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舞春秋跟小春秋差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指舞春秋跟小春秋差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耀昌寫的 島之曦 和梁冬的 讀論語,做一個沒有敵人的人:《論語》就是一堂孔子給現代人的快樂幸福公開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小春秋 - 百貨小開也說明:百貨小開,小春秋新光三越,小春秋差別,小春秋五倍券,小春秋優惠,指舞小春秋ptt,指舞春秋跟小春秋差別,小春秋便當,指舞春秋小春秋差別.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任性所出版 。

臺北市立大學 舞蹈學系 廖抱一所指導 趙禔的 八極拳考 還向本來處探索,找尋新發展的契機──歸中堂 (2017),提出指舞春秋跟小春秋差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武術、八極、氣、功夫、易筋經、八段錦、國術。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 橫路明夫所指導 歐宛淳的 村上春樹作品中的「自我」像-以長篇作品『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為中心 (2008),提出因為有 村上春樹、自我像、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榮格、現代社會的重點而找出了 指舞春秋跟小春秋差別的解答。

最後網站指舞春秋老闆則補充:指舞春秋小春秋差別 在【台北按摩】指舞春秋通化二館|平價按摩、高級享受的討論與評價. 指舞春秋是滿有名的連鎖足體養生會館,連同旗下品牌「小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指舞春秋跟小春秋差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島之曦

為了解決指舞春秋跟小春秋差別的問題,作者陳耀昌 這樣論述:

為英雄安魂,為歷史解謎 臺灣史小說重磅力作 勾畫百年前波瀾壯闊的文化啟蒙時代   一位是被時代洪流遺忘的熱血鬥士,一位是果敢前衛的美聲歌后,   他們在人文薈萃的大正時代相遇,共結連理。   在1920~30的狂飆年代,夫妻同心追求理想與改革,   活出臺灣人的尊嚴與風範。     ★珍貴顯影.重現臺灣「狂飆年代」:特別收錄近百幀1920-1940年間珍貴歷史圖像、時代人物與文獻照片   ★照亮島嶼的啟蒙曙光:致敬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獻禮     一部交織著熱血與真愛、烏雲與天光、琴韻與歌聲的壯闊史詩   從思想啟迪、民主萌芽到臺灣意識覺醒   帶來希望與新生的島嶼晨曦……     臺灣史小

說名家陳耀昌,繼《福爾摩沙三族記》、《傀儡花》之後,又一重磅力作。隨著作家之筆,彷若回到日治時期,體會了「臺灣社運先鋒」盧丙丁及「臺灣歌唱藝術家」林氏好伉儷之間的才情、使命與志業,也認識了引領臺灣文化啟蒙運動的「臺灣文化協會」,以及政治上第一個政黨「臺灣民眾黨」的風起雲湧與興衰歷程。   全書以主角盧丙丁串出那一代掀起「臺灣意識」的各行各路知識份子,呈現1920至1930那個臺灣社會運動最蓬勃的年代,兼又穿插漢生病奮鬥史;同時也藉歌唱藝術家林氏好的故事,帶出1930年代曲盤時期流行音樂盛況,生動刻劃著那個臺灣意識最蓬勃、心靈最熾烈的時代。 島之曦‧真摯推薦   下村作次郎(日本天理大學名

譽教授)   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暨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   吳密察(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歷史學者)   吳豪人(臺灣人權促進會前會長、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周奕成(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發起人)   林章峯(林氏家族代表人)   若林正丈(日本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   陳芳明(作家、政治大學臺文所講座教授)   陳郁秀(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董事長)   張鐵志(作家)   野島剛(作家、資深媒體人)   廖振富(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中興大學臺文所教授)   第一道啓蒙曙光確然存在。儘管曾經被極力忽略掩蓋,小說家陳耀昌,仍然奮力揭開了一絲縫隙。 ───吳豪人(臺灣人權促進會前會長

、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摘自「專文推薦」)     小說精妙之處,便是在抗日與抗病之間,拉出一條愛情故事。林氏好與盧丙丁夫妻一起走在時代的最前端,同時開創了社會風氣。陳耀昌在描述他們的愛情故事時,其實也融入他們的臺灣之愛與大眾之愛。───陳芳明(作家、政治大學臺文所講座教授)(摘自「專文推薦」)     本書真的是得其所人的作品,也將是承擔漢生病文學一部分任務之作。同時,透過盧丙丁與林氏好的人生,我們可以看到臺灣史的描寫,在作品中充滿了響徹臺灣人心的聲音與歌聲。 ───下村作次郎(日本天理大學名譽教授)(摘自「跨海推薦」)     我們見證一對臺灣菁英伉儷的浪漫情懷,而這樣的情懷在工運、反殖

、爭取主權在民的呼聲中,顯出更大的寄託和更深遠的抱負。經由陳醫師的大作,盧丙丁、林氏好的故事終於浮出地表,獲得遲來的重視。 ───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暨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摘自「推薦」)     此次陳醫師的小說,讓這對被分別認識的夫妻攜手一起出現,並且以這對夫妻為中心將同時代的臺灣文化運動、社會運動的進程與基本的人際關係都給描繪出來了。因此,也可以當成1920至1930年代的臺灣文化運動、社會運動史來閱讀。 ───吳密察(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歷史學者)(摘自「推薦」)     透過丙丁和阿好,我們看到臺灣文化協會與臺灣民眾黨身不由己的波折,看到蔣渭水與林獻堂諸君

子被思潮拖曳的衝突,看到早期痲瘋病人的苦痛,這些黑夜與雷電。但我們也看到臺灣人盼望現代文明進步開化的曙光。 ───周奕成(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發起人)(摘自「推薦」)     陳醫生驚人的耐力以及過人的文筆及文思,讓我極為佩服。……這是「下輩可知頂輩代誌」重要的成就。───林章峯(林氏家族代表人)(摘自「推薦」)     我在小說中的某處看到象徵臺灣近代史重要脈絡多重匯聚,一種歷史的「關口」之場景,並深受感動───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人自身追求現代性的文化運動,以及社會運動時代之結束;夾雜著統治國家更替的動亂,而進入漫長沉潛時代的入口;從抑制傳染病和行政的現代性,轉向尊重醫療人權的現代性,這個既深且

