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特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現代詩特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方群寫的 桃園詩行 和胡家榮的 光上黑山,寧靜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陳芳明導讀現代詩 - 紀州庵文學森林也說明:陳芳明導讀現代詩. 作者介紹. ◎陳芳明,1947年生於高雄。現為政治大學台灣文學所講座教授。著作等身,包括散文集《昨夜雪深幾許》、《革命與詩》、《深淵與火》等;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資訊 和雙囍出版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林文欽所指導 陳子豪的 焦桐現代詩研究 (2014),提出現代詩特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焦桐、現代詩、完全壯陽食譜、前衛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楊小濱所指導 林婉筠的 風車詩社:美學、社會性與現代主義 (2010),提出因為有 風車詩社、美學、社會性、現代主義的重點而找出了 現代詩特色的解答。

最後網站煙火與噴泉<處處回眸的天鵝>則補充:新詩起初因「典型」的缺乏,故引進了不少外國詩型、主義,或譯詩風格差距頗遠的外國詩作。 ... 詩歌。 具時代特色、鼓舞了民心,但缺代深度、流顧說白、直陳而代意境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現代詩特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桃園詩行

為了解決現代詩特色的問題,作者方群 這樣論述:

  不是我愛流浪   只是我有翅膀   雲海湧動著山巒的旋律   召喚不能泊岸的思念   把心事泡成一壺打盹的茶,陽光在遲疑,苦澀之後是否回甘?當青春的誓言不再執著,苦難層層打磨出圓滿的年輪,穿梭在中原、新明、龍潭、八德興仁花園夜市,讓福建炒麵大火氤氳出福氣,將橙汁排骨醃製沁入底層的萬千滋味,再用一碗石門鮮魚湯頭回首,凝望,魚片細剖生命的切面,赤裸的辛香嗆辣鑽透肺腑……   唯有將一生的疲憊託付給桃園的夜,在巾被攤開與摺疊的間隙,請記得我們相擁過。   方群走過馬祖、花蓮、金門、澎湖、宜蘭,在桃園暫時落腳,沿著濱海翻閱潮濕的記憶,走遍桃園各區的地景、蒐羅在地生活樣貌,

並用組詩紀錄夜市小吃、地方文創等,最後以鑲嵌或隱題的手法,向鍾肇政、鄭清文等出身桃園的藝文名家致敬。將桃園的自然景觀、人文風貌如實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本書特色   ★繼續以詩漫遊──方群第六本縣市專屬地誌詩集.桃園,描繪桃園的自然景觀、人文風貌,用詩映現這座城市的點點滴滴

現代詩特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表達情感與寫詩一樣最忌直白,詩人卞之琳就深諳此道。今集「語文陶話廊」,陶傑就帶大家細讀卞之琳名作「斷章」,看看他如何用短短 4 句共 34 個字,在環環相扣的空間裡,埋下含蓄的情話。


延伸閱讀:
【語文陶話廊:郁達夫「多情」的真義】
https://bit.ly/3gQy9Qk
【星 CUP 人物:名妓遇才子 情詩寄衷腸】
https://bit.ly/2SOX8f3
【星 CUP 人物:美女求愛 如何示好】
https://bit.ly/2TW5WzI
【語文陶話廊:文人不相輕 劉伯端詞贈梁羽生】
https://bit.ly/35MgNPy
【語文陶話廊:劉伯端予芳艷芬的一段詞】
https://bit.ly/3qjp9HK
【語文陶話廊:中國特色的自由派知識分子】
https://bit.ly/3vPXUG3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CUPodcast ? https://bit.ly/35HZaBp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https://bit.ly/2W1kPye

焦桐現代詩研究

為了解決現代詩特色的問題,作者陳子豪 這樣論述:

本論文為「焦桐現代詩研究」,針對其詩的特色、面向來做研究探討,總共分為六個章節,章節安排內容如下:第一章「緒論」:主要內容在於論述筆者的研究動機以及目的,並且說明研究的範圍以及運用的方法,並檢視前人研究焦桐的成果,對於文本文獻的使用及探討,最後說明本篇論文組成的論文架構。第二章「焦桐小傳與新詩文學創作」:對於焦桐的成長背景、求學生涯、軍旅及重考階段、還有邁向職場後的情形作一簡單的說明及重點回顧,了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焦桐走向文學的創作之路,並在現代詩中發光發熱。第三章「焦桐詩作的主題與分類」:本章針對焦桐的眾多詩作,依其創作類型及內容來做分類,主要針對人間的現實寫照、社會的寫實批判、以及詩人

生活的描述,以及其他重大的主題,希望藉由研究焦桐的主題面向,能更清楚完整的了解詩人的詩作特色。第四章「焦桐詩作的藝術表現手法」:本章主要針對現代詩的藝術特色來作探討,而研究所採用的方式主要以林師文欽所著作的《現代詩鑑賞教學研究》來做研究文本,發現焦桐詩作的藝術特色。第五章「焦桐詩作的實驗嘗試」:本章是以焦桐詩作裡的特殊詩來做研究,在這裡將分成兩部分做分析,分別為一、前衛形式的遊戲嘗試。二、食譜入詩的狂歡實驗,藉由這些較為特殊的詩作,從中看出詩人的遊戲性格,以及大膽實驗嘗試的勇氣。第六章「結論」:本章針對焦桐的詩作來作一個統結,探討詩人的詩學觀點,以及他對於現今詩壇上現代詩創作的想法,並且將焦桐

