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讀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戌讀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照寫的 不一樣的中國史13:從變法到革命,顛覆帝制的時代──晚清 和楊照的 不一樣的中國史(7-13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戍讀音也說明:注音讀音:ㄕㄨˋ. 漢語拼音:shù. 戍ㄕㄨˋ守ㄕㄡˇ. 漢字:戍. 《國語大辭典》中單字“戍”注音為ㄕㄨˋ,拼音為shù,部首為戈,6筆畫,意思是[動]以兵卒防守邊疆。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陳廖安所指導 游喬茵的 敦煌本《毛詩》及其注解文獻研究──以形、音、義為探討核心 (2020),提出戌讀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敦煌寫卷、《毛詩》、《毛詩傳箋》、《毛詩正義》、文字、音韻、訓詁。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徐富昌所指導 陳萌萌的 從出土材料探究《毛詩》之三種句式 (2019),提出因為有 毛詩、特殊句式、出土材料、訓詁、異文的重點而找出了 戌讀音的解答。

最後網站臺灣話/天干地支-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則補充:漢字, 白話字(文), 白話字(白), 干支讀音. 甲. Kap. Kah. 白讀. 乙. It. It. 丙. Péng. Piáⁿ. 白讀. 丁. Ting. Ting. 戊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戌讀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一樣的中國史13:從變法到革命,顛覆帝制的時代──晚清

為了解決戌讀音的問題,作者楊照 這樣論述: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一套重新理解臺灣、理解中國、理解世界的書──     晚清,或許對有些人來說,是與衰頹、騷亂、辱國、迷惘畫上同義詞的暗黑時代,也因史料紛雜而讓人難以親近。但在這本書中,作者用高度收束的線性描述,打造了一個讀史最迷人的世界:不是只當事實來讀,而是建立彼此間的連結,看到人事在個體或集體層次,會產生多少不同的因果關係。     此書罕見地從多個人物角度切入:慈禧太后、李鴻章、光緒皇帝、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由人物聯繫到置身其中的大局勢,勾畫出愈來愈清楚的晚清面

貌:這是一個皇權扭曲、帝制失能的時代;這是一個圖強思維下「保皇」與「革命」衝撞的時代;這是一個民間主動、官方被動,官民勢力消長的時代;這是一個封疆大吏探索時局出路、中國實質分裂的時代;這是一個與世界迅速接軌、和傳統價值辯證的時代;這是一個爆發集體想像秩序運動的時代,在頹弱中,仍激昂、積極地看向未來!      【突破看點】    ◆深度解析慈禧角色造成的皇位皇權分離現象   ◆從平行角度看日本同時間的變革與壯大   ◆從康有為、梁啟超思路重新認識「戊戌變法」   ◆孫中山「領導」革命的真相   ◆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想像力發散時代:看晚清思想與晚清小說   系列特色(共13冊,陸續出版中)    

 ◆這是為臺灣讀者而寫的中國通史──只看臺灣,不可能真正認識臺灣。從臺灣主體性出發,中國史是構成及解釋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既是「一家之言」,又超越「一家之見」──楊照自比為「二手研究整合者」,站在前輩同輩學者的龐大學術基礎上,為讀者進行有意義的選擇,建立有意義的觀點。     ◆全「新」的讀史方法──考古挖掘、敦煌文獻、大內檔案……,王國維、陳寅恪等開啟的新史學革命,以及中、臺、日和歐美學界的新研究成果,充分運用近百年新史料、新觀點,取代傳統舊說法。     ◆用問題邀請讀者──探討歷史運作的深層邏輯,不只學What(歷史上發生了什麼),更要探究How and Why(這些事如何發生

,為什麼會發生)。     ◆點燃思考的靈光──從社會型態、民生經濟、食衣住行、文化思想的角度切入,關注歷史變化脈絡,自然而然引導獨立思辨的能力。     ◆學習「活」的歷史──打破傳統帝王將相的「王朝史觀」,去除「中國同質性文化」的假設,改用「求異」的眼光,凸顯長久以來被忽視或誤讀的現象。     ◆清奇的「說史」方式──既有平易酣暢的故事感,亦有歷史的現場感,更有啟迪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文化界、教育界 磅礡推薦     小野(作家).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余遠炫(歷史專欄作家).   果子離(作家).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張大春(作家).張鐵志(作家).黃