長的苦澀時期之開端……───若林正丈(日本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摘自「跨海推薦」)     《島之曦》這個故事牽動了臺灣民主政治百年的發展……。讀完《島之曦》,內心十分沉重……那種痛,感同身受,深刻心中。臺灣人真的要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天佑臺灣! ───陳郁秀(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董事長)(摘自「推薦」)     在那個協會、那個時代中,每個人都是一個故事。陳耀昌醫師選擇了一個獨特的切角重返歷史……。於是,這兩位主角帶我們在「午夜」闖進那個文化創造的、社會改革的、政治啟蒙的屬於臺灣的黃金年代。 ───張鐵志(作家)(摘自「推薦」)     《島之曦》告訴讀者,以前人們所抱持著「臺灣人的臺灣

」的夢想,在跨越一百多年的今天也還被人民堅定地承襲著。擁有仁心仁術而大器晚成的作家陳耀昌,又一次將浪漫滿溢的歷史物語送到我們的書架上。 ───野島剛(作家、資深媒體人)(摘自「跨海推薦」)     能將上述豐富的歷史融合於一部小說中,舉重若輕,陳耀昌醫師堪稱不二人選。小說中更提供很多值得省思的內涵,所有關心臺灣未來前途者都不宜錯過。───廖振富(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中興大學臺文所教授)(摘自「推薦」)  

八極拳考 還向本來處探索,找尋新發展的契機──歸中堂

為了解決指舞春秋跟小春秋差別的問題,作者趙禔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人世間事物的發展皆有其沿革,了解現狀的最好方法莫過於從研究過去的事物著手,透過對過去的探索,增加對現狀的了解;尋求過去事件的意義,回答對於現狀所產生的疑問。學者們指出,時代的變遷帶來的衝擊,造成國人身心動態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中,不自覺的產生了質量的變化,人類沉著而內斂的身體經驗逐漸萎縮。並且警告幾十年來西式的體育教育已經成為世代相傳的主流。使現代社會大部分的人群已經逐漸與傳統體育的存在形式、內容和文化內涵脫節。此一文化立場的喪失,使中國武術的文化身分變得模糊,民族文化特色消失,甚至被重新定義而遭到西方文化所同化。因此本文選擇從史學的角度,以傳統的觀點為主體,自八極拳的形式著手,就八極拳

的淵源、功法加以考證,了解傳統武術中所蘊含的傳統身體文化與傳統武術的理論結構,找到八極拳的結構與意涵,並從中增加對於傳統文化的瞭解。關鍵字:武術、八極、氣、易筋經、八段錦

讀論語,做一個沒有敵人的人:《論語》就是一堂孔子給現代人的快樂幸福公開課。

為了解決指舞春秋跟小春秋差別的問題,作者梁冬 這樣論述:

宋朝名相趙普曾說,自己生平只讀一本書,那就是《論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 讀了梁冬這本書,你會相信《論語》教人情世故,就有這麼厲害。   本書作者梁冬(前百度副總裁)說,他從小就在背《論語》,   卻對孔子言必稱君子和小人的言行,頗不以為然,認為這是一種思想迫害,   直到2018年他開始有系統的學習,才體悟出:         《論語》,其實在教我們怎麼跟朋友、跟父母、跟自己相處,   在誠實和虛偽的君子之間,你可以選擇做個誠實的普通人,這就是君子。   ◎如何獲得快樂,如何避免不快樂?   你常焦慮、失眠?孔子認為,那是因為你學的太多,用得太少,   《論語‧學

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只有當你把所學轉化為不假思索的技能,你才能擺脫焦慮。   記住,是能力,而不是知識,讓我們獲得快樂。       ◎交朋友或談戀愛,始亂者必遭終棄!   很多人愛交朋友,但朋友越交越多,就會因冷落某些人而被討厭。   《論語‧學而篇》:「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如果你依靠的是一個值得親近的人,這個人就值得尊敬和傚法了。   也就是交友要慎選,不要濫交,你們的關係才會像家人一樣長久。   ◎往回看,不是為了抱怨,是為了要向前走   為什麼有人總是反覆被同一種人欺騙?總是為同樣的事生氣?   那是因為他沒有「溫故」──對過去深刻反省。   《論語‧為

政篇》:「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只要你懂得覆盤檢討,跌倒一樣可以再起。   ◎把現在的事情做好,其他好事自然來   生活中,總有人忍不住做些超越自己地位與身分的事,   《論語‧八佾篇》:「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使用天子的八佾舞來祭祖,這種違禮的事都做得出來,還有什麼事不敢做?   就是警惕我們,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緊握手裡,只會弄痛自己。   ◎很多事情,哪怕你是對的,也不要一直說   部屬如果有好想法跟主管提,主管不接受,就不要再講了。   《論語‧里仁篇》:「事君數,斯辱矣。」   臣子諫君主,若是幾次後仍不接受,就不要再講了,否則會遭到羞辱。   你以

為這是為主管好,但對方的感受卻是「你比我聰明」、「你比我優秀」。   ◎一個人千萬別有名沒料,最高境界,是沒名有料   工作沒幾年,同業馬上高薪挖角你去當副總裁,你去不去?   孔子給的建議是:「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一個人不該擔心自己是不是擁有好的地位、待遇,   而該關心自己是否有充分的能力、涵養、覺知……。   做君子也可以,做小人也不是不可以——不要做一個太卑鄙的小人;   但在誠實和虛偽的君子之間,你還是可以選擇做一個誠實的普通人。   哪怕你能做到這一點,孔子也會認為你就是君子。        各界推薦   「羊咩老師的追劇國文課」粉專版主/羊咩老師   臺師大共教中心

國文組助理教授/李純瑀   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胡川安   作者簡介 梁冬   正安康健創始人、正安自在睡覺創始人、冬吳文化創始人、生命通識學院創始人、《生命•覺者》系列紀錄片出品人及訪談人。   師承國醫大師鄧鐵濤先生、中醫大家李可先生,同時也是中醫大師郭生白先生的入室弟子。   出品音頻節目《冬吳相對論》、《冬吳同學會》、《黃帝內經》、《梁注莊子》、《睡睡平安─論語》、《梁品》,視頻節目《國學堂》、《睡有好眠》等。   出版圖書《梁注莊子》系列、《論語說什麽》系列、《處處見生機》、《唐太宗的枕邊書—梁言群書治要》、《歡喜》、《無畏》、《黃帝內經》系列、《相信中國

