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屯圖書館館藏查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草屯圖書館館藏查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芷溱寫的 小腳ㄚ遊臺灣2:親子旅遊超好玩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圖書館「館藏查詢」新網址。也說明:佛光大學圖書館 · 館藏目錄查詢 · 個人借閱紀錄 · 電子資源查詢系統 · 博碩士論文系統 · 快刀比對系統 · 機構典藏系統 · 著作權FAQ · 教師授課著作權錦囊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魏美惠所指導 陳念儀的 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實用智能與創意教學之相關研究 (2020),提出草屯圖書館館藏查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教保服務人員、實用智能、創意教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李宗信所指導 陳惠容的 從環境史角度探究烏溪下游的環境與人群互動(史前-2018) (2018),提出因為有 烏溪、產業、環境史、河川治理、城市治理、歷史GIS的重點而找出了 草屯圖書館館藏查詢的解答。

最後網站南投縣圖書館南投縣草屯鎮公所全球資訊網-附屬單位 - Mtlpe則補充:和14個鄉鎮市圖書館形成了一個書香服務家族,查詢到南投縣文化局及13鄉鎮市立圖書館的館藏資料, y:2652145 電話:049-2338161 傳真:049-2338170 E-mail: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草屯圖書館館藏查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小腳ㄚ遊臺灣2:親子旅遊超好玩

為了解決草屯圖書館館藏查詢的問題,作者劉芷溱 這樣論述:

  45處公園‧主題村   78座森林‧牧場‧農莊   128間博物館‧觀光工廠‧園區   202間親子空間餐廳   完整蒐錄全臺265個最夯的親子遊樂景點   不怕沒有地方玩,只怕你玩不完!   趕快出發探險去囉!   最方便的親子旅遊工具書   詳盡店家資訊,隨時查詢:有無停車場、哺乳室、爬行墊(區)、兒童餐點、推車租借,你想知道的通通都幫你問好了!   隨翻隨選,馬上出發   「踩點」全臺17個縣市133個鄉鎮,想去哪就去哪!   探訪不曾抵達的鄉鎮,陪著孩子發現臺灣的過去與未來,寓教於樂的親子之旅!   消耗孩子體力最佳作戰計畫書   網羅可以狂奔的草原與牧場

;蒐集各種DIY工藝品的博物館與文化館;挖掘最長溜滑梯、最好玩的沙坑跟戲水池等,多種類的孩童安全遊樂設施盡在書裡頭! 本書特色   1.近年親子旅遊盛行,本書即為父母量身打造,介紹多個平價且交通方便、任何人都能輕鬆帶孩子出遊的景點。   2.全書介紹近265個景點,遍布全臺,年齡層從0歲到6歲皆可,不論是哪一時期的孩子,都有專屬於他們的樂園。   3.各景點除介紹外並附上詳細資訊、包含景點類型、費用(含各類手作活動)、交通方式及注意事項等。   4.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家長不妨乘坐時光機,放下身段,與孩子一同沉浸在童玩的世界中吧!  

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實用智能與創意教學之相關研究

為了解決草屯圖書館館藏查詢的問題,作者陳念儀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實用智能與創意教學之現況、差異情形以及兩者間的相關性。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以自編「教保服務人員實用智能與創意教學問卷」為研究工具,採用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中部地區五縣市幼兒園之教保服務人員共937位,有效樣本數797分。研究者將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式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分述如下:一、 中部地區教保服務人員在實用智能層面及創意教學層面皆呈現中高程度,其中以「科技運用與休閒娛樂」構面表現最佳;在創意教學層面,以「教學互動、環境與資源創新」構面表現最佳。二、 教保服務人員之實用智能,

會因「教育程度」、「教學年資」、「兼任行政工作」、「婚姻狀況」以及「學校所在地」等背景變項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三、 教保服務人員之創意教學,會因「教育程度」、「教學年資」、「幼兒園教師證」、「兼任行政工作」、「婚姻狀況」以及「家庭型態」等背景變項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四、 教保服務人員之「實用智能」與「創意教學」,呈現顯著高度正相關。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政府教育相關單位、教保服務人員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從環境史角度探究烏溪下游的環境與人群互動(史前-2018)

為了解決草屯圖書館館藏查詢的問題,作者陳惠容 這樣論述:

本文嘗試以從史前時期到現今(2018年)的烏溪下游流域為研究的時空範圍,以環境史角度聚焦於人群活動、產業發展與河川治理之議題,進而探究人類與烏溪間的互動牽引關係。最初人們進入烏溪下游時,為免於洪患而順應河川環境居住,漢人入墾後,開始修築水圳,希望能充分利用河川以獲取生存空間及經濟利益。然而進一步與水爭地的結果,人們被迫面對來自洪水災害的威脅,乃有興修土堤與相關信仰的形成。直到日治之後,基於殖民政府產業政策的安排,在經濟利益極大化的前提下,官方開始介入河川的治理,烏溪治水事業也因此展開,如以現代化堤防收束盆地內漫流河道,積極利用原河間沙洲及河道緩衝區為田園聚落等。直到戰後,人們與河爭地的情形更

為劇烈,但自然環境的變化,特別是氣候的變遷往往會使原本脆弱的人河關係更加緊張。其中發生於1959年的「八七水災」最具代表性,造成烏溪下游嚴重災害,原本阻絕人群與河川的堤防遭沖毀、田園屋舍淹沒、農工商產業受損,人與河流的對抗受到懷疑,但在產業發展、生活空間需求的影響下,以馴化、控制為意圖的土地政策仍為當時人們對河流的態度。近年來西方與洪水共生的環境哲學興起,臺灣在都市發展的同時也注意到人河疏離水環境惡化對人群的影響,開始在烏溪下游流域進行兼顧洪水防範與親水環境的都市河川治理,意圖在尊重河川自然生態與兼顧人群生存需求下,建立人群與河川的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