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詹宏志(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蔡詩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鄭俊德(「閱讀人」創辦人).   陳一隆(臺中一中歷史教師).陳婉麗(明道中學歷史教師).曾冠喆(薇閣中學教師).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教師).蘇美月(高雄女中歷史教師).黑貓老師(網路說書人).     臺灣是臺灣,但唯有認識中國,臺灣才顯現更自在的位置。──蔡詩萍   這一系列的書,對於臺灣人了解自己「為什麼是現在的自己」非常重要。──小野   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是世界的一部分。了解臺灣,認識中國,才能立足世界。──楊

斯棓   歷史是思辨的題材,楊照老師以臺灣為本,提供嶄新的視角。──黃益中   學院中的歷史過於艱深,普及的又著重帝王將相,無法給予知識上的啟發。幸好我們等到了楊照。──胡川安   這是一套非常適合高中師生共同閱讀的好書。──曾冠喆(薇閣中學教師)

戌讀音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旺旺迎春!今年是狗年,亦是戊戌年,「戊戌」會令你想起甚麼?今次同大家重溫歷史,順便祝大家狗年行好運!

敦煌本《毛詩》及其注解文獻研究──以形、音、義為探討核心

為了解決戌讀音的問題,作者游喬茵 這樣論述:

清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經洞,在偶然的情況下被開啟,洞內發現大量六朝至北宋年間的寫卷,其中亦包括多件《毛詩》及其注解文獻。敦煌《毛詩》系列寫卷,與傳世本內容有諸多差異之處,本論文將透過文字、音韻、訓詁之研究角度,期盼提供語言文字學術領域更豐富的研究素材,並進行細部的分析與探討。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歷來有關《詩經》學史之發展,較少提到敦煌《毛詩》寫卷的價值,故本文選擇以此為研究材料,由字形、字音、釋義之角度,對敦煌寫卷進行細部的探討。透過研究方法與步驟的闡明,對文獻之分析予以理論依據,且說明本文主要架構。第二章〈敦煌本《毛詩》及其注解文獻概述〉,依

據綴合法考察各國國家圖書館已公布之敦煌本《毛詩》系列寫卷,並依照《毛詩》白文、《毛詩傳箋》、《毛詩正義》、《毛詩音》等類別,以表格化方式彙整其敘錄資料,呈現綴合後之影像。第三章〈敦煌本《毛詩》及其注解文獻中的文字問題〉,探討過往敦煌寫卷俗字研究的觀點,透過敦煌本與南宋傳世本字形之對照,由異體字、通假字、訛字三方向,觀察敦煌本之構形特色和文字使用情況,發現敦煌所流傳之《毛詩》系列寫卷,乃中原通行外另一種《毛詩》版本,故展現出經典文字的多元性。第四章〈敦煌本《毛詩》及其注解文獻中的音韻問題〉,分析敦煌本《毛詩》音切的聲母、韻母和開合等第,考察到早期反切中三等韻-j-介音產生聲母顎化現象之情形。在類

隔情況的統整中,可觀察到敦煌本《毛詩》脣音字中仍有部分輕重脣混切的情況,故其音切反映的時代特性,應是初唐《經典釋文》以後至晚唐五代之間的語音。敦煌本《毛詩》音切設計著重於韻腳字的考索,是以此批音注的形成目的,可視為唐代叶韻音研究的現象。第五章〈敦煌本《毛詩》及其注解文獻中的訓詁問題〉,有關寫卷釋義之討論,透過敦煌本與傳世本之比對,由敦煌本獨有之義訓、未見之義訓連結至敦煌本與傳世本產生歧異之因,分析此訓釋內容之差異,除了展現敦煌本有別於傳世通行本《毛詩》及其注解文獻外,更與敦煌之寺學教育密不可分。第六章〈結論〉,總結前說,且結合《詩經》學史之討論,期盼在本文對敦煌本《毛詩》及其注解文獻進行探究和

梳理後,能使得歷代《詩經》學史的發展,建構出更加清晰且完善的學術脈絡。

不一樣的中國史(7-13冊)

為了解決戌讀音的問題,作者楊照 這樣論述: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一套重新理解臺灣、理解中國、理解世界的書──     【第七冊簡介】    隋唐帝國是中國中古時代的一個異數,是在分裂性格時代中的統合時期。從北朝到隋朝,像拼圖般一塊塊找到對的位置拼起了全新的國家體制,均田、府兵、開科舉士、建長安城……,成就了輝煌的大唐治世。     唐朝從來都不是貫通一致的時代,唐朝的文化、生活,甚至統治形態、經濟脈絡、社會活動,都應該分為四個段落來看待:武則天稱帝結束前的初唐、安史之亂爆發前的盛唐、憲

