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瓣膜手術住院時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心臟瓣膜手術住院時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BrianM.Keech,RyanD.Laterza寫的 麻醉祕笈(第6版) 和《手術兩百年》主創團隊的 手術兩百年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心臟瓣膜手術患者第一期心肺復健也說明:資料收集包括了加護病房及一般病房住院天數、心臟外科醫師照會復健部時間、復健部醫師評估 ... 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組病人平均住院天數為28.5±19.2天,心臟瓣膜手術組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台灣愛思唯爾 和科學技術文獻所出版 。

國立陽明大學 臨床護理研究所 邱愛富所指導 楊婷惠的 心臟手術後患者的睡眠品質情形及其相關因素 (2020),提出心臟瓣膜手術住院時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心臟手術、睡眠品質、白天嗜睡。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護理研究所 張靜芬所指導 蔡淑珍的 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後病人心理、自我照顧行為及生活品質之相關探討 (2019),提出因為有 主動脈瓣狹窄、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焦慮與憂鬱、自我照顧行為、生活品質的重點而找出了 心臟瓣膜手術住院時間的解答。

最後網站您好!心脏瓣膜修复手术要住院多久啊,怎么办? - 春雨医生則補充:二尖瓣及三尖瓣均需处理,费用约8-10万元。 查看更多. 顶部广告. 咨询时间: 2015-08-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心臟瓣膜手術住院時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麻醉祕笈(第6版)

為了解決心臟瓣膜手術住院時間的問題,作者BrianM.Keech,RyanD.Laterza 這樣論述:

遇到麻醉的問題,用了這本就搞定!   《麻醉祕笈》第6 版提供了與時俱進的麻醉實務內容,從麻醉照護的基本概念、藥理學,再進入病人的監測與處置、圍手術期常見問題,當然也涵蓋了麻醉與特定系統性疾病、特定病人族群、特殊術式,以及區域麻醉與疼痛處理。以八大類知識單元,系統化整理共73 個章節。   《麻醉祕笈》第6 版的最大特點,是採用了簡潔又易懂的問答形式,並提供了相對應的圖表、重點提示與記憶輔助工具。寫作風格易於閱讀,不論是參考相關實務、快速查閱或是複習考試,本書都是麻醉專業人士人手一本的絕佳參考書。   .臨床常見情境的問答方式,簡潔、易讀、引人入勝又效果極佳,讓你省下最多時間,換取最

多收穫。   .最新版針對麻醉實務全面修訂和更新,包括持續演變的臨床準則和指引,以及最佳的實務做法,並大量採用列點整理、記憶法、麻醉專家的實用小提示來增進理解。   .全新章節內容,包括〈心電圖〉、〈心臟生理學〉、〈血管活性藥物〉、〈容積評估〉、〈血壓失調〉、〈機械通氣策略〉、〈圍手術期定點照護超音波和心臟超音波〉、〈神經軸麻醉和止痛〉、〈周邊神經和軀幹阻斷術〉、〈圍手術期病人安全〉和〈圍手術期醫學倫理〉。   .〈百大祕笈〉和每一章節的重點提示專欄,讓你快速掌握要訣,無論是考試或實務都奪得先機。  

心臟手術後患者的睡眠品質情形及其相關因素

為了解決心臟瓣膜手術住院時間的問題,作者楊婷惠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心臟手術後患者的睡眠品質情形及其相關因素。採描述性、相關性、縱貫性研究設計,於2020年3月至12月期間,以方便取樣方式,在新北市某醫學中心心臟血管病房進行收案,共95位接受心臟手術患者。以結構式問卷於手術前及術後之出院前採面對面訪談方式,出院後一個月及三個月採電話訪談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基本資料、疾病特性與手術變項,匹茲堡睡眠品質指標量表、愛普沃斯嗜睡量表、症狀困擾量表、醫院焦慮與憂鬱量表及社會支持量表。研究資料以SPSS 21.0版本進行統計分析,包含: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獨立樣本t檢定、one way ANOVA、皮爾遜積差相關、廣義估計方程式、及

逐步迴歸模式分析。結果顯示76.8%-81.6%心臟手術患者於術前及術後出院前有睡眠品質不佳情形,其匹茲堡睡眠品質指標平均總分於術前、手術後出院前、出院後一個月及三個月分別為9.19分、9.33分、8.08分和7.52分,患者有睡眠潛伏期長、個人主觀睡眠品質不佳情形,且有31.6%患者有使用安眠藥習慣,常見睡眠困擾為半夜起床如廁和半夜或清晨起床後即無法入睡。影響因素包含:單身者、無工作者、自覺睡眠環境之噪音較高者、自覺被噪音干擾嚴重者、體重較輕者、症狀困擾分數較高者、NYHA分級越高、左心室射出率

