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10週年感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結婚10週年感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子良,陳海思鐸寫的 兩個爸爸 和劉錫輝的 從荒謬的年代到弔詭的年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结婚十周年朋友圈说说十年纪念日的经典短句也說明:12、十周年结婚纪念日,从相识到相守,没有太多的矫情感言感恩我们一起看过的风景、 经过的事、走过的路。? 你一直爱,我一直在!! 愿我们不忘初心,相爱包容,理解,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致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台灣語文學系 林淑慧所指導 葉衽榤的 戒嚴時代的自由場域--臺灣黨外雜誌的自由論述 (2015),提出結婚10週年感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由論述、在野黨、選舉、言論、女權。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研究所 尹章義所指導 賴盟騏的 彰化縣政治菁英之研究(1945-2007) (2008),提出因為有 政治菁英、派系、地方派系、彰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結婚10週年感言的解答。

最後網站十周年结婚纪念日感言 - 钻石小鸟則補充:钻石小鸟为您提供十周年结婚纪念日感言相关内容.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結婚10週年感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兩個爸爸

為了解決結婚10週年感言的問題,作者陳子良,陳海思鐸 這樣論述:

「平凡」的日子過久了, 常常忘了我們目前這樣的生活是許多同志羨慕嚮往的未來。 對許多同志家庭來說,我們的家,我們的生活, 是許多人的夢想……     從非法婚禮、養育孩子到合法婚姻,   台灣第一對出櫃的同志爸爸最赤裸的的心路告白。     ◆愛,不分性別!一個跨國同志家庭的愛情、婚姻與夢想的生命故事   出生在台灣的陳子良,礙於傳統價值觀的羈絆,一度自我否定,拚命壓抑自己的性向,成長過程中經歷不少家暴和歧視,最後遠渡重洋,在美國邂逅了同性伴侶思鐸,走出陰影。他們的故事證明了人的普世價值,無關乎性別,而在於愛。     ◆多元文化、性別平等教育的最佳典範

  1997年,美國尚無任何一州通過同婚法案,兩人舉辦儀式性的非法婚禮。2012年,兩人在紐約正式登記,終於有了法律名分。全書見證了同志運動的發展歷程,傳遞多元文化、多元族群的融合,以及愛與尊重、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價值。     ◆同志家庭的親子教養課題   2003年,陳子良與思鐸努力許久終於迎來台美混血的兒子愷樂。在愷樂的成長過程中,子良和思鐸竭心盡力,給予孩子健全的身心發展,堅定傳達多元文化的價值觀念。愷樂青春期時,也公開出櫃。作者兼具同志與同志孩子爸爸雙重身分,側寫了「二代同志」&混血孩子的自我認同與成長故事。     ◆國際視野的借鏡與展望   即使是擁有多元族群

的美國,許多地方、不同人士對於同志和性別,仍然充滿偏見與歧視。透過子良與思鐸的故事,探看美國的性平政策、性平法令、性平教育、代理孕母議題。   教育界/文學界/諮商界/性平團體 感動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     尤美女(人權律師、前立法委員)   王大維(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助理教授兼社區諮商中心主任)   呂欣潔(彩虹平權大平台協會執行長)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祁家威(同志平權運動者)   紀大偉(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同志文學史》作者)   徐志雲(精神科醫師、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長)   張歆祐

(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助理教授兼任健康家庭研究中心主任)   畢恆達(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許佑生(作家)   郭媽媽(同志父母愛心協會召集人)   楊巧玲(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趙淑珠(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婚姻與家族治療碩士班教授)   劉育豪(高雄市港和國小教師、高雄市性別公民行動協會理事長)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教授)   羅毓嘉(詩人)       對同志而言,透過作者一路走來的寶貴經驗,足以成為新手同志家庭的葵花寶典。──尤美女(人權律師、前立法委員)      《

兩個爸爸》這本書充滿了血淚及喜悅的故事……關心性平、同志或親職議題的讀者也能從中獲益。──王大維(國立屏東大學教心系助理教授兼社區諮商中心主任)     希望透過《兩個爸爸》這本書的出版,讓社會和國家都能體會到許多同志朋友成家與育兒的辛苦,進而開創更友善的台灣社會。──呂欣潔(彩虹平權大平台協會執行長)     子良的故事很精彩,會讓你忍不住一直往下看……這本書會讓你對同志有更慈悲、更多元的理解。──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人的一生真是充滿著「一定」和「不一定」……這本書就是「一定」要買,但「不一定」要急著馬上看完。──祁家威(同志平權運動者)