宗死於宦官之手前的中唐,以及混亂不安的晚唐。     唐朝有著好動的身體意識、「不露骨」的審美觀、較平等的兩性關係;唐朝誕生了詩的巔峰,唐詩講對仗、重才氣,創造的是「尺幅江山」,更是連結文人集團的時代工具;唐朝也萌芽了復古運動,文章強調「有我」、以本真承載世間道理,召喚了後世理學的思考。     唐太宗成為「天可汗」,其實是對朝代觀的一種退讓;幾乎傾覆朝廷的「安史之亂」,讓前後李唐判若兩朝;而藩鎮的武力割據,終致迎向另一段分裂……     【第七冊突破看點】   ◆重新認識北朝、隋朝在政制上的作為   ◆大唐的四階段性格,與所謂的「盛世詛咒」   ◆唐代的胡人

、女子,和有趣的社會生活   ◆深入認識唐詩的黃金時代,及古文運動   ◆科舉如何打擊門第,藩鎮如何崛起     【第八冊冊簡介】     由唐到宋,中間有個古怪的五代十國。那是藩鎮的更高階段,是武人治國下荒唐又裂解的特殊時期。宋朝立國的「祖宗家法」,明顯是對五代亂象矯枉過正的產物,確立了「重文輕武」、「與士共治天下」的信念,繼而誕生了空前絕後的文人文化。     唐代是外放的,宋代是內向的。由唐到宋,中國正式步入「近世」。棄儒入賈的自由民崛起,高度發達的城市生活,戲文小說等活潑創造;文人、商業、都市,成為最重要的近世元素。     作為宋代文人,不可能和琴棋

書畫絕緣。文人的「琴」不假設聽者,只為知音而奏;圍「棋」簡單卻高度抽象,中國遊戲遂重視大腦超過重視感官;「書」追求框架中的自由,宋人好臨帖,蘇軾卻強調以個性寫字;文人「畫」則是將現實經過減形、減色後的心象反射。     禪宗和理學是思想上的兩大異彩,彼此競爭著助人安頓身心的權威。禪宗是「破」的運動,「棒喝」教法使其風格有一種瘋狂喜劇性;理學則從儒家觀念中尋找新的存在解決,它不是文章之學,而是生命之學。     【第八冊突破看點】    ◆「近世」概念怎麼來的?它的最大特色?   ◆深入理解宋朝的「祖宗家法」   ◆琴、棋、書、畫,趣看中國的文人文化   ◆什麼是機

鋒、棒喝?重新認識禪宗   ◆宋明理學為何是教人自由的學問?     【第九冊簡介】    宋代的關鍵詞是「士人與皇帝共治」。帝王的統治意識相對薄弱,武勇作戰幾乎不成選項。而黨爭帶來的最大破壞,是將道德修辭大量運用在政治上,成為沒有妥協空間的零和競爭;「陞官圖」反映的近世官場,是另一個抗拒變化的力量。     宋代的「市制崩壞」是城到處有「市」,聯繫天下財利;南北分裂後,南宋其實是以每年的「宋援」支撐住了金朝。古文運動強調文章必須「致用」,但程頤等理學家反而認為「溺於文章」是天下三弊之首?宋詩躍動著打破唐詩規矩的活潑精神;宋詞則在音樂中誕生,文句解放的極致處站著蘇、辛。

    遼、西夏、金,先後興起的「中介王朝」,從部落集體領導到二元統治體制,為草原帶來爭端與失序。蒙古以戰爭攻伐崛起,戰鬥就是他們的生活;保持強烈草原性格的成吉思汗,以個人獨大的領袖模式,創造有效的戰爭機器與威嚇力量。而此時的南宋,已淪為新興草原大故事中的一個角色。     【第九冊突破看點】   ◆解密宋代的黨爭和皇帝統治個性   ◆重讀宋詩、宋詞,與古文自覺運動   ◆遼、西夏、金,中介王朝探祕   ◆成吉思汗為何是真正的英雄造時代?     【第十冊冊簡介】     蒙古帝國奉行低度統治,也是停留在中國漢化程度最低的王朝。普遍的身分制,宗教地位提

高,異質外來文化,漢人面臨「重新選擇」的自由與壓力。能阻止蒙古人西征腳步的只有蒙古人,伊斯蘭、十字軍、驛站、海上絲路,十四世紀已然存在環遊世界的觀念。     草原習慣與農業文明的混搭,終究腐蝕了元朝,官軍無力鎮壓反亂,使得元末社會快速軍事化。白蓮教串連各地反抗勢力,民間蜂起並非訴諸民族仇恨;朱元璋最大的挑戰不是「殺韃子」,而是在地方普遍散架下收攏情勢。明朝初建,從《大誥》到「胡惟庸案」,士人集團備受打壓,官僚從此降等,只被皇帝當作「吏」來使用。     朱元璋想像的天下秩序,是大家都安居在里甲制度中,反而使得城市與商業的自由愈發吸引人。晉商憑「開中制」坐大,徽商明確提出「士商

