以她從剛進來就開始在『溝通』。不用理她,師父,您忙您的。」 我不以為意,這種情形不是第一次。火葬場嘛,常常有人在門口就覺得身體不舒服

,或是進來撿骨室時,感到暈眩、想吐。但我一直都是以環境問題解釋這些情形,沒什麼大不了,嚇不了我的,於是我繼續裝罐。 有時候骨頭比較滿,我們會用小棍子稍微擠壓一下,讓骨頭都能順便地被放入罐內。我正在這麼做時,角落的女子突然說:「他說痛。」 我:「啊?」 女子:「我哥說他痛。」 我:「你哥在哪裡呢?」 女子:「我哥就是你正在裝的那個。他在我旁邊,告訴我他很痛。師父,您可以小力一點嗎?」 …… 我放輕動作。「那現在這樣,你可以幫我問你哥哥,這力道可以嗎?」 碎唸女子碎唸了一下,對我點點頭,比了一個「OK」的手勢。 ● 我將這個故事說了出來,學長們都嘖嘖稱奇,紛紛聊起自己裝罐子的經驗。 有學長說家屬來

撿骨,分成兩列,雙方互不相看。 啊我知道,這齣叫做「摩西分海」。 有學長說三兄弟來為爸爸撿骨,進了撿骨室,卻都不說話。當禮儀師請每個人都夾一塊骨頭進罐時,三兄弟搶著當第一個,還打了起來。 啊我知道,這齣叫做「三國鼎立」。 還有一位小姐,似乎是寡婦。學長說撿她公公骨頭的時候,她擋在門口,不讓其他家屬進來,只讓身為長孫的兒子來撿。撿骨室外面,家屬們亂成一團,而她擋在門口,一下子怒罵,一下子哭鬧,一下子下跪,還抓住門不放。一群人溝通未果就打了起來,她竟也不還手,就讓他們呼巴掌。 這齣……我就有點看不懂了。 老學長搭話說那家人好像姓王,「不然叫『巴王之亂』好了,巴下去的『巴』。」嗯,滿貼切的。 輪到老

學長。他說:「我遇過一組家屬,一樣是摩西分海的,不過,他們分得很徹底,一人準備了一個骨灰罐。他們媽媽要一人一半。」

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臨終前的靈性照護

為了解決安慰死者家屬金句的問題,作者張明志 這樣論述:

幻聽、幻覺、發燒、做惡夢、自言自語, 看見地獄、黑衣人、已逝親人── 血液腫瘤科主任逾四十年的臨床觀察, 現代醫學難以解釋的「靈性困擾」, 陪伴瀕死親人走過生死難關。     ▍死亡是身為人的最後考驗,一場漫漫人生的總清算。   ▍此時需要的是信仰、是靈性對話,與安住彼此身心的陪伴……     有些人一路走得自在安穩,   有些人愈到生命末期,愈是焦慮惶恐。   現代醫學難解的心靈困境:   醫者、患者與家人如何面對即將迎來終點的生命,   給予顧全「身、心、靈」的照護?     科學有其盡頭,醫學也非萬能。曾任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十五年的張明志醫師,觀察到許多癌末病人所經歷的症狀,皆屬現代

醫學無法解釋的「靈性困擾」。     諸如無名發燒、吼叫、看見黑衣人、聽見怪聲、夢見自己死亡等,許多容易發生在臨終病人身上的譫妄現象,在先進的影像檢查中,結果往往顯示一切正常;既無法以特定病理解釋,也難透過精神科藥物及治療手段解決,因而時常被誤判、忽視。病患的苦痛和恐懼真實存在,卻因科學的極限與家人的避而不談而被否定。     此問題的根源,要回溯到患者與家屬本身如何看待生死。張明志醫師大量列舉臨床個案為例,以其多年經驗,揉合古今各派別宗教、哲學與生死觀,引據聖經、佛典,也及老莊思想,為讀者提供安定身心、一路好走的解方──     死亡可以癱瘓一個人的德性或修為,但也能將一個人的思想拉回到「神