》等。   曾任百度副總裁、鳳凰衛視主持人及主編。   推薦序一 孔子的正確打開方式/羊咩老師 推薦序二 身心安頓的立身處世/李純瑀 序 讀論語,我可以學會什麼?   第一部  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時……〈學而篇〉 01如何獲得快樂,如何避免不快樂? 02被人誤解很正常,自己開心就好 03守住自己的價值和位置,運氣就會好 04對自己不了解的事,不貿然的否定 05不必討好所有人,也不必為了別人討厭你而難過 06如果你不打算盡力,就不要說「我盡力」 07如果一年後你會後悔做這件事,現在就不要做了 08不是學會了才做,是做了就能學會 09你的多數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10多看別人的優點,

你就不會有敵人 11為什麼我總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12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 13不要因為親密而失了分寸 14始亂必會終棄!因為開始時沒有認真選擇 15任何事一旦讓你感到太舒服,就會形成一種綁架 16人生就是不斷的塑形和打磨 17沉默,不是冷漠,有時是一種默契   第二部  職場上不能只有本事,還要懂做人〈為政篇〉 01嫉妒不是壞事,它會讓你更了解自己 02思無邪,就是聽聽你內心的聲音 03一個人如果有愧疚感,就不會是壞人 04哪怕走得慢一點,也比走錯路好 05做個「行動者」,而不是「知道者」 06如何看人不走眼?孔子有答案 07往回看,是為了要向前走 08只要你成功了,說什麼都是對的

09人要努力學,但不要急著學 10什麼樣的人是高手?永遠只領先你半步 11真的不知道,就大方承認 12如何升職加薪?孔子說做到這兩點就夠了 13孔子為何不斷強調「角色感」? 14老覺得自己懷才不遇?那是因為你在騙自己 15十年後,你能站在哪裡,早已註定 16想要見義勇為,也要有相應的智慧 第三部  如果你對現狀不滿,請認清這幾件事〈八佾篇〉 01把現在的事情做好,其他好事自然來 02做事中正,做人柔軟 03每個人都要按照自己的本分行事 04致很努力但仍然失敗的你 05不知道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時,問問童年的自己 06成功的捷徑:先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07朝自己想要的目標前進,就會產生出乎意料的結

果 08人格要獨立、姿態要謙和、專業要夠硬 09時間可以把平凡變偉大,也可以把偉大變平凡 10好的歌,無須努力煽情,而是情感自然流露 11能力不差卻不得志?那是因為你不懂回話的藝術 12快樂不要過於放縱,悲哀不至於傷到自己 13人們總是花時間找錯誤,卻忘了要解決問題 14創造大家都贏的增量世界,不要玩零和遊戲 15對不熟的事,小步試錯;熟練的事反而要適時收手 16世道再混亂,過一個週期就會變 第四部  在很多時候,和平比公平更重要〈里仁篇〉 01與其抱怨環境差,不如自己動手改 02很多快樂,其實不需要條件 03做好人,是有代價的 04做個不給世界添亂的人,就是偉大貢獻 05沒錢是一種狀態,貧

窮是一種心態 06世間總有一種你不知道的東西,在推動著一切發展 07某個領域做到極致的人,都不怎麼在乎品味 08跳出自己的好惡,就沒有那麼多情緒 09努力做個君子,你會更尊敬自己 10總是做只對自己有好處的,會得到怨恨 11人生最高境界,是沒名有料 12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找到貫穿這件事的主線 13所謂成熟,就是把看似對立變成你我共有 14堅持做正確的事,哪怕回報慢一點 15愛子女是天性,愛父母是人性 16你與父母相處的方式,就是未來與老闆相處的依據 17老是諸事不順?因為你說得太多、做得太少 18哪怕你是對的,也不要太囉唆   附錄 前言  讀論語,我可以學會什麼?   我到了43歲才

開始慚愧起來,為什麼小時候沒有人能有系統的告訴我《論語》到底說了什麼,以至於人們提到《論語》、提到孔子時,我總帶著某種不以為然——我們在沒有接觸他之前,居然對他進行判斷,這種情況實在是太普遍了。   當我們評價一件事好或者不好時,內心應該保持一種聲音:「看過嗎?用過嗎?了解過嗎?」然後才能評價——我曾經看過一篇影評,第一句話是「我沒看過這部電影」,後面寫了八千多字......人們總是太匆忙的進行表達。   我是在2018年才開始有系統的學習《論語》,那時恰好正在做《生命‧覺者》系列(按:作者自製的視訊課程),訪談了心理學界、科技界、哲學界的很多大家。知道了關於生命的祕密之後,再去讀《論語》

,發現這些祕密在《論語》中早就講過了。   試舉一個例子,我以前總是不喜歡孔子言必稱君子和小人,總是提醒我們要時時刻刻,念茲在茲,哪怕做不成君子,心裡也要想著君子,要與君子做朋友,讓自己成為君子。我以前認為這是一種思想迫害,起碼是不自由的想法。   為什麼人一定要被分成好人和壞人?當我認真讀完《論語》才發現,其實這是一個活明白的人的降低層級高度的說法。   難道孔子不懂得道嗎?難道孔子不知道好壞相生嗎?以孔子的學習力,他應該比我們更能理解上古時期更多出名、得道的人。   為什麼孔子要在《論語》裡如此強調我們該怎麼跟朋友相處、跟父母相處、跟自己相處,怎麼每天對自己有點兒要求?為什麼孔子要

把自己落入一個二元的世界裡,而不是在一個超越二元的、終極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世界裡?   我現在隱約覺得,這其實是孔子的慈悲使然,他相信大部分的人此生在俗世間,還是要透過相對世界發表自己對世界的認知,也就是在不了解義的境界下過完此生。所以在一個相對世界裡,好壞的標準就顯得很重要。   當我們在這個層面討論好壞時,你就會發現,如果心裡總念叨自己要成為好人,就會對自己的言行、想法、朋友圈也有所警惕。根據吸引力法則,你想著的是這樣的人,結交的是這樣的人,哪怕你只是「演」一個好人,時間長了大概也會成為一個不壞的人。   學《論語》,最起碼可以成為一個不太糟糕的人   很多人對孔子的第一大誤解