異術而同志」的主張,建立門風價值觀。百科刊物、奢侈品市場、專業化百工……,明代商業以百倍的力量在發展,卻沒有沖倒文人文化,成為驅動歷史的關鍵力量。     【第十冊突破看點】   ◆跳脫民族本位,好好認識大蒙古帝國   ◆探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與東西交通   ◆朱元璋何以得天下?揭祕其政治天分與歷史作為   ◆明朝繼承宋?繼承元?稱得上「資本主義萌芽」?   ◆深入了解「商幫」和俗民文化的崛起     【第十一冊簡介】    十五世紀開始,西方海上而來的歷史力量已經在中國作用,近世後期由此分野。窺看明朝的整體社會現象,充滿「逾制」心態,從衣裝、飲食、建築到公共

空間,皆成為僭侈炫耀的展示場。原為統治工具打造的驛道,消除了中國人對「行」的禁忌,讓行旅普及於日常。     朱學定為官學,與士人內在修養的聯繫慢慢消失,直到王陽明悟出「知行合一」,那是對詐偽社會風氣的嚴厲批判。明代戲曲的精緻創新,源於專業觀眾的眼光品味及文人的關懷參與;從話本到章回小說,中國文字終於可以記錄長篇語言,開啟一段「新造字運動」。     文官用道德意識干預皇帝的私生活,宮中、朝中分際被打破,宦官擁有超越前代的掌權空間,幾個史上罕見的昏君也在明朝出現。國家財政有個不變的「兩千七百萬石」作為預算基礎,從朝廷到地方,數字上無法管理,官僚系統隨之失能。流寇是明朝政治崩壞的

總體現,與此同時,中國已被新世界體系置放在邊緣地帶。     【第十一冊突破看點】   ◆從食衣住行看明朝的「流行」文化   ◆理學到戲曲小說,明朝的思想、藝術躍動   ◆深度解讀黃仁宇《萬曆十五年》的「大歷史」視野   ◆擺脫選擇性扭曲重新認識滿洲崛起   ◆從「心理史學」探看崇禎皇帝     【第十二冊簡介】     清朝和明朝在三件事上不一樣。滿漢官並行、以八旗為滿洲命脈與統治基礎,以及「永不加賦」的祖宗家法,清朝歷史的變動主軸亦由此梳理。康熙完成史無前例的「政統」與「道統」合一,雍正有著折服天下的想像,延續至乾隆打造了百年盛世。     但失去

道統權威的士人,出現了知識結構真空。「實學」成為新的關鍵詞,卻因缺乏思想工具而回到古籍考索上,表現之一為乾嘉學派。太平天國是清中葉出現的一個內部挑戰,和來自西方列國對於中國中心的挑戰同時迸發。曾國藩所帶領的士人信仰雖力挽狂瀾,新的政治骨幹也抵擋不了官僚習氣的沉淪。     滿洲人必須進入漢人建構的「天下觀」中才能治理中國,這也是難以將自身放入「列國」新秩序的關鍵障礙。中國近代史的主題是「衝擊與回應」,開放通商口岸正是洋人與中國關係的突破點。西洋事物、制度、野心以驚人速度湧入中國,上千年文明無力再提供現實指引,如此迎來一個極其獨特的騷動時代。     【第十二冊突破看點】   

◆清朝立足中原,何以稱得上「偉業」?   ◆從「內聖」、「外王」重新認識康熙皇帝   ◆《聊齋》到《紅樓夢》,看個人主義精神萌芽   ◆探看平等、狂想、價值撼動的太平天國   ◆深入理解東方帝國與西方帝國的根本差異     【第十三冊簡介】   晚清,或許對有些人來說,是與衰頹、騷亂、辱國、迷惘畫上同義詞的暗黑時代,也因史料紛雜而讓人難以親近。但在這本書中,作者用高度收束的線性描述,打造了一個讀史最迷人的世界:不是只當事實來讀,而是建立彼此間的連結,看到人事在個體或集體層次,會產生多少不同的因果關係。     此書罕見地從多個人物角度切入:慈禧太后、李鴻章、光

