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間信仰的特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台灣民間信仰的特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謝宗榮寫的 圖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圖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 - 蝦皮也說明:本書特色1.漢人社會的傳統宗教信仰一般被稱為「民間信仰」,儀式行為則表現在祖先崇拜、神明崇拜、歲時祭儀、生命禮俗、符咒法術、時間與空間觀念等各方面。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張翰璧所指導 傅夢嬌的 從「作月子」看閩客族群文化的異同 (2011),提出台灣民間信仰的特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作月子習俗、閩南族群文化、客家族群文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鄉土文化研究所教學碩士班 喻麗華所指導 林正忠的 鹽水蜂炮民俗活動觀光效益之研究-以2003年活動為例 (2002),提出因為有 民俗節慶、觀光效益、鹽水蜂炮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民間信仰的特色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國民間信仰 - Wikiwand則補充:中國民間信仰或華人民間信仰是指一種發源自遠古時期以自然崇拜(尤其是天)和祖先崇拜為基礎的多神論發散性宗教,包含道教、儒教、大乘佛教、原始巫覡宗教等諸多宗教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民間信仰的特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

為了解決台灣民間信仰的特色的問題,作者謝宗榮 這樣論述:

  由傳統的宗教信仰所衍生出的各個文化面向,一向是人類社會中的重要文化資產。或謂一個人的旅遊地圖中,一生所必要親眼目睹的人類文明史景觀,諸如中國的雲岡造像、敦煌莫高窟、希臘的神殿、義大利與西班牙的教堂等,無一不是宗教文化的產物。而在世界上著名的古代藝術作品中,不論是中國先秦的銅器與玉器、漢代的帛畫、三星堆的青銅面具,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的石雕像、達文西與拉菲爾的聖壇畫、聖母像等,皆是宗教文化的展現。   台灣傳統宗教文化中的神像、寺廟建築等,雖然無法和這些世界頂尖的宗教作品相提並論,然而由於台灣傳統宗教文化的內容豐富,除了起源自遠古時代的自然崇拜與巫術信仰之外,

更有儒教與道教、佛教的巨大影響,面貌十分多元化。這些宗教文化的內涵,也隨著各族群、地域的不同而各自呈現出其特殊的文化形貌,再加上台灣民間的廟會活動興盛,無形的信仰文化資產更讓這些以寺廟建築為主的有形文化顯得活潑而生動,而不再只是脫離當代生活經驗的「遺產」。   台灣的社廟宛如一座挖掘不完的寶庫,不論其規模大小,只要我們用心加以深入觀察,都可以編織、描繪一幅十分生動而精彩的「圖畫」,而且更是年復一年不斷上演的「動畫」。《圖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中所呈現的文字與圖片,是筆者二十多年來在全台踏查之下所累積的成果。以筆者一己之力,雖然無法將全台每一座社廟及其廟會活動都考察一遍,但是從數萬張的圖片中逐一

檢視而挑選出較具有代表性者,對於年近花甲的本人來說,也是視力與記憶力上的一大考驗。因此,若是以「圖文書」的標準來說,這本《圖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無疑是全新的呈現。 本書特色   1.漢人社會的傳統宗教信仰一般被稱為「民間信仰」,儀式行為則表現在祖先崇拜、神明崇拜、歲時祭儀、生命禮俗、符咒法術、時間與空間觀念等各方面。同時也混合了其他制式宗教與道德思想、巫術信仰等,成為多元化的面貌,因此大多數人往往無法分辨不同類別的民間宗教,或可能產生混淆或混同看待。本書從廟宇的型態、神明的體系與造型、祈福器具的使用、建築風格以及祭儀活動的過程,總體探索台灣民間宗教信仰文化,能夠讓讀者釐清不同的神祇體系,並

完整了解民間信仰中眾多的拜神意涵與廟會儀式知識。   2.民間信仰概略可區分為「自然崇拜」、「巫術性」、「通俗道教」、「通俗佛教」以及「儒教化」等五大類,構成了民間信仰多采多姿的面貌與內涵,也直接或間接地產生了精彩多元的台灣傳統社廟文化。本書對上述五大類信仰的發展脈絡有極為精闢的見解,堪稱考察台灣民間信仰集大成的入門書。   3. 民間信仰的演變淵遠流長,傳統的廟會禮俗與儀式除了或多或少的改變之外,古禮古法也逐漸消亡中,本書作者長期踏查與研究民間信仰,有鉅細靡遺的紀錄,又能深入淺出的說明現今廟會活動的來龍去脈,讓讀者在拜神祈福、參加廟會節慶之餘,可以了解背後的深度文化意涵。