    他們的生命史證明……同志未必是社會的局外人,反而可能參與社會網絡的編織,為社會增加豐富複雜滋味。──紀大偉(《同志文學史》作者,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兩個爸爸》所觸及的議題非常豐富……如何在多元的世界中打開我們的視野與同理能力,這本同志家庭自傳將是我們最好的教材。──徐志雲(精神科醫師、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長)     這本書不只是關於同志,任何欣賞多元差異、相信公平正義的人,都能藉以思索理念如何從口號提升為日常的實踐。──畢恆達(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這本書,甚至超越同志範疇,觸及了普世主題──愛與人性的奮鬥和

勇氣,讀來動容。──許佑生(作家)     一般的社會大眾也需要看到這樣成功的同志家庭,才能拓展視野,減少歧見……這才是更豐富的人生百態。──郭媽媽(同志父母愛心協會召集人)     《兩個爸爸》是動人心弦、發人深省的一部生命史詩……當多元文化、尊重差異已是耳熟能詳的教育理念,學校教育工作者又如何實踐力行、以身作則?──楊巧玲(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他們的個人經驗具體呈現了社會體制與法律制度的壓迫與對抗的過程,相信不管是哪一種身分的讀者,都能在書中讀到滿滿的愛與堅毅。──趙淑珠(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婚姻與家族治療碩士班教授)  

  陳子良和陳海思鐸以這本《兩個爸爸》承先啟後……帶著我們看見同志家庭最真實的悲歡與成長。──劉育豪(高雄市港和國小教師、高雄市性別公民行動協會理事長)  

戒嚴時代的自由場域--臺灣黨外雜誌的自由論述

為了解決結婚10週年感言的問題,作者葉衽榤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戒嚴時期的黨外雜誌為範圍,嘗試觀察其自由論述之形成與類型,以及當中刊載現代詩之發展情況。本文主要運用的研究方法為場域概念,同時蒐集、統整與製作黨外雜誌自由論述與現代詩文本之表格,並展開主題與脈絡之研究。黨外雜誌為戒嚴時代較為自由之場域,同時也蘊藏豐富的自由思潮政論雜文。另一方面,黨外雜誌也開闢不少現代詩發表空間。黨外雜誌的自由論述文章與現代詩都帶有與時俱進的色彩。學界對黨外雜誌的研究目前聚焦在對民主進展的作用。本研究則從具代表性的黨外雜誌中,具體匯整出自由論述文章,以自由論述的方向為切入點,分析黨外雜誌有關自由議題的文章。學界對戰後現代詩的研究,鮮少以黨外雜誌所刊載之作品為研究素

材,故以處理黨外雜誌自由論述文章為主,亦彙整刊登於黨外雜誌的現代詩文本。這些刊載於黨外雜誌的現代詩,有異於當時國家政策之外的刊物,體現出不同於反共、戰鬥、愛國文學的風貌。於此背景下,本文關注自由論述的訴求及其轉向,同時探討黨外雜誌現代詩的發展概況。

從荒謬的年代到弔詭的年代

為了解決結婚10週年感言的問題,作者劉錫輝 這樣論述:

  八十餘年的艱辛歲月,八萬多里的坎坷路,從中國大陸到台灣,再從台灣到美國。因為戰亂被迫離鄉背井,終身揹負「殺父之仇」的枷鎖。從「不志願兵」變成「職業軍官」,是參加過金門島兩次戰役的倖存者,是國防科技尖端武器研發的參與者。人生遭遇,堪稱舉世罕見。   1949年胡璉部隊從江西成軍,一路敗退經廣東省,17歲的少年劉錫光從此改變了一生的命運,他的父親劉展文,時年41歲的公教人員,被搶奪糧食的敗軍槍殺,他被抓當兵,未穿軍服即被趕赴古寧頭戰場,一場戰爭勝利,兩岸從此分治。劉錫光自此之後為求生存,就讀陸軍軍官學校,以全期總成績第一名畢業,變成職業軍官,被改名為劉錫輝,參與八二三砲戰,立下戰功,在砲戰中