就是為權力階層背書,其實這是一個誤會。在清朝末年,4億中國人,只有30萬人吃皇糧——國家發薪資,大部分的管理都是靠鄉紳階層自治。為什麼在鄉紳自治的情況下會湧現出那麼多優秀的知識分子?因為不管你在哪裡,在山西還是廣東,在紹興還是西安,用的幾乎是同一套教育體系——儒家思想。   而且他們的管理是自主管理,以禮來管理,而不是用刑。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如果你用法律、制度和非常明確的KPI考核,也許老百姓會避免做壞事,但他的內心是沒有羞恥感的——犯規就得接受懲罰,所以很多人就會思考該怎麼鑽法律的漏洞。但如果你「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用道德、仁

心、尊重、愛來管理,老百姓的內心是有羞恥感的,這就是差別。法律和技術也許會幫助我們建立起一個規範的社會,但不會培養出溫暖的人民。   我在香港工作時,發現香港的農村其實仍然延續著清朝典型的鄉紳自治制度。政府對他們的干預並不多,他們如何規畫土地、培養弟子、發展出一套社群管理制度,完全是靠彼此之間共同遵守的價值觀來推動的。   這件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人民最終還是要回到內心有道德標準的時代。也許我們對孔子的誤讀是因為後世儒家和統治階級閹割了孔子的原本思想,如果你讀《論語》原典,會看到一位熱愛生活、對財富不抗拒,但對不義之財心生警惕的智者。   有能力、有錢時可以為人民謀福利,可以「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道德淪喪、環境不允許時,可以退而獨處。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說:「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就是說,你能不能做到在沒錢時尋找快樂,而不至於怨天尤人;有錢時不驕橫,同時保持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   我們現在開始學習《論語》雖然晚了點兒,但不遲。種下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讀書也是一樣,哪怕是即將淪為年過半百的中年人,才像以前的小童子一樣重新學習《論語》,未必能學得多麼好,在訓詁和義理上可能錯漏百出,但你仍然可以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成為一個太糟糕的壞人。   做君子也可以,做小人也不是不可以——不要

做一個太卑鄙的小人;但在誠實和虛偽的君子之間,你還是可以選擇做一個誠實的普通人。哪怕你能做到這一點,孔子也會認為你就是君子。   我發現學習《論語》可以幫助自己培養一種正心誠意、溫暖喜悅之情——正心誠意是儒家的核心心法,溫暖喜悅是做人的優秀介面。   《論語》只有道德常識,沒有「思辨哲學」?   第二個誤解是人們認為孔子不高級,說的都是大白話,家長裡短,顯得不夠有哲學派頭。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表達過類似的看法,他以前對孔子挺尊敬的,但看了《論語》之後很失望。   大體是因為他沒有看過孔子對《易》的評注,沒有看過孔子對《尚書》、《春秋》的整理,包括對歷史的記錄,尤其是他沒有看過《易傳》。所

以他在《論語》裡讀到的是一個絮絮叨叨的老頭,反覆說很多事:你要認真學習;如果你學不了太多東西,起碼要有門手藝;你得把手藝練好;做事不能太著急;如果賺不到錢,也不要忘記簡樸的生活裡也有快樂;做人不要太泛泛,對所有人保持謙卑,保持學習的心態......好像都不是特別深刻的東西。 這時問題就來了,連這些都做不到,深刻有什麼用?我覺得學《論語》最起碼可以讓自己成為一個好部屬、好兒女——連部屬都做不好,怎麼做好主管?連兒女都做不好,怎麼做好父母?成為好主管、好父母的基礎是,你首先成為好員工和好兒女。   第三個誤解是很多人對好色這件事的看法。孔子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激情和愛的人,我相信他是愛南子的,也是愛

美食的,他對器物的鑑賞能力很高,他知道什麼是好馬,在學生中,誰能幫他,誰能更好的傳承,他一眼就能看出來,這說明他是一個有品味的人。   我很高興看到現在很多城市的定位和文化,都語出《論語》,這充分說明儒家思想的確是民間社會的主流思想。在這個基礎上,有一天你放棄一切,看破紅塵,了悟生死,證道三藐三菩提,可喜可賀;如果沒有證道這個,你只是成為一個溫暖的小老頭,也不失為成功。 推薦序 孔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我們接觸儒家的時間都很早,國、高中時期,它是課文、是默寫、是那幾本惹人厭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當時的我們,可能連「十五志於學」的年紀都不到,卻在課堂上聽著老師從十五志學講到七十從心所欲

不逾矩。默寫、抄寫、說教,如果調查臺灣學生與孔子的初次接觸,恐怕回憶都是惡評。   青春期的我只覺得他口中的君子矯情、做作又迂腐。我從歷史課本上學到漢代以後獨尊儒術,儒家成了歷朝統治者最好的統治迷藥,忠孝節義灌輸下去,人民就會乖乖聽話。   可惡!太可惡了!正值反叛期、追求個人主義的青年怎麼受得了這些教條?所以一講到孔子,我就掩耳疾走,背他而去。   大學以後,如何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自我定位,深深困擾著我。攻讀中文所碩士的期間,我們坐在教室裡,用各種深奧的學術名詞討論著孔子……分神的我翻著《論語》一條條原文,某幾句突然打中了我──他說的正是我當時的人際困惑,他說的正是一種人可以選擇的更好

行為標準。   原來孔子說的不是什麼艱深的學術名詞!他說的就是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的各種抉擇難題!   我像一個迷路許久、因為害怕而哭泣的小孩,意外碰到鄰家老伯親切帶我回家。那一刻,我想哭又想笑,原來如此,原來老伯平時叨唸的是這個意思!沒碰到問題前,我聽不懂、也不想聽他在說些什麼。遇到問題時,我才發現,能有一個分享人生智慧的長輩,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在那間教室裡,我第一次和孔老先生拉近了距離。我驚喜的抬起頭,卻發現教室裡依舊交換著各種深不可測的學術名詞。那一刻的矛盾,讓我不禁懷疑,也許從一開始,我們就用錯了方式和孔子約會。我們布置了神聖的聖壇,將孔老先生供奉在莊嚴的祭壇上,歌頌讚揚

