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止戶政事務所自然人憑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另外網站汐止戶政事務所有夜間服務嗎? - Life QA也說明:汐止戶政事務所 有夜間服務嗎? - 汐止. Irma avatar. By Irma at 2012-08-11 07:59. Table of Contents ... 可以抽空有一天去辦自然人憑證,很方便唷. Isla avatar.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江明修所指導 林詩兒的 臺北都會區1999專線之研究:創新擴散的觀點 (2013),提出汐止戶政事務所自然人憑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創新擴散、311專線、1999專線、創新先驅者、變遷代理人。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江明修所指導 樂文安的 戶政人員與民眾衝突原因及其對策之研究-以臺北縣汐止區中心為例 (2008),提出因為有 顧客導向、戶政人員、衝突的重點而找出了 汐止戶政事務所自然人憑證的解答。

最後網站網路預約戶政登記服務- 預約申請則補充:... 人可使用自然人憑證驗證申辦或輸入申請人個人基本資料進行驗證進行網路申請作業。 三、查詢各項申辦案件之申請人、應備證件、注意事項、規費及受理戶政事務所,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汐止戶政事務所自然人憑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北都會區1999專線之研究:創新擴散的觀點

為了解決汐止戶政事務所自然人憑證的問題,作者林詩兒 這樣論述:

隨著創新時代來臨,政府透過創新的政策推動藉以滿足民眾最新的需求或與民眾產生更好的互動方式,政府部門的創新力近年來亦成提升政府服務品質的關鍵,同時透過政府間對創新政策的相互仿效,形成E.M.Rogers所提出的「創新擴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s)效應。        臺北市政府即以美國紐約市「311專線」政策為藍本,於2005年啟用「1999專線」至2014年1月,其後有高雄市及新北市等共17個縣市陸續採用,顯見1999專線於政策擴散的效應,並直接影響各地方政府間及政府與民眾間的互動關係。因此本研究透過四個構面去分析:(1)我國1999專線政策於地方政府間擴散情形;

(2)創新先驅者臺北市政府變遷代理人於傳佈各階段所扮演的角色;(3)臺北都會區創新決策過程;(4)臺北都會區創新政策擴散的後果。為探究臺北都會區從啟用至執行1999專線的情形,本研究透過文獻內容分析法、次級資料法與質化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的統整與分析。經由創新擴散理論為架構,探析地方政府間擴散學習的效應及影響組織創新決策的過程,以作為其他縣市的參考。  本研究結果發現:(1)創新性分數較高多為直轄市或與創新先驅者鄰近之都會區、擴散型態呈現各式曲線分佈;(2)變遷代理人於擴散各階段扮演不同角色;(3)臺北都會區具有實施動機較高、相對優勢較高、政府網絡關係較高、組織內部資源與規模較高等創新優勢;(4

)影響民眾知曉度主要為意見領袖;影響民眾滿意度主要因素為是否能滿足民眾的需求。本研究建議如下:(1)建置地方政府創新政策知識庫;(2)建立縣市創新政策交流機制;(3)建議中央鼓勵我國縣市全面實施。

戶政人員與民眾衝突原因及其對策之研究-以臺北縣汐止區中心為例

為了解決汐止戶政事務所自然人憑證的問題,作者樂文安 這樣論述:

戶政為庶政之母,目前各戶政事務所均實施顧客導向式的為民服務,雖然改變了早期戶政事務所「官僚」及「冷衙門」的負面形象,但是在實務上仍會產生戶政人員與民眾產生言語或肢體上衝突情形,為使民眾成為政府推動顧客導向的實質受惠者,在落實為民服務的實際作法上,應先膫解究竟有那些因素會造成戶政人員與民眾間的衝突。 本研究以臺北縣汐止區中心所屬戶政事務所為個案,採質性研究,以文獻分析及深度訪談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選定實務上對戶政工作的具有相當經歷的各階層人員為訪談對象,將其在職場工作的經驗予以系統化的整理,經研究發現,導致戶政人員與民眾產生衝突的主要因素有:「硬體設備」、「戶政人員」、「便民措施」及「法

令政策」等四大因素,並定針對其各項因素提出衝突原因及其對策,俾利實務界能事先預測可能發生的衝突,消彌衝突於無形,或在衝突發生時,可據以為處理衝突之參考。 最後,本研究依據訪談結果與研究發現,提出下列建議,供相關主管機關及戶政事務所參考:一、對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 各行政區域建構行政中心。 (二) 戶政組織整併及提高職務列等。 (三) 研發第三代戶役政資訊系統。 (四) 各項便民措施應由主管機關統一宣導;戶政事務所以類似服務業的 「排班制」模式受理所有的戶籍登記案件。 (五) 印鑑證明、戶口名簿及自然人憑證等相關法令政策應予以修正及檢 討。

二、對戶政事務所的建議: (一) 建立公正、公平、公開的考核制度。 (二) 多元化的在職訓練與新進人員座談會。 (三) 重視內部溝通與實施工作輪調。 (四) 善用志工人力。 (五) 建構處理民眾衝突事件標準作業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