現代詩的特色作一個簡單的說明,希望藉由這些資訊,讓本篇論文能對詩人焦桐能有更清楚的認識及交代。

光上黑山,寧靜海

為了解決現代詩特色的問題,作者胡家榮 這樣論述:

用最少的文字創造最大的詩意 走進真理的黑山,遇見光 「他感動我的,與其說是詩,不如說是詩人的態度」   「在這個一面倒向大眾文學與非文學的時代,他以離經叛道之姿寫著自己的詩」──周芬伶   「他的聲音是獨特的,沒有多少他人的東西。獨特的聲音,來自一絲不苟的自我探求,一鬆懈,一屈從,就會偷渡雜質進來。」──孫得欽   「黑山甚至使我想起托馬斯•曼小說裡的「魔山」,病與原諒、心與時代,宛如冰晶、透明且尖銳的思想之花,是否終將融化、流向無明?」──楊佳嫻   從未奪下任何文學大獎的胡家榮,在二〇一四年出版首部詩集《光上黑山》,因獨特的風格和趨向黑暗的內容受到矚目。他的詩無論在當年和

此刻,都顯得特別,甚至是特意獨行。藉由簡練篇幅中的短短詩句,建構他的世界,一座明亮的黑山;一片危險的寧靜海。   高中開始寫詩的胡家榮,認為寫詩是一條認清自我與現實界限的道路,雖然痛苦,依然堅決地執行。讀了許多名家的作品後,認為必須開闢自己的詩路,否則無以為繼。關於人生、關於人格、關於友情、關於愛情……的坦率文字,剪了再裁,裁了再刪,凝練成一首一首短詩。   胡家榮將屬於「寧靜海」的幾首詩放進二〇一四年出版的《光上黑山》,並且在後記中交代了大四那年的神祕體驗。在這本詩集裡,我們還原了「寧靜海」的樣貌,它既是「光上黑山」的延續,更為強烈、更加陰暗的詩意展現。   光上黑山   灑滿每一片葉

  那些霧裡的日子   在瞬間死亡   永遠消失   不再復返 本書特色   這並非一本復刻的詩集,也不是額外收錄幾首新作的一本改版詩集。《光上黑山,寧靜海》收錄了胡家榮自二〇〇六到二〇〇八年間的作品,還原了一段完整的創作歷程,包含了身心面臨嚴峻考驗時的回應。除了序詩和代跋的詩作,詩集中所有作品是以創作的先後,恢復原初的順序成為《光上黑山,寧靜海》。在新的詩集裡,少了一點欲言又止的神祕,將伏案寫作接續靈感的過程完整揭示。它是一本詩集,也是一位文學青年掙扎、奮鬥的痕跡。 感動推薦   周芬伶、孫得欽、楊佳嫻 推薦序   唐捐、栩栩 推薦

風車詩社:美學、社會性與現代主義

為了解決現代詩特色的問題,作者林婉筠 這樣論述:

日治時期「風車詩社」首創台灣的現代主義風格,提倡西方現代主義知性精神,兼及超現實主義、意象派、立體派等二十世紀前衛實驗性的文學技巧,著重經營文字藝術美感。在二○年代新詩詩體終於脫離舊詩體制的文學史進程中,三○年代的風車詩社繼續解放現代詩詩風,無論文學形式或文學精神,都為殖民地台灣提供了新的美學視角。由美學視角出發,本研究首先以現代主義詩藝為主題,最終要回應的是三○年代風車詩人的文本經由現代主義技術對語言進行的實驗及表現的態勢,其底下所揭露的現代主義經驗及現代詩書寫主體的內部精神;風車詩人如何以創新的寫作手法引領出嶄新的美學形式,超現實主義現代文學的銜接縫隙處,如何存有層次豐富的美學內涵。文本

以超現實主義的美學在寫作技巧上呈現了「主體的質疑」、「否定與匱缺」、「反諷與諧擬」、「快感與創傷」四種修辭的形式,由這四種修辭表現出發探討風車詩作的美學形式、與精神分析有關的語言研究、和文字間的深層涵義所包含的不斷環繞某些主題的思想痕跡。其次,風車詩社的出現體現了三○年代社會內在性格的某一面向。當日治時期台灣文學致力於發展寫實主義書寫時,風車詩社所表現的美學形式,明顯地與同時代其他寫作風格不同,在社會無法理解其美學意義的情況下,受到了文學界的群起圍剿。風車詩社在三○年代的台灣文學場域中被當作一個異質的存在,其被推離的遭遇使得風車詩社對文壇的回應成為特別具有癥狀性的文學符號。三○年代的台灣詩壇,

以吳新榮、郭水潭為首之「鹽分地帶詩人群」和以楊熾昌、林修二、李張瑞組成的「風車詩社」分別為代表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兩大主要新詩社群。透過辨識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以兩種不同的符號風格區分他者的分界,重新思索三○年代的台灣文學經驗,從共時比較及歷時觀察中,看出風車詩社的特殊性和時代性。本論文首先從理論的旅行認識風車詩社與超現實主義詩學的傳播與受容關係,接著深入分析風車詩作美學形式的內在性,最後將視野置回文學場域,觀察風車詩社所體現的社會姿態。在風車詩社的美學實踐和文壇經驗中,現實與超現實是積極的共構存在,不僅通過一致性,而且通過差異性回過頭來相互關連。由於風車詩社的歧異與偏離,台灣三○年代的美學、社

會性與現代主義,才越顯得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