,意圖讓年輕學子知道,你看,聖壇上的老人是聖人,還不快尊敬他?   但認識孔老伯不該是這樣的,最好的約會方式是:拉張小板凳,跟孔老伯坐在路邊榕樹下,他一邊下棋,一邊聽我們絮絮叨叨的抱怨著生活。然後,他瞇著眼,突然冒出幾句金句。恰好的打中我們生活的痛處,指出我們的盲點。   「齁,阿伯,你說的我怎麼沒想過?」   「你還太嫩了,年輕人。」孔阿伯瞇起眼,笑得慈祥。   我們需要一種新的約會方式。而這本書,正是另一種回歸到生活中,用一年又一年的人生經歷細品孔子的約會守則。去玩味、去咀嚼,然後驚喜的發現,我根本不用花大錢去上什麼勵志雞湯、心靈導師課程,我們的文化中有一老──有這位孔老人家,其實

我們早就如獲至寶。   我曾掩耳疾走、背他而去,而在彎彎繞繞的多年後,終於又回到他的身邊,坐下細細反芻他的一言一字。他使我領悟自己靈魂的種種需要,他是唯一讓我覺得我可恥、卻又可救的長者。   原來,他一直都在,只是我們不知道該怎麼接近他。而這本書,也是一位回到他老人家身邊的羔羊,在歷經千帆後,終於發現,孔老夫子的討厭是因為他總一針見血戳中我們的要害,我們詛咒他,卻又知道,若真失去他,我們的生命又將繼續繞圈迷惘,我們的迷惘會勝過遠離他的欣喜。   給孔老伯一個機會,拉把凳子坐下來,跟他這位老人家分享你生活的點滴──然後,你會發現,你也給了自己一個機會。   「羊咩老師的追劇國文課」粉專版主

/羊咩老師 身心安頓的立身處世   理念不被接受的黑暗時刻;情感不被理解的糾結心境;作為不被同理的沮喪情懷,自古至今皆然。從何得解?在遙遠的千年前直至今日都有一敲響內心的答案:《論語》。   本書以清晰的語言、通達的條理,在千年後的今天,解答了距離你我如此接近的人生課題。從中可知,若能守住自我價值並站穩崗位前行,事實上已然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至於過程中是否開心、失意,那終將成為回頭遙望時的一道風景,掛齒與否?我想那不過是一抹坦然釋懷的微笑。   人生前行的路上難免會有荊棘坎坷,但我們常常在事情還未發生之前,就開始煩惱糾結,為自己設下絆腳石,殊不知那些煩惱其實多數不會真的發生。而這些阻礙我

們前行的困頓和矛盾、失望與沉淪,早在《論語》中已明白點出,而本書則以更淺近且貼近日常的語彙告訴眾人,這些阻礙因素得從哪些方面解套。也許是從人際關係,抑或是從與身旁人的互動,又更或者一開始便走錯了方向,「始亂」如何能不至於「終棄」?這或許才是必須面對的一生課題,本書讓我們理解真誠的面對自我、照見內心方是最主要的生活態度。   生活中的自在往往與荊棘險阻互依互存。若是一個對自己的角色和分寸有清醒覺知的人,將會尊重並理解許多已知、未知的人際關係與互動模式,而這也是一種推己及人的態度,也可說是一種將心放得更寬大,讓周遭人們感到舒心的態度,由此細推,最終得以安然自在的不也是自己!讓自己成為自在且謙和的

存在,推至他人身上使得他人亦感自適。   看待自我價值同時,則是從未輕易放棄堅持與理想;抓穩人與人之間的分際並盡其在我,更是「心安」則為之。如此一來許多的顛簸都將成為坦途。   期待在前行道路上風雨無阻或許是一個美妙的理想,但又何嘗不是一個值得努力一試的方向?心安便能得到一生當中安身立命的根基,這份根基來自於圓融的生活智慧;來自於真心看見天地、看見眾生、看見自我內心後的坦蕩情懷。   這份真心,將成為荊棘險阻中的心安則為之,並且始終懷抱心安於天地之間。深切期盼你我在這份真心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情懷,那將是一生中最為堅固的一份安然。   臺師大共教中心國文組助理教授/李純瑀 始亂必會

終棄!因為開始時沒有認真選擇 如果我們每天讀一些《論語》的篇章,就此來對照自己的言行和起心動念,會發現《論語》的確是孔聖人以及他的弟子對中國人性深度洞察的結果;其中許多解決方案,到今天仍然具有歷久彌新的價值。 究其根本,儒家學問是在討論我們如何藉由修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達成我們與自己、與宇宙萬物的和諧狀態。 一個人怎樣才能越活越值得信賴,越活越有安全感,越活越不慌亂呢?有的朋友到了中年以後,開始有了所謂的中年危機。據我觀察,都是基於一個原因——年輕時,沒有做出一些嚴格的選擇。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有子認為,如果你的約定或者承諾是符合社會

契約的,那麼你說出來的話能兌現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如果你對別人的恭敬是合乎禮的(「禮」是有分寸),那麼你對別人的恭敬就不會慢慢的變成一種自取其辱的體驗。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中的「因」大致可以解釋為依靠。這句話是說,如果你今天依靠的人是值得信賴的,是可以親近的,那麼你們的依靠是可以長久的,就像同宗同門一樣,可以長長久久。 簡單來說,這三句話說的是,當你在承諾一件事時,如果這件事本身可靠,那麼你實踐成功的機率就大;當你和別人親近時,自身還保持著節制,就不會有太多的挫敗感;當你選擇朋友時,謹慎的選擇,而不是濫交,不是隨意、不加選擇的交朋友,那麼你們彼此的關係就可以像一家人一樣長長久久。 這三句話

的前提都是「慎始」——在開始做一件事時,就非常謹慎。比如我以前做創意時思維比較跳躍,一件事沒有認真想清楚就開始做,結果往往做到一半就發現收不住了,於是就要砍掉一些項目。 還有的人開始時很容易與人交朋友,時間長了之後,朋友越交越多;後來由於朋友太多而照顧不來,於是就會冷落一些朋友,反而讓那些朋友覺得,這個人過河拆橋。還有的人剛開始喜歡一個人時,毫無節制的吹捧和讚揚他,結果過了幾天忙起來又消失了,人家就覺得之前這人對他的種種褒揚,透露著某種不可靠和虛偽……。

