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艾石像意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摩艾石像意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之傑寫的 環球科學札記 和尼爾.麥葛瑞格的 看得到的世界史(上冊):99樣物品的故事 你對未來會有1個答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復活島神秘巨人 - 東方日報也說明:很多人都好奇摩艾石像的來源及背後的意義,據考古學家指出,這些石像大多產於島中的Rano Paraku採石場,以玄武岩製成的斧頭,雕鑿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岩,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華騰文化 和大是文化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台灣文學系 游勝冠所指導 蕭安凱的 戰後台灣現代主義文學論述 (2018),提出摩艾石像意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現代性、現代主義、現代派、台灣文學、論述。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書畫藝術學系 劉素真所指導 游慈葦的 動物診療室-水墨療癒繪畫表現 (2017),提出因為有 動物療癒、情緒腦、水墨創作、療癒繪畫的重點而找出了 摩艾石像意義的解答。

最後網站[旅行] 復活島石像穿著丁字褲?!則補充:... 埃其實是穿著丁字褲嗎? 摩埃介紹- 摘自「維基百科」 摩艾石像(又譯復活. ... 摩艾石像的意義至今仍然不明,但是有不少關於這些石像成因的推論。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摩艾石像意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環球科學札記

為了解決摩艾石像意義的問題,作者張之傑 這樣論述:

  2019年,作者搭乘郵輪作環球之旅,歸來寫成此書。作者兼通文理,言人所未言,發人所未發。此書是本遊記,是本科學散文集,也是本地理田野調查記錄。全書共60篇(皆有附圖),多為不到2,000字短文,精短易讀。各篇雖有連慣性,卻各自獨立,隨意披閱,都會帶來意外的驚喜。

戰後台灣現代主義文學論述

為了解決摩艾石像意義的問題,作者蕭安凱 這樣論述:

這份論文主要探討戰後台灣現代主義文學受到現代化意識形態的影響及其在台灣文學史中的相關論述。首先透過歷史的追溯指出為何戰後台灣社會對於「現代」有著焦慮與渴望,再透過對現代、現代主義概念的認知指出戰後台灣早期現代主義者的文學觀點,最後則以現代主義肯定論者為例分析其論點。從歷史看,現代化意識形態對於台灣文學史論述有著深遠的影響。它既開啟了多元觀點,但由於台灣歷史的多重殖民性,也使得它往往忽略了在地意識。本文從戰後台灣文學史一個長久的對立:即日後鄉土派與現代派,本土派與(後)現代派的對立談起。1950與1960年代以降,一方面承襲自戰前不論是中國面臨殖民化壓力而產生的現代化(主要為戰後移民),或是台

灣作為日本殖民地時期的文明化,另一方面是1950年因韓戰爆發,台灣被納入冷戰結構,在美蘇兩強爭相競賽的時代,美國為了爭取自由資本主義世界的支持,同時認為藉由援助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發展,其文化將可在經濟自由化過程帶動文化現代化,因此透過援助戰後台灣成為自由資本主義的一員。戰後美國不管在軍事、經濟、技術,抑或在文化上都具有「國際性」指標,由歐美自殖民主義帝國擴張時代以迄兩次大戰,西方文化與思想在(由西方所建構的)「國際」占有重要性位置,戰後台灣即在這種服膺於西方文化思想的前提上,一方面焦慮「落後」,一方面渴望藉由「現代化」以達到文化與藝術領域的「復興」,文學、美術、音樂及戲劇等領域,在1950與1

960年代逐步藉由引介西方現代(主義)思潮進行創作,其間引發各種討論。1950與1960年代台灣文學的發展,是以官方主導,以及戰後來台知識分子的文化傳播下結合親美知識分子建構了以現代(主義)文學及反共文學共構的空間。1970年代,台灣由於國際地位的危機,引發了知識分子討論文學創作中過於「西化」的問題,以及由此危機反身質問「我是誰」,在這個過程中,日治時期的歷史開始被挖掘,台灣民族主義崛起,戰前受日本殖民教育的知識分子在跨語學習後於1970年代也部分取得了發言權,台灣主體意識在1970年代於焉浮現。然而,由於美援的資本主義化過程造成了台灣農村危機,導致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的鄉土派將矛頭指向19

70年代以前的(文學)現代化(及西化)。雖然台灣意識伴隨著鄉土文學論戰有著明晰化的傾向,但這個過程也激化了族群與文學的對立,擁護台灣鄉土的「鄉土派」主張寫實主義(或現實主義),認為文學應該關懷社會;質疑「鄉土」是一種「狹隘」視野的則同情或支持西化或現代化,主張文學是一種自我實踐。進入1980年代後,鄉土派/反鄉土派成為台灣意識/中國意識之爭,稍後,主張寫實主義的鄉土文學遭到持「後現代」立場的創作者有意識地解構,而持「後現代」的作家在文學觀點與政治立場上往往與早期主張文學現代化者的立場接近。1987年台灣解嚴,各種邊緣議題成為創作中心,1990年代左右,台灣屬於後現代或後殖民社會成為討論焦點,主

張後現代者傾向挪用西方立場或國際主義,認為台灣社會的消費型態已進入「後現代」;持後殖民立場者則傾向本土主義,其繼承鄉土派認為應正視殖民化問題。解嚴後這兩種不同立場的論者,與論者的族群身分與政治傾向有關,主張後現代者多半傾向中國立場或者以國際主義作為包裝;主張後殖民者多半傾向台灣立場,但亦有持後殖民立場同時支持現代化論者。1990年代的後現代/後殖民之爭,實際上是不同政治立場的文學/文化角力,它是1980年代的台灣意識/中國意識論戰對立的延伸。台灣意識的崛起,政治局勢的轉變,促使某些持中國立場的(後)現代論者重新評價1950與1960年代的台灣現代主義,對於這個時期的文學史重建,隱含著論者個人的