」的大能上。與「神」共好,便能在信仰中求得撫慰與力量。     ▍血腫科主任的靈性解惑,知生也知死的生命課題     Q:何謂靈性困擾?   A:意識或潛意識、自主或不自主、他人可察覺或不能察覺的,精神或肉體上的痛苦。     Q:怎樣的人容易有靈性困擾?   A:正在生死交關處,安寧病房或瀕臨死亡的病人較為多見。     Q:如何看待靈性困擾?   A:靈性的困擾,與病患個人的人文背景較有關。它不是大腦顳葉、額葉、枕葉的問題,也不是血管、多巴胺,或腦內啡的問題,而是病人面對生死關時所呈現之心理與靈性上的問題。   奇特的靈性困擾,多數是在提醒我們,在漫長的人生馬拉松賽跑裡,已搖響最後一圈的鈴

聲:是檢討成績的時候了。   專文作序     何景良(三軍總醫院副院長、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   許禮安(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   黃軒(胸腔暨重症醫學専科醫師)   醫護聯合推薦     朱為民(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李春杏(自由工作行動護理師)   張正雄(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醫療副院長)   楊育正(前馬偕紀念醫院院長)   鄭安理(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榮譽院長)   蔡兆勳(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家醫部主任)   謝瑞坤(前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   專業推薦     張醫師以其多年陪伴末期癌症病患所體悟的靈

性關懷經驗,不分宗教信仰的理論及體驗,撰寫出最接近癌末病患的臨床關懷。藉由個案討論的帶領,讓讀者可體會各種癌末生理現象的靈性表達,合理解釋各種靈異的環節,以宗教關懷的理念去完美闡釋,對專業的醫護人員也可啟發其靈性領域的教育。   其實,這些都是課堂上學習不到的體驗,是照顧癌症病患的過程中才能有的親身體會及經歷。──何景良(三軍總醫院副院長)     我們不能總是看著外國人的死法,來幻想自己將來必然的死亡情境。張明志醫師的這本書,正是極少數台灣本土化「臨死覺知」與「靈性陪伴」的紀錄,值得安寧療護工作人員、安寧志工,以及未來必然會成為家屬與末期病人的我們閱讀參考。──許禮安(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師)

作者簡介   張明志     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現任馬偕醫學院臨床教授、癌症安寧緩和學會監事、衛生福利部健保署共同擬定專家委員。     曾任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十五年,台灣癌症醫學會理事、監事,血液病學會常務理事。     專長:肺癌、乳癌、胃腸道癌症、泌尿道癌症及其他各類惡性腫瘤、轉移癌症、血液病、貧血、白血病、淋巴瘤。     著有《隨時放得下的功課──心靈病房的18堂終極學分》、《越過邊境》、《破繭》、《心靈病房的十八堂課》、《安寧的藝術》、《與血癌搏鬥》、《人生高爾夫》。 【推薦文】讓生死兩相安,醫病有共鳴 ◎何景良 【推薦文】臨終文化無法傳承──談靈

性陪伴 ◎許禮安 【推薦文】靠近死亡,我能做什麼呢? ◎黃軒 【再版自序】知生、也知死的人生哲學 【原版自序】癌症病人的靈性困擾 【寫在前面】靈性困擾之初探 第一章 我還有多少日子 第二章 靈性困擾:面對死亡 第三章 為什麼是我?以宗教協助 第四章 看見黑衣人:譫妄 第五章 時空轉換與潛意識 第六章 聽見怪聲 第七章 預見自己死亡 第八章 容貌改變 第九章 靈性困擾的解決之道 第十章 人間的煎熬 第十一章 語重心長:現代人如何離苦得樂 第十二章 從《楞伽經》談解脫 【後記】我的信仰 結語 推薦文   讓生死兩相安,醫病有共鳴 何景良     「臨終前的靈性照顧」喚起了腫瘤科醫師在醫治癌症