幾乎殉職,幸運的逃脫劫難,但返回台灣的承平時期,卻遭受到軍中暴行,身受重傷,住院療養一年。棄武就文,就讀民間大學及研究所,變換職業從事高科技工作,參與國防科技尖端武器研發,突破技術瓶頸,成效傑出,獲颁等同作戰有功的雲麾勳章。開放大陸探親,卻受到公職人員的管制,飽受煎熬,童年的美好回憶反而變成痛苦的負擔。為探親而急流勇退,舉家移居美國。因為戰亂被迫離鄉背井,終身揹負「殺父之仇」的枷鎖,沒有選擇職業的自由,隨著國家的發展所給予的機會,讓他能夠逆流而上,在人生旅途中,以不平凡的人生遭遇,歷經滄桑,從大陸到台灣,再從台灣到美國,堪稱不枉此生。今出版《從荒謬的年代到吊詭的年代》,作為紀念先父劉展文受難7

0周年獻禮,並為歷史作見證。 作者簡介 劉錫輝   原名劉錫光,1932年在廣東出生,1949年被抓當兵,1952年進陸軍官校25期,以全期總成績第一名畢業,初任少尉軍官時被國防部改為現名。先後參與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砲戰,獲頒陸海空軍褒狀,被選拔為作戰有功官兵代表,返台渡榮譽慰勞假一週。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系學士及研究所機械工程碩士。1969年進中山科學研究院工作、同年與李梅芳結婚。1972年赴美國聖母大學深造獲航空工程碩士後返中科院,參與研發天弓飛彈獲頒莒光獎章、雲麾勳章。1992年舉家移民美國,育二女一子均大學以上畢業。2013年出版《大變動時代的滄海一粟 劉錫輝回憶錄》,博客思出版社

出版。2018年出版《錫輝文集 滄海一粟的餘波盪漾》,詩藝文出版社出版。 自序 讀《大動亂時代的滄海一粟》有感/馬忠良 碧海青天夜夜心──寫在劉錫輝兄《錫輝文集》之前/馬忠良 追求 向人性回歸的轉型正義──劉錫輝《錫輝文集 滄海一粟的餘波盪漾》序/曾建元 《滄海一粟的餘波盪漾》序文/陳定中 致謝詞 前言 第一章 金門古寧頭戰役前後 胡璉兵團重組及增援防守金門 被迫從軍 我所參加的古寧頭戰爭 誰指揮古寧頭大捷 還湯恩伯將軍公道 紀念古寧頭大捷 還湯恩伯將軍榮耀、還老兵公道。 第二章 陸軍軍官學校鳳山復校 黃埔軍校鳳山復校 陸軍官校畢業六十周年慶祝大會巡禮 第三章 金門八

二三砲戰 國軍整編 陸軍第十四師的組成和解散(1949~1954) 擴充砲兵部隊 八二三砲戰 金門「八二三砲戰」六十週年感言 砲彈不長眼睛,死傷無分省籍──記823砲戰 第四章 戰爭後創傷壓力症候群 1959年南投血案:為何八二三砲戰重量級的連長會變成兇手 軍中暴行被殺重傷住陸軍第四總醫院將近一年 創傷壓力症候群 第五章 就讀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系及研究所 就讀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系及研究所 就讀成功大學時的花絮 「老照片說故事」李克讓教授獎學金 第廿九屆李克讓教授獎學金頒獎典禮觀禮側記 第六章 國防部中科院工作與留學美國聖母大學 國防部中山科學研究院 留學美國聖母大學(Notre Dame U

niversity) 混合計算機實驗室(220館) 飛彈系統模擬室(671館) 第七章 參與中科院「天弓飛彈研發計畫」 參與「天弓飛彈研發計畫」 天弓飛彈研發花絮(上) 天弓飛彈研發花絮(下) 憶當年「天弓飛彈」首次試射成功之秘辛!/羅順德 天弓飛彈研發花絮後記 艱辛歲月的溫馨留念 第八章 我的家庭及移民美國 童年到成年 我的父親 接老母親到台灣居住 「老照片說故事」婆婆在台灣的日子/李梅芳 緣分 父母子女的緣分 陸軍官校學生自傳 移民美國 年金改革之我見~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烽火奇蹟,小小的世界。 一碗飯一世情 第九章 出版《回憶錄》及《錫輝文集》 出版《大變動時代的滄海一粟 劉錫輝回憶