政治與文化焦慮。1950與1960年代文學的現代化開啟戰後台灣文學寫作的新的手法,它鑲嵌在戰後台灣歷史、政治、社會與文化的變遷中。台灣作為後殖民國家,在國際政治中,對於「現代」有著焦慮與渴望,這種對「現代」的焦慮與渴望是促使文化變遷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影響了日後對於文學現代化的兩極反應,而這種不同反應又涉及論者的族群身分與政治立場。承認現代或反對現代,或者承認本土或反對本土,也因此在台灣某些歷史時期成為文化政治與國族政治間的隱喻關係。

看得到的世界史(上冊):99樣物品的故事 你對未來會有1個答案

為了解決摩艾石像意義的問題,作者尼爾.麥葛瑞格 這樣論述:

(暢銷五萬本紀念版) 大英博物館與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合力打造的曠世鉅著, 《紐約時報》整版報導: 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館能辦到的世界史撰寫計畫…… 很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一項成果。   這是一本用100樣物品貫串世界歷史的故事書。   大英博物館館長親自撰寫,動員100位館員、時間長達四年,   從大英博物館800萬件館藏挑出100件最有代表性物品,採訪專家超過四百位   (遍及雕塑家、音樂家、畫家、醫學權威、人類學家、漢學家……大多不是歷史學者)。   ◎本書以廣播形式播出時,吸引了英國1,100萬人口同時收聽。   ◎英國各大暢銷書排行榜冠軍,超過八週。   ◎美國版上市第一週立

刻打進紐約時報非小說類暢銷排行榜,超過四個月。   ◎Amazon.com網路書店前五十大暢銷書。   你所熟悉的世界史肯定是這樣:   一個國家、一段時間、一些大人物,寫下一個大事件。   但是,本書不這樣講故事。   麥葛瑞格館長說,因為「歷史是勝利者寫的,只有勝利者知道怎麼運用文字時,   歷史更可能被有意或無意的扭曲。失敗者的社會遭到征服或摧毀時,經常只剩下   他們的器物能夠述說他們的故事。」   因此,大英博物館展開這個計畫,用文物讓我們看到歷史。   於是,這一部由大英博物館打造的巨著,顛覆了所有人的想像,挑動了千萬人的好奇心。因為我們這才知道:   ◎兩百萬年前出門旅行,

該帶什麼?答案是手斧。帶著它,人類的祖先從非洲走出來,到了亞洲、歐洲,所以,這個發明是人類科技史上的大躍進。   ◎一個流浪漢在東非海岸邊撿到一千年前各式各樣的碎陶片,使得專家證明世界早就是平的。整個印度洋根本就像「地中海」一樣,因為中國、印尼、印度、波斯灣和東非之間,定期貿易的船隻早就頻繁穿梭,把原料和成品流通到很遠的地方。   ◎一個北美的水獺菸斗,說明了我們的祖先至少在兩千年前就開始抽菸。這年頭公共場所禁止吸菸,但當時反而是一種公開場合的宗教性神聖行為。難以想像吧?   本書的基礎是由大英博物館和英國國家廣播公司旗下的BBC Radio 4聯袂打造。   緣起於館長麥葛瑞格受BBC

電臺邀請,上節目解說幾個館藏,不料大受聽眾好評,   2011年5月創下高達1,100萬人收聽新紀錄,   於是產生了用電臺節目介紹大英博物館館藏的偉大計畫,   而這本書就是創下歷史紀錄的成果。   本書共分二冊,上冊從作者序到第50章,下冊從第51章到第100章。 各界推薦   建中退休歷史老師、故宮博物院資深導覽志工/周志宇   知名作家、節目主持人/謝哲青  

動物診療室-水墨療癒繪畫表現

為了解決摩艾石像意義的問題,作者游慈葦 這樣論述:

在人類的內心裡,都有著「想要去愛誰」「想要被誰需要」的渴望,人類對於「愛」的需求是必要的,同時「愛」也具有療癒的力量。筆者因為飼養的毛小孩的陪伴,將對家人逝世的愛轉化至動物上。透過觀察與自身體認,認為逐漸萌芽中的人與動物關係,更不同於以往,因此期待以筆者個人經驗值,藉由作品喚起人對於動物的集體經驗值,刺激對動物的喜歡與關愛,試圖以動物水墨繪畫,透過創作美感所謂的「移情作用」,從精神上的壓抑藉由藝術創作讓觀者產生共鳴進而產生愉悅感。本論文在第二章學理依據方面,分為二部分:一以「情緒腦」為主體,探討人類療癒的心理與需求及其應用;二以動物為主,其療癒功能,並舉例說明哪些地方機構已實際運用並得到好的

回饋。最後進一步從繪畫中來了解動物與人關係的演變。第三章部分,以動物療癒性藝術表現為主;從不同藝術家的繪畫作品來探討其題材、表現手法,再從色彩學方面分析出療癒性的色彩與心理。透過前三章的資料收集、圖像分析整理而吸收消化運用於筆者的繪畫創作中。此創作論文的成果與收穫可歸納如下:一、在創作的過程中,透過觀察動物的造型與寫生,其心情是愉悅的,真的感受到「被療癒了」。二、除了以自我療癒或動物造型、色彩等療癒元素外,更注入了更多關懷、友善動物的觀念,強調人與動物之間的相互尊重。三、藝術不單單只是視覺上的享受,藝術對社會的影響力,藉由藝術更可以引發社會更多的共鳴。在未來,將繼續以此為創作題材,期望讓觀者產

生共鳴進而發揮更大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