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性化職涯性向測驗解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另外網站師大興趣測驗- 你適合和什麼類型的人交往?用心理測驗測出你 ...也說明:你能在UCAN平台進行「職業興趣探索」,找出個人較感興趣的職涯類型, ... Dai Pingya 高職15類群介紹及心理測驗對應類別群別敘述相關科別多因素性向測驗適性化職涯性向 ...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秦夢群所指導 蔡孟愷的 高級中等學校畢業生初職薪資影響因素之研究 (2020),提出適性化職涯性向測驗解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初職薪資、薪資差異、勞動市場、臺灣後期中等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教育分流、國中教育會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宋曜廷所指導 鄭育文的 中學生性向及興趣之潛在結構分析:整合性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性向組型、興趣組型、性向-興趣整合組型、潛在剖面分析、潛在類別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適性化職涯性向測驗解釋的解答。

最後網站教育政策論壇 第19卷第3期: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則補充:表 1 大學生數位化就業輔導之初步量表因素結構與測量題項因素結構題項描述因素負荷量整體解釋量保留與否 1.接受職涯適性網路測驗,能讓我更瞭解自己的職涯性向 2.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適性化職涯性向測驗解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級中等學校畢業生初職薪資影響因素之研究

為了解決適性化職涯性向測驗解釋的問題,作者蔡孟愷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探究影響高級中等學校畢業後即進入職場從事全職工作者薪資所得之因素,以「臺灣後期中等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Upper Secondary Database)」對103學年度入學學生普查之問卷為研究工具,並以105學年度自高級中等學校畢業後即進入職場擔任全職工作之學生為研究對象,經由身分識別及資料介接,取得及篩選出956個有效樣本薪資所得數據,此資料透過描述性統計、T檢定、變異數分析、百分比交叉分析、迴歸分析、區別分析、路徑模式分析進行統計分析,並獲得以下結論:一、高級中等學校畢業後即進入職場任職學生,以男性、家庭經濟狀況收支平衡、父母親普遍為高中職或國中畢業、居住地區都市

化程度第二級,且多就讀進修部(學校)、高職、私立學校,國中教育會考各科成績介於基礎與待加強之間者居多二、高級中等學校畢業生初職薪資與勞動市場水準未盡符合三、學生性別、居住地區都市化程度、就讀學類、教育分流、選校就業考量、會考成績、工讀經驗、職場體驗會影響畢業後初任職務薪資所得四、畢業後即就業學生之國中教育會考總成績、高中就學歷程職場體驗,對薪資所得有負面影響五、學生居住地區都市化程度會經由其工讀經驗、職場體驗,進而影響薪資所得依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下列建議:一、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一)廣辦國中階段職業試探課程,提早讓有意畢業後即進入職場之高中生熟悉勞動環境。(二)加強適性輔導職業性向明確學生

選擇入學高中職及就讀學類二、對學校經營者之建議(一)強化學校課程教學結合產業實務需求,培育業界所需人才(二)位處非都會地區學校可藉由產學合作方案,提供學生更多工讀機會(三)加強學生與產業人力市場銜接的訓練,縮短中等教育人力供給與產業人力需求之間的落差三、對後續研究之建議(一)增加就業力技能及進入職場後取得地位、勞動條件等影響變因(二)影響因素納入學生於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習表現(三)追蹤畢業生進入職場後薪資變化情況及影響因素

中學生性向及興趣之潛在結構分析:整合性研究

為了解決適性化職涯性向測驗解釋的問題,作者鄭育文 這樣論述:

在生涯決策時關鍵性的考慮因素包含了性向和興趣,因此學校常用性向測驗和興趣測驗進行生涯輔導輔導工作。本研究採用個人中心取向(person-centered)方法,透過潛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 LPA)和潛在類別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 LCA),將焦點放在辨識國中階段學生性向組型、興趣組型和性向-興趣整合組型的潛在類別。研究一主要目的在分析國中階段學生在八種性向可以形成那些性向組型,並且比較不同性別在組型上是否有所差異。蒐集了18,950名國中三年級學生資料,測量工具為「電腦化適性職涯性向測驗」(宋曜廷,2011)。研究一結果主要

有兩項,第一,透過潛在剖面分析可以辨識出24種的性向組型,可歸納為三大類,分別為正向組型、負向組型和未分化組型。約有七成五的學生為正向組型,此代表多數學生都具有一項以上適合發展的潛能。在負向組型和未分化組型中有約二成五的學生。第二,針對24種的性向組型進行性別上的檢定,可以發現男生在空間、邏輯推理、科學能力等組型及負向組型的比例高於女生;女生則是在語文、觀察、美感及未分化組型的比例高於男生。研究二主要在探討國中階段學生在Holland六種興趣類型可以形成那些興趣組型,並同時檢驗Holland(1997)環狀結構、Gati(1979, 1991)的興趣群組和Rounds和Tracey(1996)

所提出的三分群模式是否能與本研究所辨識出的組型相呼應。此外,並比較不同性別的興趣組型是否有所差異。最後,比較Holland固定的三碼組型(three-letter code)和本研究所辨識出之組型,何者較為貼近Iachan(1984)所提出的辨識組型的方式。蒐集了32,221名國中三年級學生資料,測量工具為「電腦化情境式職涯興趣測驗」(Sung et al., 2015)。研究二結果主要有三項,透過潛在剖面分析可以辨識出72種的興趣組型,可歸納為三大類,分別為正向組型、負向組型和未分化組型。有高達五成的學生為未分化的組型。部分組型現與有相關理論及研究有一致性的發現。第二,針對各組在性別上的分配

進行檢定,研究者發現,男生在實用型(R)和研究型(I)相關的組型上其比例高於女生;女生在藝術型(A)和社會型(S)的組型其比例顯著高於男生。第三,根據LPA所區分出的生涯興趣組型和Holland固定三碼進行比較,透過潛在剖面分析的組型辨識,在個人特徵的辨識度上可達九成的正確率。研究三所欲探討的問題,根據研究一和研究二之研究結果,在取得24組的性向組型和72組興趣組型,可以建構出那些整合組型呢?並進一步探討國中階段學生在15個高職之職群及高中,在性向高低和興趣高低的分布情形。本研究蒐集了研究一和研究二樣本中同時完成了兩個測驗之18,942位國三學生的資料。研究三結果主要有兩項,第一,為能更有效的

去解釋及應用組型的特徵,本研究針對研究一和研究二所發現之組型加以分類,透過LCA的分析取得六項組型,其中以「性向為正向組型和興趣為未分化組型」這一個組別的人數最多,占整體樣本超過四成。第二,約有一成五的學生在群科的發展中,有性向和興趣的交集,代表可以選擇到同時具有性向和興趣的群科進行發展,另有八成五的學生在高中及高職群科其興趣與性向是沒有交集的。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在無交集的學生中,有近五成八的學生僅具有高性向或是高興趣,代表性向和興趣間產生鴻溝(discrepancy)的現象。此外,有將近一成五的學生在高中及所有群科其所需具備之能力偏低且並不感興趣,未有適合發展的方向,可視為待探索型。綜合三項

研究結果,本研究將以國中階段學生之性向組型、興趣組型以及性向-興趣整合組型,提供理論和實務上之建議,期望給予教育學者及諮商人員輔導學生時有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