台灣民間信仰的特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偽小編被爸媽從淡水領回家,所以,蒐集土地公的原地小旅行,就順便擴大地圖,把爸媽騙去看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啊。當然,我們要去的十八王公廟並不奇怪,這是北部重要的民間信仰場所,從信仰成型的形式來看,屬於「有應公」一類的陰廟,以祭祀亡者為主。練美雪(2013)的《#新北市石門區乾華十八王公廟傳說研究》有完整的考究與紀錄,我們稍後再談。
.
▓ #十八王公廟的舊時記憶
.
到了十八王公。對,我就是想要來拍神秘可怕的「犬塚」(其實應該就是一個合葬的無主墳),但大廟新建,少了風味。三十多年前,我姑姑商人本色,偶而帶我來此,王公廟是要晚上祭拜,所以廟前橋下熱熱鬧鬧地聚集成夜市,肉粽是一絕。兒時膽小不敢入地下室墳穴,現在墳穴已移往平地,略失神聖感。
.
回到肉粽。廟旁一排小攤販仍有販售。爸爸說:「要吃林家的肉粽,什麼都沒包的那種,小小顆的那種,一個阿姨賣的,才夠懷念」。這家肉粽攤販,居然還在,阿姨已經變成老嬤,粽子依然是舊時的味道。
.
▓ #十八王公探源
.
大家對於十七具水流屍與一隻殉葬義犬的故事應該不陌生,這也是大眾傳播最盛的源起。不過,根據練美雪的研究,十八王公的傳說多由口耳,而版本也不一定。她從新聞媒體、《練氏祖譜》、《石門鄉誌》等文本與地方人士訪談,逐步分析推敲出十八王公的真正樣貌。
.
在文獻中,我看見一個有趣的有應公分類:野墓、水流、戰亡、成仁、殉職、車禍、田頭、囝仔、女娘、外人、發財、畜牲、縹緲等13類型(黃文博,1991,轉引自練美雪)。可以作為日後我們蒐集有應公的準則。所以十八王公廟供奉義犬算是畜牲有應公,似乎也不被列入因安撫流水屍的水流有應公。
.
▓ #十八王公與台灣發展
.
收埋無主水流屍是台灣的移民傳統,最初十八王公只是地方一個埋葬流水屍與狗的無主墳。因靈驗而聲名傳開,在70年代後香火極盛,80年代聚集攤販蔚為問題,甚至,還因為靈驗而形成宗教行為與社會風氣上的「功利主義」討論。而後往地方文化特色的轉向,可以說是台灣從經濟本土性轉向文化本土性的象徵(林富士,1995;練美雪,2013)。
.
▓ #十八王公的故事版本
.
練美雪(2013)這本論文,可謂是十八王公的民俗學,有機會一定要去下載閱讀,寫得極好,資料完備。她總共搜得39個十八王公的故事版本,其間互有脈絡,並非眾說紛紜(這個就跟網路上談得非常不一樣),有「#漁民罹難說」、「#宗親罹難說」、「#鉅紳罹難說」、「#義士罹難說」、「#商人罹難說」。這些故事各自呼應著「漁業」、「移民」、「反共」、「商業」的文化邏輯,有著類似的敘事主軸,但在詮釋時得以各取所需。
.
▓ #各種故事所以各種靈驗
.
也因為上述故事的文化邏輯,十八王公沿此發展出不同的靈驗現象,與不同的群體、場域、事件相關聯。當然,靈驗故事是信仰的重要實踐,靈驗的有效性與敘事性,會反饋加強神威,也形成規範,例如我小時候就常被警告「拜十八王公要還願,不然會遭受厄運」。
.
相關的靈驗傳說有:
.
1. #守護系列:地方守護神、練氏家族守護神、漁民守護神;
.
2. #風塵系列:庇佑風塵女子、後演變庇佑演藝人員、庇佑百貨從業人員;
.
3. #盜賭系列:庇佑盜賭者、庇佑黑道兄弟;
.
4. #商賈系列:庇佑商人;
.
相信大家,一定聽過上面所有的十八王公靈驗傳說,其他還有「拜香菸」、「要夜間參拜」等,原本我也是聽聽笑笑,但經練美雪(2013)整理後,才驚覺這樣的「有求必應」,背後有鮮明、清楚、豐富的脈絡。
.
▓ #台灣狗神信仰
.
十八王公最重要的一個信仰特色,就是「狗神」。對於義犬的描繪,共有五種,包含「#殉死船上」、「#跳入墓中合葬」、「#墳前殉死在合葬」、「#投海殉主」、「#無殉死情節」。整個十八王公的故事,因為「狗」的角色,而轉換了無主孤墳陰暗的氣質,更顯得信仰帶了些正向忠義。(練美雪,2013)
.
從小我就在想,這隻狗到底是十八王公的本體?還是吉祥物?練美雪也幫我們查完了!可以分為「#作為十七人神的同伴」、「#作為十八王公整體的代表」、「#作為十七人神的部將」、「#作為一個獨立的狗神」,狗的地位與象徵,隨著神威與靈驗而轉變。近年,信仰「規劃」有轉向以「狗」為中心的企圖,但似乎沒有很大的認同效果。
.
▓ #閱讀十八王公廟傳說
.
從一趟北海岸十八王公小旅行,不小心讓我看到這本好論文,從自己的練氏家族展開追尋,勘查有應公信仰,貫穿十八王公的整體資料,呼應台灣社會環境變遷,文筆詳實流暢。而且原來已經出版成《#十八王公廟傳說》(2014),我讀到半夜久久不能自己啊~