病患的艱辛過程中,最欠缺的心理治療。     此次應我們的心靈導師張明志醫師的邀請寫序文,張醫師以其多年陪伴末期癌症病患所體悟的靈性關懷經驗,不分宗教信仰的理論及體驗,撰寫出最接近癌末病患的臨床關懷。藉由個案討論的帶領,讓讀者可體會各種癌末生理現象的靈性表達,合理解釋各種靈異的環節,以宗教關懷的理念去完美闡釋,對專業的醫護人員也可啟發其靈性領域的教育。     其實,這些都是課堂上學習不到的體驗,是照顧癌症病患的過程中才能有的親身體會及經歷。     新冠肺炎疫情再起之際,在恐慌的情緒中,我們都感受到感染死亡的威脅,我們都祈求平安度過這個世紀的大感染,但也看到了見不到家人的痛苦。我們要有四道人

生的體悟,不要留下永久的遺憾。雖然新冠肺炎台灣的死亡率偏高,這也許是靈性慈悲關懷的愛心,讓醫護人員及家屬放手,才是眾愛的表現。     期待這本書可以啟發醫護人員,提升對末期病患的靈性關懷,讓醫病關係產生靈性的共鳴。不但讓生死兩相安,也讓醫護人員的辛勞畫下完美的句點。   臨終文化無法傳承──談靈性陪伴 許禮安     我當醫師屆滿三十年,從事安寧療護工作初期就讀過張明志醫師的著作,很榮幸毛遂自薦而能為前輩醫師撰寫推薦序。我過去在安寧病房和「安寧居家療護」服務,遇到不少如同書中描述的「靈異事件」,可以補充個人臨床經驗與思索生死的淺見。     安寧療護強調「尊重末期病人的自主權與個別差異」,講

求「全人照顧」,身、心、靈的完整照顧,包括:「身體、心理、社會、靈性、倫理」的全人模式。當醫療對於「治病、救命」已經無能為力,便會加強在疼痛控制與症狀控制,在身體照顧之外,還有心理、社會、靈性的困擾,也要想盡辦法去化解,讓末期病人還活著就得到安樂。可以「安樂活」,就不需要「安樂死」。安寧療護是「安樂活」而後「自然死」,要先追求「善生」和「善別」,才能順理成章得到「善終」。     ●     我一直認為,文明與文化無法傳承的,正是臨終與死亡。「臨終經驗」的狀態是愈接近臨終,愈無法傳承,這是人類的文明無法留下的紀錄。因為人類文明與文化的傳承,必須依靠語言或文字為媒介,經由口述或是手寫,而有世代的

「說書人」或留下歷史文本。末期病人還有語言、文字、眼神、肢體動作、點頭搖頭、眨眼閉眼等溝通方式時,或許還能知道他的處境,但如果末期病人昏迷三個月之後死亡,病人的身心靈在這三個月發生了什麼變化,我們完全無從得知。     我們連進入昏迷或植物人狀態之後的「臨終階段」都無法考察,只能從比較切近的「臨死覺知」談起。可惜專業人員有我說的「專業智障」,通常不願意承認、討論與記錄臨死覺知,只能從我臨床上安寧療護經驗的少數紀錄來拋磚引玉。我都說,恐怖電影裡面最恐怖的東西,不是那些看得見的怪物,而是一直不出現、看不見、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才最恐怖。死亡也是如此。當我們都聽而不聞、視而不見、避而不談,死亡就成為集

體潛意識裡最深沉、最可怕的陰影,纏著我們不放,到死為止。     有些在醫院一般病房不能說出口的事情,在安寧病房卻列入交班事項。有病人對護理師說:「窗外有個穿白衣服的長髮女生走過去。」可是安寧病房在三樓,窗戶外面沒有陽台,我確定那個女生應該是飄過去的,俗稱「阿飄」。有位媳婦照顧婆婆,有天早上跑來跟我說:「許醫師,我婆婆今天怪怪的,她一直朝左邊跟我公公講話,都不跟我講話,可是她平常都朝右邊跟我講話的呀!」我問這位驚慌的媳婦:「你公公還在嗎?」她回答:「死很久了!」臨終病人可能已經看不到活人這邊,反而看到另一個世界去了。     這類事情在安寧病房之所以被列入交班事項,用來判斷病人是否瀕臨死亡,是