村上春樹作品中的「自我」像-以長篇作品『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為中心

為了解決指舞春秋跟小春秋差別的問題,作者歐宛淳 這樣論述:

在本論文中描繪出村上春樹的作品中的主角的「自我」,並且探究其中蘊含了何種寓意。以將主角區分為外在世界中的他和腦中世界中的他的長篇作品『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為研究的主要對象。並將其對比心理學的精神分析的佛洛依德和榮格的的理論中有關自我的構造部分來加以了解。另一方面也將主角所身處的現代社會納入論述的範圍內,以及作者寫作此作品之前的「前期三部作」中主角的自我像對於此作品的影響等等,也在本論文的研究範圍之內。 本論文的內容分為六章,除了主文的一至四章之外,序章裡介紹了與此作品相關的先行論文,包括本論文引用的論文以及給予筆者有所啟發的論文。另外在最終章中的歸納結論和今後的課題等等,共有六章。

首先先對本論文所研究的文本內容加以介紹如下: 這部作品是由奇數章「冷酷異境」和偶數章「世界末日」平行進行卻又相互關連的兩部份所構成的。「冷酷異境」的舞台背景是近未來的東京,故事採第一人稱進行。敘事者「我」,職業是一名計算士,剛與妻子離婚。計算士的職業技能當中有一項名為「洗出」,另一項名為「洗入」。「洗出」的工作內容是數值的轉換,並為了防止資料遭竊,計算士們被訓練為左腦與右腦分別使用。即使如此,進行此項工作時,是在清楚的「意識」狀態下進行的,計算士能清楚了解整件工作進行的情況也能知曉成果。而「洗出」這項工作,基本上是在計算士的「無意識」的狀態之下進行的。每名計算士都有一個「洗入」資料時

的密碼,如「我」即被告知個人專屬的密碼為「世界末日」,以此密碼進入「洗入」的工作,但因整個工作進行的當中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之下進行的,故當工作完成時無法記得任何事情與知曉任何成果,這是與「洗入」工作最大的差別之處。而故事的發端是一位生物學博士私底下委託他一件工作,並要求他前往位於地底下的研究室,意想不到的冒險也因此展開了。在博士的研究中有一項名為「消音」的發明。這項發明能將聲音從人的聽覺中消去或將聲音從物體本身消去。依據博士的說法,這個世界遲早都將變成無聲的世界,因為「聲音」在這個世界上是多餘不必要的,故此現象是自然而然地,只不過是這個世界進化的趨勢罷了。除此之外,博士還研究了一項人體試驗,以2

6名計算士為樣本,(主角也是其中一名)並將其深層意識固定於某一時點,再將其裝置人腦之中,藉以觀察其反應。博士將人的深層意識稱之為「黑盒子」、「人類最後的未知大地」等等,他將固定在某一時點的黑盒子稱之為第二思考迴路,而原本的思考迴路為第一思考迴路。博士觀察此26名計算士,得到許多有趣的研究結果。但是博士並不以此滿足,他又將實驗對象的深層意識加以人為的編排,再置入計算士們的腦中,這便成為所謂的第三思考迴路。博士此次實驗卻讓計算士們皆二連三地死亡,最後只剩下主角一人。博士因此發現敘事者「我」的腦中原本便存在著兩個世界,這使得他可以免於博士此一實驗所造成的傷害。但不幸的是,博士的研究室被人侵入,有關實

驗的資料也因而被破壞殆盡。由於欠缺實驗的資料,博士也無法移除「我」腦中新增的迴路了。「我」的腦在最近一次的「洗出」的工作後,其實便一直停留在第三迴路,無法再連結回正常的第一迴路,即將面臨死亡。但是博士安慰他這並不是真正的死亡,只是他將前往另一個世界「世界末日」罷了,更何況所有他曾經失去的東西都會在那裡,所以他不應該難過才對。故事的最後,主角把握他僅存的時間,領悟到即使是這樣的人生也不能否認確實擁有的幸福。 而故事的另一部分「世界末日」,也是採取第一人稱進行。敘事者「我」發現自己如果欲進入這個世界中的「街」,便得跟自己的影子分離,交予所謂的「門房」。「我」只好莫可奈何的決定讓「門房」切下自

己的影子。「我」向「影」保證過不久會來接他,而脫離了本體的「影」也只能拖著虛弱的身子,在所謂的「影子小屋」中等待,那小屋位在「街」的邊緣。當「我」進入了「街」後,必須接下「夢讀」的工作。這是每一個剛進入街的人所必須經歷的工作。並經由門房的指示,前往圖書館。他在那兒遇到了一位似曾相似的女孩子。那女孩的工作便是從旁協助「夢讀」進行工作。「夢讀」的工作便是讀夢,經由讀取群居在這個世界當中,吸取了人們的自我而死的獨角獸的頭骨。剛剛接觸這樣抽象工作的「我」,也在圖書館女孩的陪同下,慢慢地摸索出讀夢的方法。而我所暫居的地方也住著一位「大佐」,「大佐」有時會回答他對這個「街」的疑問並提供一些忠告。漸漸地「我

」慢慢喜歡上了這裡。但是每當「我」去面會「影」時,「影」便努力地說服「我」一起逃離這「街」,並說明這「街」是建立在不符合自然規律的情況下而存在的世界。而事實上,當「我」跟「影」分離之時點,便忘了過往的記憶,也失去了從而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在「影」看來,這「街」並不是屬於他們該待的地方,這「街」沒有悲傷但也沒有快樂,沒有死也沒有生。「街」中人們的自我由獨角獸所吸收承受,等到獸老死之後,又由新生的獸來承擔,如此循環。即使如此,「我」卻想與圖書館的女孩留在這「街」而猶豫不決自己是否該與「影」逃出這「街」。這「街」中的人們因為失去自己的影之後,失去記憶,也形同失去了他們的心。所謂的心便是從個人出生開始

所累積的記憶所形成的對事情的態度和方法等等,故失去了記憶也會失去心。圖書館的女孩也是如此,但是「我」卻偶然的發現她仍有類似於心的東西存在體內。「我」在一次讀夢時,發現了她的記憶碎片,認為這或許有機會找回她的心。最後,「我」決定要陪伴女孩身邊,留在這個世界,但是他認為他倆可以前往「森林」居住。「森林」是未完全殺死影子的人們所居住的地方,儘管「街」中的人都非常害怕住在那裡的人們,但是「我」其實有過一次探索「森林」的經驗,在「我」的感觉中,「森林」是個安撫心靈的地方,完全不像「街」的居民所描述的那般恐怖。下了決心之後,「我」告訴了「影」。「影」最終只好一個人跳進位於「街」南方的一漥深潭,那是離開這裡