手術兩百年

為了解決心臟瓣膜手術住院時間的問題,作者《手術兩百年》主創團隊 這樣論述:

《手術兩百年》紀錄片同名圖書由紀錄片主創團隊編寫,以紀錄片為基礎,增加、豐富了推動外科歷史及其發展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輔以200余張嚴謹、科學、高清、精細的圖片,將人類與疾病抗爭的200年歷史一一展現,是一本典藏級國民醫學科普書。 全書通過採訪50位國際醫學專家和12位中國兩院院士,跨越12個國家的70多家醫(學)院、博物館,探索手術的前世今生。從解剖學的發展,麻醉、消毒和止血的攻克,進入腹部,攻入頭顱,打開心臟,移植置換,抗擊癌症,手術未來八個方面進行闡述,系統、深入、全面地展現手術背後的神奇與辛酸。讓我們看到,醫學每前進一步,都有“醫生勇士”的“以身試法”,還有對醫者仁心的敬畏。 醫

學是隨著人類痛苦的最初表達和減輕這份痛苦的最初願望而誕生的。200年的手術歷史,也是彰顯萬物靈長的人類獨特的“進化”史。無影燈下,柳葉刀鋒,探索身體,認識自我,是醫學永不停止的主題。 《手術兩百年》製片人池建新 中國傳媒大學碩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MBA,總導演、製片人。 主持策劃創建了《百科探秘》《創新無限》《文明密碼》等多個欄目,其中《文明密碼》榮獲2014年“第19屆中國電視紀錄片十佳十優”優秀紀錄片欄目。 近年來,作為製片人或總導演,主持策劃多部系列專題節目,帶領的團隊獲得“金雞百花獎”“星花獎”“中國紀錄片十佳十優”“紀錄中國”“中國紀錄片學院獎”及中國廣

播電視協會等各類獎項50多項。 《手術兩百年》總導演陳子雋 “80後”資深紀錄片導演,中國傳媒大學碩士,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製片人、總導演。代表作品:《手術兩百年》《吾土吾民》《瓷路》《調查北緯三十度》等。作品曾獲“金紅棉”國際紀錄片獎、“金熊貓”國際紀錄片獎等業內大獎。   第一章 理性之光 第一節 最古老的醫生薩滿 第二節 醫學源于人類救助同伴的本能 第三節 人類開始認識身體的第一步 第四節 蓋倫:明確提出通過解剖認識人體 第五節 維薩里和《人體的構造》:現代解剖學的開端 第六節 醫學史上的恐怖殺人事件 第七節 哈威:現代生理學的創立 第八節 今天人類對於

身體的認識 第二章 手術基石 第一節 不懂外科的理髮師不是好醫生 第二節 外科學之父——帕雷 第三節 莫頓的乙醚霧化器 第四節 塞麥爾維斯的術前洗手原則 第五節 現代醫院裡嚴密的無菌消毒 第三章 長驅直入 第一節 倫琴:發現可透視人體的 X 射線 第二節 輸血的歷史 第三節 充滿驚險和挑戰的住院醫師培訓 第四節 腹腔鏡手術之父——庫爾特·席姆 第五節 達·芬奇機器人的微創手術 第四章 攻入顱腔 第一節 殺人兇手的奇異大腦 第二節 人類最早的腦外科手術 第三節 神經外科之父——哈威·庫欣 第四節 大腦深處的腦血管手術 第五節 顯微神經外科之父——亞薩基爾 第六節 神經外科難度最大的腦幹腫瘤

切除手術 第七節 通過電路傳遞信號的大腦 第八節 帕金森病患者的腦深部電刺激術 第五章 打開心臟 第一節 探秘心臟 第二節 只有 6 分鐘打開心臟的時間 第三節 約翰·吉本研製人工心肺機 第四節 李拉海的活體交叉迴圈手術? 第五節 心臟與電 第六節 心臟導管手術 第七節 將導管插入自己心臟的人 第八節 “人工心臟”帶來的希望 第九節 慢性病患者的長跑比賽 第六章生死“器”約 第一節 印度象神節 第二節 塔利亞科齊的鼻再造術 第三節 移植手術的基礎——血管吻合 第四節 三點吻合締造者——卡雷爾? 第五節 成功的三點吻合術 第六節 移植的挑戰——排異反應 第七節 免疫機制的排異反應 第八節 夢