緒皇帝、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由人物聯繫到置身其中的大局勢,勾畫出愈來愈清楚的晚清面貌:這是一個皇權扭曲、帝制失能的時代;這是一個圖強思維下「保皇」與「革命」衝撞的時代;這是一個民間主動、官方被動,官民勢力消長的時代;這是一個封疆大吏探索時局出路、中國實質分裂的時代;這是一個與世界迅速接軌、和傳統價值辯證的時代;這是一個爆發集體想像秩序運動的時代,在頹弱中,仍激昂、積極地看向未來!     【第十三冊突破看點】    ◆深度解析慈禧角色造成的皇位皇權分離現象   ◆從平行角度看日本同時間的變革與壯大   ◆從康有為、梁啟超思路重新認識「戊戌變法」   ◆孫中山「領導」革

命的真相   ◆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想像力發散時代:看晚清思想與晚清小說   系列特色(共13冊)     ◆這是為臺灣讀者而寫的中國通史──只看臺灣,不可能真正認識臺灣。從臺灣主體性出發,中國史是構成及解釋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既是「一家之言」,又超越「一家之見」──楊照自比為「二手研究整合者」,站在前輩同輩學者的龐大學術基礎上,為讀者進行有意義的選擇,建立有意義的觀點。     ◆全「新」的讀史方法──考古挖掘、敦煌文獻、大內檔案……,王國維、陳寅恪等開啟的新史學革命,以及中、臺、日和歐美學界的新研究成果,充分運用近百年新史料、新觀點,取代傳統舊說法。

    ◆用問題邀請讀者──探討歷史運作的深層邏輯,不只學What(歷史上發生了什麼),更要探究How and Why(這些事如何發生,為什麼會發生)。     ◆點燃思考的靈光──從社會型態、民生經濟、食衣住行、文化思想的角度切入,關注歷史變化脈絡,自然而然引導獨立思辨的能力。     ◆學習「活」的歷史──打破傳統帝王將相的「王朝史觀」,去除「中國同質性文化」的假設,改用「求異」的眼光,凸顯長久以來被忽視或誤讀的現象。     ◆清奇的「說史」方式──既有平易酣暢的故事感,亦有歷史的現場感,更有啟迪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文化界、教育界 磅礡推薦

    小野(作家).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余遠炫(歷史專欄作家).   果子離(作家).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張大春(作家).張鐵志(作家).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詹宏志(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蔡詩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鄭俊德(「閱讀人」創辦人).   陳一隆(臺中一中歷史教師).陳婉麗(明道中學歷史教師).曾冠喆(薇閣中學教師).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教師).蘇美月(高雄女中歷史教師).黑貓老師(網路說書人).     臺灣是臺灣,但

唯有認識中國,臺灣才顯現更自在的位置。──蔡詩萍   這一系列的書,對於臺灣人了解自己「為什麼是現在的自己」非常重要。──小野   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是世界的一部分。了解臺灣,認識中國,才能立足世界。──楊斯棓   歷史是思辨的題材,楊照老師以臺灣為本,提供嶄新的視角。──黃益中   學院中的歷史過於艱深,普及的又著重帝王將相,無法給予知識上的啟發。幸好我們等到了楊照。──胡川安   這是一套非常適合高中師生共同閱讀的好書。──曾冠喆(薇閣中學教師)

從出土材料探究《毛詩》之三種句式

為了解決戌讀音的問題,作者陳萌萌 這樣論述:

本文主要討論《毛詩》「是A是B」、「AT1BT2」以及「終/既A且B」三種句式,從出土文獻異文為出發點探究相關內容,補足《毛詩》句式上的部分空白,商榷《毛詩》訓詁不當的句例,檢討出土材料異文的解讀。第一部分藉由《安大簡》「是刈是穫」與《毛詩》「是刈是濩」的異文,用較多篇幅剖析梳理了《毛詩》中所有的「是A是B」句式,解決「是」字的爭議和A與B的詞性和詞義,從而得出《安大簡》與《毛詩》雖然各有合理之處,展現不同的解讀面向,但以詩義解讀而言,《毛詩》舊說的解釋較好。第二部分藉由《上博簡》「天也」、《安大簡》「母兮天氏」與《毛詩》「母也天只」的異文,反思《毛詩》中的「AT1BT2」句式,釐清其中的爭

議並確定T1、T2各有不同的功能,所以不能寫成「ATBT」。進而探究「可」與「也」、「氏」與「只」的關係,以及產生關係的時間。最終肯定「母也天只」應依宋人釋為「母親啊!就是我的『天』呀!」。第三部分藉由金文「中翰且揚」反思《毛詩》「終/既A且B」句式,剖析王氏父子的說法,揭示其對「終」與「既」的解釋不夠精確。並且重新思考「終」與「既」之間的聯繫,得出「終」與「既」都是表「全部、整個」的意思,可以通釋所有的「終/既A且B」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