的唯一的途徑。我望著「影」跳近那深潭之後,也與女孩前往「森林」。 以上是大概的故事內容。接下來便介紹本論文的重點摘要。 在第一章中,先從此文本『世界末日與冷酷意境』與心理學的接點談起。「冷酷異境」中的「我」的計算士的工作「洗入」和「洗出」是截然不同的。「洗入」說明了是在意識的狀態下進行,而「洗出」卻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這或許是呼應了這本書的兩個世界,也就是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意識與無意識也是佛洛依德所提出的重要概念。無意識這一概念正像是此文本中的博士所提到的「深層心理」、「人類未知的大地」等等,非常貼切地比喻了它的神秘感。因此筆者認為先了解佛洛依德的學說「意識/前意識/無意識(潛意

識)」也能更加幫助自己了解文本所要傳達的表現。除此之外,此文本中的主角的多面性,與佛洛依德對於人格構造所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來思考的話,也可以幫助釐清主角的這多面相的自我所扮演的角色層級。說到佛洛依德,他是心理學精神分析的創始人,率先發現了人的無意識。而他的其中一位弟子榮格,後來反對他的理論,自立門戶。關於榮格的學說方面,他認同佛洛依德的無意識之說,但是卻將它更加的細分化了。他把無意識分為「個人潛意識」與「集體潛意識」。「個人潛意識」的內容類似於佛洛依德的無意識,但是「集體潛意識」便算是榮格創新的觀念了。「集體潛意識」強調人的潛意識之中有代代相傳下來的部分,比如沒有經過教導便本能的知道蛇

是危險的。這樣的本能能確保生命的安全,故在人類的基因中留存了下來。而「集體潛意識」中包含了許多「原型」,包括「老人」、「阿尼瑪/阿尼穆斯」、「陰影」、「面具」等等。而由於「世界末日」這個世界,是主角腦中所上演的內容,所以很容易讓人與榮格的「集體潛意識」,但有學者認為若将它套用在此文本中來解釋,這樣會變成是在解讀榮格的理論,而非在解讀村上春樹的作品了。故此論文並不將「世界末日」這個世界與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相比較,而只選取了與解讀主角的自我有關的「陰影」、「面具」,與引用佛洛依德的學說同樣地是用來作為釐清主角的自我之用。 接下來先介紹一下佛洛依德與榮格的關於人格的理論。佛洛依德的「本我/自

我/超我」之中,其中「本我」是代表了人類的種種動物性的原始慾望,遵循的是「唯樂原則」,但它同時也支撐著人的生存動力。「自我」則遵循著「現實原則」,它設法在符合社會規範的期待下,又能滿足「本我」的願望,並也受到「超我」的監督與責難。「超我」代表著的是所謂的道德標準與良心。期待自我追求更高的道德標準與努力向善。榮格的「陰影」則類似於佛洛依德的「本我」,是人亟欲隱藏的黑暗面,如同人的影子一般代表了人性中的負面。「面具」則是使人們在他人眼中努力表現出好的那一面,調和人際關係。通常是大眾所能認可的形象。 以上是在第一章中介紹的理論學說,接著于第二章進入到分析此文本的研究。第二章中先探討此文本為何以

兩個世界所平行構成,與分析主角的多重化,以及與此文本的原型作品「街,與不確定的牆」的比較。這部作品之所以分為兩個世界,有學者(若森榮樹)提出這樣的想法,他認為這是比喻小說的生成。「冷酷異境」形容作者創作小說的方法,而「世界末日」正是代表了小說所創造出來的奇幻世界。另一個看法則是將「冷酷異境」看成主角身處在現實世界的自我,而「世界末日」則是描繪了在腦中世界的他。這也如同哲學中將世界分成真實世界與非真實世界(如夢境)一般。在思考過作品為何以兩個世界所構成之後,緊接著更近一步要探討的便是這兩個世界的本質。「冷酷異境」這個世界基本上是個進化的世界。除了考慮到它是個現實世界之外,博士所發明的成果「消音」

同時也是世界進化的趨勢,等等皆一再提醒我們主角所身處的現實世界之殘酷。而主角有一次遭遇到危險時,他認為自己的耳朵在那非常時刻卻沒聽見博士孫女的警告聲,不正是「消音」的現象,也是一種進化的表現。很奇妙地其實這件事明明會威脅到他的生命安全,但是因為它符合了博士所謂的進化歷程,所以也使得他認為這的確是一種進化。反觀「世界末日」是個完結的世界,非常寂靜,時間在那裡是不存在的,至於這個世界中的代謝循環則仰賴著獨角獸們。獨角獸是背負著這個世界的人們的自我,並藉由獸的死亡來新陳代謝。這裡並沒有悲傷與痛苦,但是相對的也沒有快樂與情感的流動。在這個世界中生活的人們,由於失去了影子,也就失去了心。而這兩個世界所代

表的進化與完結,恰好也反應了主角在真實世界中的他與在腦海中的他的自我的衝突。然而這部作品中描述的並不只是兩個衝突的自我,它也描繪出各個世界中的自我所面臨的分裂。「冷酷異境」中的「我」,雖然是代表著主角身處在現實世界中的他,但卻又不僅只於如此。讀者可以感受到在此書中「冷酷異境」中的「我」常常以一種冷澈的態度看待自己的行動。那就像是「我」之外還有另一個「我」一般。也就是「我」是將所謂的「我」當成一個樣本來看待的。另一方面此文本中也討論到了所謂的靈魂與肉體的關係。主角在經歷了生死交關的危機時所感受到的是靈魂與肉體的分裂。在那一刻彷彿肉體已死,而他卻仍感受得到劇烈的疼痛。這令他不禁提出了疑問,若肉體不