因為有時候「臨死覺知」比「瀕死症狀」和「生命徵象」都來得更準確,而且可靠。我告訴大家一個合理的推論:說不定臨終的身體狀態,會讓病人打開「天眼」或「第三隻眼」而看到另一個世界。現在我們都還是健康的肉眼,只能看到現在這個世界,因此我不能跟臨終者辯論,除非我天生有「陰陽眼」。我們把這種態度叫做「存而不論」:另一個世界可能存在,但我沒有任何能力與證據足以證實或否定這種存在,因此我不夠資格跟你辯論說有或沒有。     ●     當末期病人躁動不安而拉緊床單,看到一些幻影或說出奇怪的話,這可能是「瀕死症狀」,但也可能是「臨死覺知」。以我在心蓮病房的照顧經驗,我把它分為三類:第一種是最高段的,能「自知時至

」,病人會主動告訴家屬或醫護人員,自己還有幾天或某月某日將會死亡,而且真的鐵口直斷。我經常提醒自己,修行功力不能只看表面,要知道有些人深藏不露、莫測高深。     第二種病人則「若有所見」,看見更高的主宰,或已經往生的親友來看他或說要帶他走,沒有多久就死了。看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耶穌基督、聖母瑪利亞等要來帶病人走的,不勝枚舉。     有次,我假日在安寧病房值班,一位病人的女兒說:「許醫師,我爸爸說他看見老朋友要來帶他走。」我問:「那個老朋友還在不在?」她說:「不知道,很久沒聯絡了。」他們去打聽後才知道,原來那個老朋友已經死了。這是對家屬做「瀕死衛教」的最佳時機,知道親人死後在另一個世界有

朋友陪伴,至少有些心理安慰。     第三種病人是「若有自覺」。生命最後幾天吵著說「我要回家」,回到家有時病情會稍微好轉,就是一般人常說的「迴光返照」,時候一到就永別。特別是老人家,習俗上要留一口氣回家,可能身體到臨終階段會發出某種訊息,讓病人覺得該回家了。     以上都是「臨死覺知」的現象。     這並非怪力亂神或危言聳聽,美國也有「臨死覺知」的例證。我十年前寫過〈最恐怖的是看不見、聽不到、又不能談論的死亡〉一文,為《最後的擁抱──來自資深安寧護士、撫慰病患和家屬的溫暖叮嚀》(野人文化出版)推薦,作者是美國的安寧護理師瑪姬.克拉蘭、派翠西亞.克莉,早年是正中書局出版的《最後的禮物》。  

  我期待有更多本土「臨死覺知」與「靈性陪伴」的著作,畢竟台灣的病人臨終時,不會看到美國人看到的「東西」,當然也不會死得像美國人一樣。我們不能總是看著外國人的死法,來幻想自己將來必然的死亡情境。張明志醫師這本《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臨終前的靈性照護》,正是極少數台灣本土化「臨死覺知」與「靈性陪伴」的紀錄,值得安寧療護工作人員、安寧志工,以及未來必然會成為家屬與末期病人的我們閱讀參考。   靠近死亡,我能做什麼呢? 黃軒     一個人一生中的最後幾天,可以稱為末期時期或瀕死階段。     每個人的死亡經歷不盡相同,可能很難知道一個人會在何時到達生命的最後幾天,但仍有一些常見的跡象,可以幫助您

跟瀕死者,好好地說話。這時可以進行最後的溝通,或者,宗教儀式、靈性懇談,也是圍繞在即將死亡的人身邊的方式。     一個人即使患有絕症已有一段時間,到達生命的最後幾天,也會恐懼和焦慮。即使有了信仰,對於死亡也未必就有勇氣,我在臨床上看過太多太多人,有僧侶、有宗教師的滿滿祝福,依然有著滿滿的疑慮。因此,和病人及對他們重要的人,一起談論所發生的任何事情也很重要。     ●     我在臨床工作中,看到很多家屬在病患生命最後時刻,都會失去和病人說話的勇氣,真的太可惜了。在死亡到來之前,大家都當有勇氣在生命即將消失殆盡的路上,進行心靈的對話。但現實情況常常不是如此。     「小孩子不懂,等下見到阿