|

📚 #參考文獻
.
1. 林富士(1995)。孤魂與鬼雄的世界: 北臺灣的厲鬼信仰。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2. 練美雪(2013)。新北市石門區乾華十八王公廟傳說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從「作月子」看閩客族群文化的異同

為了解決台灣民間信仰的特色的問題,作者傅夢嬌 這樣論述:

台灣境內漢人的作月子文化與習俗人所皆知,眾人所知的作月子習俗不外乎喝麻油雞、生化湯;不洗頭、不勞動、不食冷性食物;做滿月吃油飯分蛋糕…等。學術上對台灣作月子文化與習俗的研究,也多以醫療因素、產婦個人條件、或中國文化傳統觀念等方向做為研究作月子文化的觀點,然而,台灣境內的漢人包括了閩南族群、客家族群、外省族群等,卻少有針對族群之別的觀點來深入研究作月子的習俗文化,作月子文化真的能以漢人作月子文化習俗一言以蔽之嗎?研究者想要以閩客族群執行作月子文化與習俗的過程為主,加上族群的特有特質為輔,來清楚界定閩客族群兩者間作月子文化習俗的差異,一來能一解自己的好奇心,再來希望藉由此論文試圖將閩客文化的部份

做個區分,為閩南與客家的文化特性做個較明確的區隔,讓客家或閩南文化的保存有根可循。本研究的研究的方法以質化的深度訪談資料為研究的主要方法,其資料來源也以受訪者的訪談內容為主要的分析材料。研究結果顯示,因閩客族群在大陸原鄉與生活氣候與條件的相似,且都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而形成作月子的方法大方向相似度及近似,但因族群特質在人文精神與性格、宗族組織、生活飲食觀、宗教信仰觀、教育觀等向度上,有些許的差異,形成對作月子習俗文化在執行上的態度、觀念不同,造成閩客家族群在作月子習俗文化的執行上的差異,客家族群顯現出其對生兒育女及宗族組織…的重視與執著;閩南族群則顯現閩南族群對作月子文化的遵循態度,是以符

合生活為主,對習俗文化表現較少的遵循度。閩客族群對作月子文化與習俗的執行態度與觀念,雖因族群特質而存有些微的差異,但均對現今市場上作月子中心的成立大有啟示。

鹽水蜂炮民俗活動觀光效益之研究-以2003年活動為例

為了解決台灣民間信仰的特色的問題,作者林正忠 這樣論述:

「鹽水蜂炮」是個具有歷史意義和價值的地方性民俗文化活動,透過儀式,可以清楚的知悉宗教與社會人心的深厚關係,瞭解人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如何傳承、思考及創造他們的文化。蜂炮活動中「越放越發」的觀念,蘊含的是深層文化邏輯的運作,它不僅在過去提供社會透過象徵的方式,集體的面對社會的轉變,強烈渴望恢復鹽水的繁盛與榮耀;同時在激烈的社會經濟變動下,它也成為不同群體將傳統再創造,來表現時代精神的象徵。本研究主要探討關心的是民俗節慶如何轉為觀光資源,以及觀光化對地方的意義,產生了何種效益?一般研究蜂炮活動大都是著重於起源背景或儀式內容,或是探討活動轉變的相關因素及現象。有關蜂炮民俗文化活動所產生的觀光效益研

究,在國內尚屬起步階段,其效益分析方面之研究報告乃屬少見。本文除將國內外之相關文獻加以回顧及探討,希望將研究主體,自鹽水居民擴展至遊客,透過「民俗節慶觀光化」轉變的角度,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下,重新看待地方上包括:廟方、居民、地方政府等,不同的動員機制與參與意義,以及在觀光化之中被新納入的,如媒體、旅遊業、遊客等,參與的動力與意義,藉由遊客及當地民眾的實地訪談中,分析鹽水蜂炮活動所產生的觀光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