錄》 老兵回憶錄 記錄大時代小故事/記者李榮 滄海一粟的餘波盪漾 再次向蔡政府陳情 寧為太平犬莫作亂世人 嘆人不如狗 國軍老兵:誰還我公道/記者李榮 以文會友 胡璉兵團與歷史正義 戰爭撕裂族群 不死老兵追尋正義/記者江禹嬋 悲憤中自我療癒 台老兵:坦然放下/記者江禹嬋 抓伕:未曾出現的道歉/曾建元 我的坎坷返鄉路 無語問蒼天 第十章 兩岸關係與轉型正義 轉型正義的缺角,古寧頭戰場上的亂葬崗 我的迷惘 為何而戰?為誰而戰? 匪諜之女獲平反,我父遭國民黨軍殘殺得不到道歉 我爸只是碎念一下……國民黨軍卻槍殺他 投書:國共內戰時掠奪糧食、殘殺平民,國軍至今不用受促轉? 兩岸關係現狀是通緝犯的天堂 兩

岸關係與轉型正義―兼向彭蔭剛先生進言 第十一章 從荒謬的年代到弔詭的年代 從荒謬的年代到弔詭的年代 國民黨附隨組織?不知「為誰而戰」的國軍 令人驚駭的將軍謬論 老兵心聲:回不了家?認同哪裡就是家 死難寃魂未渡,倖存悲憤難平 聲討網上酸民的霸凌 悼念先父受難70周年 〈國共內戰後期撤臺國軍拉伕行為之法律評價〉讀後感 第十二章 金門島兩次戰役拾遺 金門島兩次戰役拾遺(上) 金門島兩次戰役拾遺(下) 重返金門島 追憶戰地時光 古寧頭戰役回憶 見證古寧頭戰役70周年 古寧頭戰役70周年 老兵憶殘酷烽火/記者李榮 第十三章 夠了就是夠了 「二二八」過了七十三年之後 夠了就是夠了 編後語 附錄:國共

內戰後期撤臺國軍拉伕行為之法律評價/曾建元、吳靖媛   序   1945年中日戰爭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台灣、澎湖列島歸還中華民國。此後,中國大陸內戰再起,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月25日一場金門古寧頭戰爭,中華民國軍隊獲得連年戰敗的首次勝利,從此之後兩岸分治。   廣東省興寧縣水口鎮石塘村,名實相符的窮鄉僻壤,八年對日抗戰沒有遭受到災難,卻在1949年9月,突然發生了一個幸福家庭,被戰敗的國軍違法亂紀毀滅的悲慘故事,17歲的少年劉錫光從此改變了一生的命運,他的父親劉展文,時年41歲的公教人員,被搶奪糧食的敗軍槍殺,他自己被抓當兵,未穿軍服即被趕赴金門島古寧頭戰場

,兩岸從此分治,老家突然變成「匪區」,音訊不通,生活在兩個互相敵對的環境之下。   劉錫光自此之後為求生存,就讀陸軍軍官學校二十五期,以全期總成績第一名畢業,變成職業軍官,被改名為劉錫輝,參與金門八二三砲戰,立下戰功,在砲戰中幾乎殉職,幸運的逃脫劫難,但返回台灣的承平時期,卻遭受到軍中暴行,身受重傷,住院療養一年。棄武就文,就讀民間大學及研究所,變換職業從事高科技工作,參與國防科技尖端武器研發,突破技術瓶頸,成效傑出,獲得國家頒發等同作戰有功的雲麾勳章。開放大陸探親,卻受到公職人員的管制,飽受煎熬,童年的美好回憶反而變成痛苦的負擔。為探親而急流勇退,舉家移居美國。因為戰亂被迫離鄉背井,終身揹

負「殺父之仇」的枷鎖,沒有選擇職業的自由,隨著國家的發展所給予的機會,讓他能夠逆流而上,在人生旅途中,以不平凡的人生遭遇,歷經滄桑,從大陸到台灣,再從台灣到美國,堪稱不枉此生。   個人與國家密不可分,時代不能分割,從1949年到2019年整70年,劉錫輝的人生旅途中,從大陸到台灣,象徵了兩岸關係不能分割。中華民國國軍缺糧缺兵,掠奪糧食殘殺了中華民國平民,強迫被害人的兒子當兵,一個月後在金門島打了勝仗,保住了中華民國。可是,這個中華民國卻在1999年頒布《國軍軍事勤務致人民傷亡損害補償條例》,該條例第2條規定本法適用之時間及地點之範圍:認為「本案事發地點為廣東省,不在條例範圍內」,這是法律的