魘——難以攻克的排異 第九節 環孢素的發現 第十節 世界首例雙手移植的兒童實現棒球夢 第十一節 中國式換臉 第十二節 移植的奇跡 第七章 眾病之王 第一節 最早的癌症病患——霸王龍 第二節 早期人類對癌症的反抗 第三節 “幸運”的乳腺癌 第四節 威廉·霍爾斯特德的乳腺癌根治術 第五節 會轉移的癌細胞 第六節 癌症的化學治療方法 第七節 舒緩醫療——給生命最後的尊重 第八節 癌症的起源 第九節 靶向藥物的出擊 第十節 哎喲,不怕! 第十一節 新的生機——免疫療法 第十二節 抗癌——一場終極戰役 第八章手術未來 第一節 器官移植——移植手術促使再生醫學的發展 第二節 生物瓣膜——再生醫學在手術

中的應用 第三節 再生心臟——再生醫學的未來發展 第四節 從X射線到器官數位模型——醫學影像學在未來的發展 第五節 三維動畫模型——影像中的虛擬手術 第六節 新型智慧吻合器——從微創手術到“無刀”手術 第七節 人工智慧控制血糖 第八節 人機讀片大戰 第九節 外骨骼機器人 第十節 流動的醫院——飛機醫院 第十一節 醫院援建與醫療援助 第十二節 新生的希望  

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後病人心理、自我照顧行為及生活品質之相關探討

為了解決心臟瓣膜手術住院時間的問題,作者蔡淑珍 這樣論述:

主動脈瓣狹窄為常見的瓣膜性心臟疾病,隨年齡增長疾病的嚴重度及症狀也與日俱增,若未適當處理易產生心臟衰竭,當衰竭程度加重到心輸出量不足則導致暈厥、心絞痛及休息性呼吸困難,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對嚴重主動脈瓣狹窄病人手術治療方式有傳統主動脈瓣置換開心手術及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二者皆可改善病人心衰竭症狀。然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的手術風險較低、傷口小、恢復較快。術後病人需學習自我監測等自我照顧行為,但病人術後若發生焦慮及憂鬱亦會影響手術成效。本研究目的即探討此手術後病人的焦慮及憂鬱、自我照顧行為及生活品質及其預測因子。本研究採用橫斷相關性研究設計,以方便取樣於北部某區域醫院心臟內、外科門診進行

收案,收案對象為65歲以上診斷主動脈瓣狹窄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後一個月至一年之病人,以結構式問卷進行,包括醫院焦慮與憂鬱量表、心臟衰竭自我照顧行為量表、SF-12及明尼蘇達心衰竭生活品質量表等。研究結果顯示71位個案平均年齡為78.14歲、女性39位(54.9%)、平均罹病時間為36個月(0.5個月至28年),平均術後時間為5.32個月,EuroScore 24.52±14.53%,NYHA疾病分期以ClassⅢ37位(52.2%)居多,心室射出分率以≧55%者56位(78.9%)為多,最常見的慢性病則為高血壓51位(71.8%),其次為心臟血管疾病48位(67.6%)、糖尿病25位(35.2

%)。生理層面生活品質呈現較佳的因素有術後每日或隔日運動習慣(F = 9.78, p< .001)、運動時間大於或等於1小時者(t = -2.24, p = .028)及高自我照顧信心(r = .26, p = .026);而已婚者(t = -2.53, p = .013)、BMI大於或等於24者(F = 3.42, p = .038)、罹病前即有運動習慣者(F = 3.49, p = .036)及低焦慮及憂鬱(r = -.64, p< .001;r = -.52, p< .001)其心理層面之生活品質也較好。術後每日或隔日運動習慣其整體性(F = 10.30, p < .001)及社交(F

= 14.76, p < .001)生活品質都較佳。焦慮及憂鬱與生理層面 (r = .29, p =.011; r = .27, p < .001)、情緒層面 (r = .58, p < .001; r = .40, p < .001)及整體生活品質(r = .42, p < .001; r = .37, p < .001) 均達統計顯著相關,表示焦慮與憂鬱得分越高者其明尼蘇達心衰竭生活品質分數也越高,其疾病相關的生活品質越差,而憂鬱情形(r = .28, p = .016)與社交層面相關達統計上顯著意義,表示當病人發生憂鬱狀況時,社交層面的生活品質不好。自我照顧信心(r = - .31,

p = .007)與社交層面之生活品質呈現負相關性,意旨自我照顧信心得分高,其社交之生活品質得分低,表示自我照顧信心越高其社交之生活品質越佳。經階層迴歸分析發現術後運動習慣(β = -.37, p= .003)、焦慮(β = -.53, p< .001)與憂鬱(β = -.31, p = .006)可顯著預測SF-12生活品質;而術後運動習慣(β= 15.44,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