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戶政事務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鹽水戶政事務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姚瑞中,LSD寫的 海市蜃樓IV: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臺南市新營戶政事務所受理預約結婚登記申請表也說明:預約地點□新營□鹽水□柳營辦公處. 序號. No. 預約方式. □臨櫃□電話□傳真□電子郵件. □其他. 申請日期年月日. 預.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 李宗鴻所指導 鄭琬璇的 居民對節慶活動涉入及態度之研究-以「鹽水蜂炮」為例 (2009),提出鹽水戶政事務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鹽水蜂炮、社區涉入、態度、觀光衝擊、節慶活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賴志彰所指導 洪郁程的 鹽水港街市變遷中地方菁英的角色(1624-1945) (2006),提出因為有 鹽水港、地方菁英的重點而找出了 鹽水戶政事務所的解答。

最後網站南區-各課室主管介紹 - 臺南市南區區公所則補充:林美瑜 · 女 · 102中央暨地方機關公務人員薦任升等考試 · 臺南市大內區公所課長 臺南市山上區公所課長 臺南市政府民政局科員 · (06)2910126轉220.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鹽水戶政事務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海市蜃樓IV: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為了解決鹽水戶政事務所的問題,作者姚瑞中,LSD 這樣論述:

「蚊子館」的孳生, 是一場沒有盡頭的戰爭, 姚瑞中與「失落社會檔案室」以「視線所及」的匯聚力量, 與滋生中的蚊子軍團繼續對峙 ──全台閒置公共設施踏查,《海市蜃樓》系列作第四彈,重量上市!   從2010年以來,藝術家姚瑞中帶領著LSD(失落社會檔案室)的成員以「海市蜃樓」為名,進行了返鄉踏查全台的「閒置公共設施」──亦即現在耳熟能詳的「蚊子館」,到今年為止已經是第四年。但從《海市蜃樓》到《海市蜃樓IV》,蚊子館依舊各處滋生,第四年的踏查成果集結了高達七百頁的百項案例,相較於往年各冊的海市蜃樓都要更加厚實而沉重。   透過LSD成員們第一手拍攝、撰寫閒置現場的踏查記錄,不難發

現這些閒置空間的形成原因儘管錯綜複雜各有來由,但是歸咎其源卻來自相似的理由:原先規劃功能因時空背景變遷而消失、建設政策與民意需求脫節、規劃不夠周全等,導致這些空間儘管耗費公帑大肆建設,卻只能完全荒廢;另一方面,也有些蚊子館成因是選舉政策支票的結果、或出於公部門標案的弊案與業務貪瀆。在《海市蜃樓IV》中,更特別可以看見機關建物更新後閒置無用的原行政建物的荒廢、缺乏維修經費的老舊建築等。   「蚊子館」的踏查不僅揭露了政府公共工程政策的各種暗角所在,也揭露了國家發展中「硬體優先」、將「建設」等同於「經濟發展」的畸形傳統;在大興土木的建設政策下,存留下來的這些宛如廢墟一般的閒置公共設施,最終僅成為

一個個喑啞失聲的歷史遺體;一處處喪失故事、被蛻下、被拋棄的記憶殼鞘。   「蚊子館」是現代社會所共構出的廢墟;要深入這個共構之業的結構,必須從「看見」廢墟、尋找其中被遮蔽之處開始。

居民對節慶活動涉入及態度之研究-以「鹽水蜂炮」為例

為了解決鹽水戶政事務所的問題,作者鄭琬璇 這樣論述:

近年來,台灣地區的節慶活動日趨頻繁,其中又以元宵節的相關節慶活動最為大型,素有「北天燈,南蜂炮」之稱,所謂南蜂炮即為台南縣的鹽水蜂炮。然而,那些因素如何影響居民對節慶活動活動涉入與參與態度等相關文獻並不完備,因此,本研究乃以鹽水居民為本研究之研究對象,採自編式問卷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含觀光衝擊、活動涉入、居民態度及居民特性等五大項。以鹽水鎮居民為研究母體,共計發放516份問卷,其中拒答48份,廢卷6份,實得有效問卷462份 (95%信賴水準下,抽樣誤差控制在4.56%)。所收集的資料以SPSS 12.0進行統計分析與檢定,探討鹽水居民知人口統計變數與其特性的分布情形,利用LISREL 8

.70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的實證研究,以最大概似估計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對本研究模式中各組變項間之關係進行估計。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居民知覺觀光衝擊程度直接影響居民之活動涉入活動,間接影響居民參與態度;居民之活動涉入程度直接影響居民之參與態度;居民之活動涉入程度在本行為模式中具有顯著的中介效應。

鹽水港街市變遷中地方菁英的角色(1624-1945)

為了解決鹽水戶政事務所的問題,作者洪郁程 這樣論述:

鹽水港從港口市鎮到鄉村都市,有著截然不同的街市性格,每個時期都具有指標性的領導階層或者是地方菁英,帶領鹽水港度過悠悠的歷史長河。本文旨在從鹽水港的街市變遷中,找出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菁英,並且探討菁英們藉由公共事務的參與或者是與當朝政權的對應所扮演的角色為何?重新勾勒出鹽水港地方菁英所建立的權力網絡與活動空間。  本論文主要內容論述為二至四章,加上緒論與結論共五章。  第二章〈清領時期港口市鎮的型塑(1683~1895)〉,敘述清領時期鹽水港的拓殖情形,以及因臨河海之便,促使商業貿易的興盛,因而型塑了港口市鎮,也帶來龐大的商機與人口,更造就了一批郊商富豪,盤據一隅,透過正途(科舉)與異途

(捐納)的方式成為士紳,並進一步把家族的聲望帶往更上一層樓。  第三章〈日治時期鄉村都市的轉型(1895~1937)〉,本論文將日治時期以鹽水都市計畫實施為分水嶺,分為都市計畫前與都市計畫後兩章來論述。第三章是以敘述日治時期因地形的演變,海岸線的遠離,使得鹽水逐漸失去「港口市鎮」的機能,取而代之的是成為附近鄉村農產品或手工製品的集散地或轉運站。舊時代的菁英面臨政權變革如何與當權者對應以維繫整個家族的地位與命脈;在遭逢困境時如何死裡逃生,再造契機;在族長或有力領導者去世後,整個家族又呈現什麼樣的狀態,是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第四章〈日治後期鹽水市街之空間改造(1937~1945)〉,本章是敘述昭

和12年(1937)的「鹽水港街都市計畫」後,鹽水港街市的空間變遷。此時的「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岸內工場」為鹽水港的產業重心所在,故街市的發展重點是將鹽水港街市中心向西北延伸和糖廠連結,以建設岸內工場附近地區。在菁英的表現上,舊時代的領導士紳在此時都已凋零,新一代的領導階層似乎隱然成型,特別是受過殖民政府新式教育的醫生或教師。�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