錯亂。民主進步黨執政把1945年到1992年定義為「威權時期」,是歷史的錯亂。制訂《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在行政院設立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平復白色恐怖受害者時,竟將經過軍法審判的「共諜」一起「除罪」,這是歷史和法律的雙重錯亂。   本書最後四章是筆者在媒體刊出的有關文章,對所謂「轉型正義」的不公不義,發出「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感嘆!   出版回憶錄是偶然,再將療癒文字彙集出版是必然,今出版《從荒謬的年代到弔詭的年代》,作為紀念先父劉展文受難70周年獻禮,期盼先父的無辜犧牲能化作對民族的大愛長留人間世。   本書內容部分取自《大變動時代的滄海一粟 劉錫輝回憶錄》及《錫輝文集 滄海一粟的

餘波盪漾》,因此,再將馬忠良教授,曾建元教授,陳定中將軍以前惠賜序文,加入本書以示一以貫之。本書多篇已經媒體刊登的文章,各篇單獨敘述,為保留原貌,未加刪改,彙集成冊後,部分內容顯現重複,敬請讀者寬恕及指教。   第十一章 從荒謬的年代到弔詭的年代2014年陸軍官校25期學生畢業60週年慶,筆者夫婦由美國返回台灣參加,有機會和同學會長李楨林上將合影留念。當年有1030位同學,分編為八個隊。生活起居作息,以隊為單位。在校期間,除了同隊的同學,基本上是不容易互相認識的。筆者和李楨林上將,在校期間不同隊,畢業後各奔前程,經過60年的漫長歲月,才得到的見面機會,是人生旅途中的偶然,因為以前沒

有交往,所以連他的名字都寫錯了,「楨」誤為「禎」。最近我將前幾年寫的文章彙集成冊,書中敘述1949年胡璉部隊從大陸敗退時,軍紀敗壞,用手榴彈丟入我家門口池塘炸魚,我的父親出言批評,竟被當埸槍殺,接下來我被該部隊抓走當兵。四年前向政府陳情,期待政府為此事件採取補救措施,撫平我家族所受的傷痕卻未能獲得,只能以寫作方式自我療癒,最後選擇「放下它!」以作解脫。我的書出版後贈送親友。李楨林將軍看完後來信表示:「……我們成長在國家大動亂的年代,你親睹41歲的父親,被政府軍槍殺,錐心之痛終生難平,我感同身受。我的父親被共黨以「地主」罪名,幾經清算鬥爭後,在1951年「鎮反」運動中被屠殺,他當年50歲。……你

身為人子,已盡了力,值得尊敬。你選擇聖嚴「放下它」解脫負擔了結無奈,是智慧的決定。……」。從李楨林將軍的來信可知,他也是同樣有殺父之仇,也是有錐心之痛,不同的是「殺手」來自何方?是國仇?還是家恨?受害人所承受的傷痛之輕重,有如天壤之別。  

彰化縣政治菁英之研究(1945-2007)

為了解決結婚10週年感言的問題,作者賴盟騏 這樣論述:

日治時期中部之政經中心漸由彰化市轉移至台中,1950年行政區域的變革使彰化市由省轄市改為縣轄市,彰化縣隨著政治區劃的變遷而日趨沒落。本文以彰化縣的政治菁英為主軸,探究其在戰後社會政治變遷中,結構與功能的變遷。以「政治菁英與政權轉移」、「新政治菁英的塑造」、「政治菁英與地方政治」等三個重要內容為研究架構,加以探討分析。全文除緒論與結論外另分四章:第二章〈戰後彰化人口與產業結構的變遷〉,說明彰化的環境資源,人口、產業結構的變遷。第三章〈政治菁英與政權轉移〉,簡述清領時期與日治時期彰化的政治菁英;析論戰後初期彰化政治菁英之肆應與變動,並論及「二二八」事件於彰化的情形與影響。第四章〈新政治菁英的塑造

〉,檢討1949後新政治菁英的形成與流動,政治菁英的角色與成分分析及新舊政治菁英的遞嬗關係。第五章〈政治菁英與地方政治〉,追溯彰化地方派系的歷史背景,分析政治菁英在地方派系的形成與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政黨輪替與派系政治與政治菁英的迎拒分合。探討彰化的政治生態、府會關係,領導階層如何在政治理想與實質利益的衝突下取得平衡,盡其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