嬤,不要亂說話……」我曾聽到一位單親母親這樣交待她的孩子,當時她的孩子大學二年級。五年後,我遇到一個燒炭自殺的年輕銷售員,一氧化碳中毒,在我的加護病房接受治療。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就是之前那位大二學生。     當年媽媽禁止他向阿嬤「亂說話」,他只能默默地,眼睜睜看著一手撫養他長大的阿嬤往生。從此以後,他耿耿於懷、鬱鬱不樂,覺得自己已經長大,卻無能為力,無法在阿嬤生命的最後說愛她。於是,他憂鬱症加重,選擇了自殺。他想要去找阿嬤,跟她說抱歉。     我們平常都愛說話,但在一個人生命的最後,身為家人卻都不知道怎麼說了。甚至還期待,最好可以不要面對末期病人,說什麼道別、道謝、道歉、道愛的話。但同時,

卻又期待末期患者能對家人道別、道謝、道歉、道愛。我稱之為「家屬在生命最後的自私」。     其實,在病人生命的最後階段,家人也當向這位至愛的家人道別、道謝、道歉、道愛才對。刻意阻撓其他家人道別、道謝、道歉、道愛,可視為相當不仁道。這位年輕人選擇了激烈的手段,只因失去至愛的阿嬤時,自己連最後一句話也不能說。     ●     幾乎在瀕死邊緣的人,常常問我一個問題:「我還能活多久?」     其實,醫師並不能預測末期病人會在什麼時候往生。也許我們會說幾週、幾天或幾小時,例如當某人的病情每週不斷惡化,我們預測可能還剩幾個星期,而當病情一天比一天惡化,那麼病人的生命可能還剩幾天。但是每個人都不一樣。

有個末期病人,我們預估他的生命只剩下三個月,結果他半年後還活著。     面對死亡,我們幾乎很難做出任何具體的預測,說一個人將可以再活多久。有時預測失靈,可能還會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我那位活超過六個月的病人,當末期疾病被拉長超過六個月,他和家屬沒有一個人能諒解,他們認為我在延長病人的痛苦。     所以,我後來發現,對於死亡將近的人,我們不一定需要回答「你還能活多久」。因為身體是他們自己的,他們最知道自己日漸消失的體力還剩餘多少。這時,更重要的是協助病人和家屬去探索他們內心的擔憂,甚至死前的願望,藉此鼓勵末期病人跟重要的人共度最後的美好時光。往往有些病人和家屬會在這時悲喜情緒反反覆覆,而有些

人,還會一直想著去哪裡玩呢。     所以,我鼓勵大家為臨終者做最好的安排。這麼做,在病人往生後,家屬仍會有滿滿的祝福和安慰,因為在病人的生命最後一哩路,大家都有真情流露地陪伴病人。     ●     醫生是人類,不是神類。醫學不是全部的科學,而科學,也只是浩浩學海中的一門小小哲學。我很感動張明志醫師在專業的行醫道路上,也謙恭修行於佛學,而我身為佛子一名,也願為佛祖慈悲喜捨,守護病人生命的最後一哩路。願眾生離苦得樂。   再版自序   知生、也知死的人生哲學                                                               科學總是有

盡頭的,可知論常會遇到無法解釋的情境。從醫者的角色成為病患最貼近的送行者,最為困擾的事情之一,包括所謂的「靈性干擾」。所以,即便本書已絕版多年,仍有值得再探討的議題。例如:如何鼓勵臨終者及家屬正面看待?如何利用醫學(科學)、心理學、哲學、宗教得到啟發,轉化煩惱為菩提?又,其他教友、蓮友如何從別人的往生過程與經驗中,自覺、覺他,進而覺行圓滿?或可說是中陰身的經驗分享。     本書自二○○八年出版(原名為《癌症病房沒告訴你的事》)後,多數讀者關切的議題是「靈性困擾」──什麼樣的人比較會發生?它的意義為何?可有解決的方法?     眾所知道,印度的德雷莎修女於西元一九九七年過世,她於一九七九年獲得