存在之後,靈魂仍繼續存在的話,那麼靈魂何時才能得到救贖呢。而在「世界末日」中的他,也遇到了自我的分裂問題。在他進入「街」時,必須將「影」剝離自己的身體,而「影」代表的是過往的記憶,隨著影的死去,也會失去「心」。根據此文本中對「心」的解釋類似於自我的身分認同,這也代表了他與身為他這個人的分裂。而「影」與過往的記憶相關的事實,也顯露出「影」擔當了自我的現實面。這麼看來此文本中的「影」可以說是帶有佛洛伊德的「自我」、「超我」以及榮格的「面具」的性格,它是主角的自我中的趨向現實考量的那個自己,與「我」之間不斷地拉鋸,就像我們常常在面臨難題時會有的心理交戰一般。比較起來,「世界末日」中的「我」是個原初的

自我,代表了自我的純粹的那一面。 如果將這部作品與它的原型『街,與不確定的牆』來必較的話,可以發現一些不同的地方。其中最顯著的相異處是,在『街,與不確定的牆』中,「我」最終是與「影」一同逃出了「街」,這結尾與『世界末日與冷酷意境』有很大的不同。『街,與不確定的牆』基本上是一篇冥府譚,主角為了女孩自陽間前往陰間一趟。在那期間,「牆」對著他說這裡不是屬於你的地方,壓迫著他。而他自身也因為特殊的身分無法見得陽光,不禁流下了眼淚。但是『世界末日與冷酷意境』的結尾卻只安排「影」回到原來的世界,而「我」與女孩留在那個世界。關於這樣的改變,筆者覺得或許是因為『世界末日與冷酷意境』是把主角分成兩個外在與

內在的他來描寫,而可以有這樣的結局吧。在『街,與不確定的牆』中,村上春樹還是不可避免地必須賦予「我」對生的(活著的)積極性,而讓主角最終還是回到了應該屬於自己的陽間。而『世界末日與冷酷意境』中,既然身處在外在世界中的他即將死去,那麼內在的那個他便可以避免被賦予必須逃離這「街」,也就是重返陽間的積極性了。於是「世界末日」的「我」,便能成為純粹的自我了。或許村上春樹是想提醒我們,在我們的自我之中,有個不受外在環境的變遷而改變的那最純粹的自我是最重要的這件事。 在針對此文本的內容分析與主角的多面性的論述之後,也該將作品所處的舞台,也就是影響了主角的社會環境作一番討論。因此筆者將這年代的社會環境

分為「高度資本主義的社會」與「高科技時代」這兩個面相來討論。「高度資本主義社會」所存在的問題在與生活在大都會的人們所感受到自己的主體問題以及都市表面多采多姿的生活下所隱藏的空虛。都市看似提供了許多選擇與機會,其實卻限制了人們的自主權。村上春樹曾表示,我們擁有的所謂的自主性只不過是在眾多選擇之下被迫擇其一罷了,真正的自主其實並不存在。在高度資本主義之下的社會彷彿是一個巨大的機器怪物一般,掌控著生活在它之中的人們。如同文本中的主角覺得自己是個被蒙在鼓裡的受害者,被捲入這事件當中導致失去自己的生命,自己卻是最後一個才知道的人。這使他回過頭來回想自己的人生中,到底有什麼是真正由自己做決定的呢?到頭來他

發現自己的人生里程中,從沒真正有過自己選擇的機會。這著實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實。整個人生也是因此而空虛無比的,他的人生充其量只是個被事件通過的物體罷了。這樣對生命的態度早在村上春樹的處女作『聽風的歌』所提及。人生中的種種事件都彷彿像一陣風般地穿掠過我們,我們什麼也不能抓住。這樣的空虛感無疑是村上春樹作品中的基調。另一方面,村上所創作的時代-80年代也恰好是處於一個「高科技時代」的轉捩點。科學工藝此時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的進步著,人們正進入一個電腦科技的年代。虛擬與真實交錯的年代。但是何謂真實又何謂虛擬呢?如果以眼睛所見為真的話,電視、電腦上的畫面與內容算不算是真實?現代的人們便是活在這樣感覺顛倒的

時代中。又比如搭飛機能讓我們快速移動,到鄰近國家比搭乘陸地上的交通工具在國內旅遊所需時間更短,這讓時間與距離不一定再成正比。而身處在高科技時代的我們也面臨著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超過我們所能接受的龐大資訊量,從電視、網路、廣播無時無刻地傳播著,甚至引起人們的焦慮感。這樣的資訊爆炸的時代,也成為現代人的壓力來源之一。如同主角在自己生命剩餘的最後一段時間內,翻閱報紙看到許多死亡的報導,展現的卻是漠不關心的態度,這是資訊時代之後才產生的冷漠。當人們對他人的死亡感覺到事不關己,或許也能從而得知自己的死亡對他人也是如此之時,內心將感覺到無可描述的寂寞。這或許可說是這個時代的哀愁吧。 而在第四章中,欲

討論的是此作品與作者的前期三部作的關連性。前期三部作分別是『聽風的歌』、『1973年的彈珠台』、『尋羊冒險記』。這些作品中的主角「我」和「鼠」是大學時代認識的朋友,但是兩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與命運。這三部作品中,描述了兩人從20歲出頭到30歲的故事。故事裡敘述了「鼠」認為人們最終都會隨著時間腐化,連他自身都難以避免。而這也是他最為恐懼的事,他任性地希望自己不會改變。而「我」的身上卻具有一種無為的態度。他就像是逆來順受地接受了人生中莫可奈何的改變。他將人生中一路走來所受到的傷痛一律概括承受了。這樣的不同的人生觀,或許也影響了他們的命運。在『尋羊冒險記』中,「鼠」最終仍是堅持著他自身的「軟弱」,

不願接受「羊」給予的魁儡國王的王座,他選擇一死來解脫「羊」的掌控。而「我」則是得到了世俗上所謂的成功。雖然這兩人乍看之下是不同的,但是內心中的那種將生命的喜悅寄託於微不足道的事物上的心願卻可說是相同的。或許擁有著不願同流合污的「純粹」的「鼠」,是三部作中「我」心中的另一個自我。而這三部作與「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的關係,可以發現相同的心性顯現在不同主角的身上。在某個時點被停止的「世界末日」中的「我」所具有的純粹性,在「鼠」的身上可以找到。綜合以上所述,這種種的自我,其實都是故事中的主角所擁有的,在故事中不斷地拉扯著找尋一個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