諾貝爾獎和平獎,全部捐給修女會,但是生前她承認她的靈魂中有很多衝突。她對上帝深切渴望,卻不為上帝接受以致成了痛苦。(維基百科)     她認為她是黑暗的聖人,過世前數個月醫師報告有睡不著及譫妄的困擾,醫學上無法解釋,最後接受天主教神父很罕用的驅魔儀式而得到平靜。修女在最後的日子裡常常胸口疼痛、呼吸困難,死於心臟驟停。《楞嚴經》卷八言:「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煖觸……死逆生順,二習相交。」一生善惡行徑,頓時乍現。     「自我覺知來生的審判與去處」,這是所謂靈性干擾,臨終之人特別於常人之處,心靈上的壓抑與昇華就是兩習(習性)相交。也可以視為臨終之人也有自卑與超越的

情結。譫妄也是臨終者死前之最後呼喊,希望藉此得到救贖。     這本增修版,增加了〈靈性困擾之初探〉以及〈從《楞伽經》談解脫〉,完成知生、也知死的人生哲學。希望可以補強另一本著作《隨時放得下的功課》有所不足之處,同時,拋出此議題與從事臨終關懷者分享經驗。也很感謝聯合報系寶瓶文化總編輯朱亞君女士促成此書之增修再出版。 病人需要的,是安定的力量 胸痛、呼吸困難、幻覺、幻聽、發燒、做惡夢,看到過世的親人、長輩、朋友……這些並非單純的身心症,也不是自己疑神疑鬼的心理,而是真正「精神上的困擾」。 這些奇怪的症狀應該在很多臨終病人的身上都出現過,只因為病人沒有提出主訴而往往被忽略,臨床工作者也很難做盛行

率的調查。重要的是,這些困擾代表什麼意義?是否需積極處理?或許,用傾聽及同理心就可以了。 其實病人或許很需要被了解,但因缺乏有效的溝通或處理方法,最後病患隱藏其情緒,代之而來的是極深度的憂鬱,甚至閉目不說話或不進食。當然不久之後,一般是兩星期左右,病患逐漸衰弱,比平常預計的存活期再更短一點的時間內往生,也就是有些病人到此是完全沒有求生意志的。 相反地,有另一部分病人會恐慌地希望醫師常常去看他們,甚至幾乎快昏迷的病人也會醒來。他們雖不理會家屬,但對主治醫師的到來卻顯得很期待與安心。有些是對醫師表示信賴與寄託,因為他們不一定想會見親人,卻很關心醫師有沒有去看他們。 他們並非想繼續接受新的治療,而是

對醫師的信賴,讓他們覺得人生的最後一程不至於太孤獨,因為可以從醫師那兒得到一股穩定的力量,成為在茫茫大海中的一盞燈,知道最後的方向。 很有趣的是,不論奇怪的症狀為何,病人將他們最後一段生命交給醫師後,對醫師的信賴將成為一股安定的力量,不再那麼恐慌。若能轉換這股堅定的力量,讓病患能夠「一路好走」,那是醫師能為病患所做最好的服務。病人往往會比家屬更可以感受到這一分真誠與溫暖。 但諷刺的是,家屬往往看不到這點(當然,達觀的家屬還是可以感受到)。若抱持「能活著最好,死亡是失敗」的態度來看臨終這件事,醫師想幫助病患開導最後一程,將被視為不夠專業、能力不足,他們不捨得親人的離去,所以將整件事看成不幸的事,

更談不上功德圓滿,甚至有醫病溝通不良的事情發生。但到底誰來評斷病人已病入膏肓、順利走完人生全程是正確的、無怨無悔的,或是,只是失敗的託詞,或是無言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