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清明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章雪峰寫的 藏在節日裡的詩詞 和成都凸凹的 蚯蚓之舞:凸凹詩選(1986-2017)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大目降玄靈殿- 《杜牧清明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 - Facebook也說明:《杜牧清明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很多人到了清明節就會想到這詩的前2句卻忘記後面還有2句。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好讀 和北岳文藝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陳廖安所指導 余秀卿的 唐代春秋兩季中節氣詩的文化意涵 (2020),提出清明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唐代、節氣、詩歌、文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竺家寧所指導 林哲緯的 《荔鏡記》詞彙風格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荔鏡記>>、詞彙風格、熟語、詈罵語、典故語的重點而找出了 清明詩的解答。

最後網站清明詩的小遊戲- 大隻熊的部落格則補充:我們拿唐人杜牧這首《清明》詩作為範例。 原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清明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藏在節日裡的詩詞

為了解決清明詩的問題,作者章雪峰 這樣論述:

  詩詞一直離我們很近,這些從小過到大的節日背後,都有詩詞的影子……   還原節日詩詞創作現場   發現藏在詩詞裡的秘密   【讀詩詞,品節日】   蒐羅十六首經典節日詩詞,對應十六個節日,以節日詩詞為引導,將詩詞背後的詩人、故事、歷史事件一一帶出,在欣賞詩詞的同時,對傳統節日、歷史故事都有更深入的了解。   【詩詞故事與節日典故】   你可能聽過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也是為了紀念勾踐、曹娥、伍子胥?   「七夕鵲橋」的傳說很動人,但七夕的由來其實與「牛郎織女」故事毫無關聯?   你可能總在中秋節聽到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但你知道蘇東坡的傳奇「出

道」之路嗎?      【回味那些消逝的節日】   除了清明、端午、中秋等熟知的節日外,作者再現了寒食節、上巳節等已經消失的節日,詳細分析了這些節日在歷史長河中,以何種面貌誕生、何種姿態消亡。   【從初一到除夕,輕鬆閱讀十六個節日由來、詩人故事】   ●元日:揭密詞壇飛將軍辛棄疾的小走私生意,看看南宋人大年初一過得有多奇葩!   ●人日:大年初七曾是全民狂歡日?   ●中和:唐朝皇帝熱鬧創立的中和節,為何風光不再,甚至已經沒什麼人聽過它?   ●寒食:靠一首詩就飛黃騰達的韓翃與最任性的節日——寒食節。   ●上巳:洗腳、踏青,也要配個節日!   ●七夕:「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到底是要寫給誰的?   ●除日:除夕這天的宋朝人都在幹嘛?   「這些傳統節日與習俗文化,是我們的獨有記憶;這些節日詩詞,是我們的認知密碼。我們身處於這個世界,應該記住傳統節日,記住節日詩詞。」──本書作者/章雪峰

清明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唐代春秋兩季中節氣詩的文化意涵

為了解決清明詩的問題,作者余秀卿 這樣論述:

先秦時代的人們透過觀察日常天候與地上萬物的消長,制定節氣,便於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早在春秋時的民間歌謠《詩經‧秦風》記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時值白露,秋水天長之際,岸邊蘆葦蓊鬱,引發心中所思。詩歌透露的訊息,正是古人對於節氣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繫的示現。 詩歌發展至唐代為一巔峰時期,在國力富強、經濟蓬勃的推波助瀾之下,文化兼容胡風胡樂,節慶活動變得更加盛大。四萬八千九百餘首的《全唐詩》,提供了春秋兩季的節氣詩許多豐富的史料,從《全唐詩》中蒐索春秋兩季的節氣詩歌,以民俗學觀點釐析出其中的文化意涵。 本論文探究的方向聚焦在唐代節氣詩的多重文化意涵上,在這些作品

中可以找到四個文化特質:順天應時的天人和諧之道、慎終追遠與言志抒懷、應制酬唱以吟詠節氣、休閒娛樂的遊藝活動等四個文化面向,經由梳理唐代節氣詩的文化層面後再重新審視,以期能更立體、全面地去觀看唐人生活的風貌。本論文章節架構:首先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並確立研究範圍,以《全唐詩》為主,並參酌王重民的《補全唐詩》。接著探討歷年來相關的文獻與回顧,以及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方法與步驟。 其次介紹節氣及探討節氣文化內涵,並概述中國最早的農事曆書《夏小正》及秦漢前後到唐代的歲時曆,接著說明唐代社會文化景況,是繁盛的社會文明,對文學普遍崇拜的現象。 第三、第四章詳論從立春到穀雨,與立秋到霜降,共十二個節氣

的物候。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及《七十二候考》列出個節氣的物候現象。每個節氣舉出三至四首相關唐詩,並探討詩的內涵,與詩中所述相關的節俗活動,進一步追溯唐代史籍中相關的記載,從中深入探析關於節氣詩的文化意涵。 第五章討論詩中多元的文化面相:順天應時求天人和諧之道、言志抒懷與慎終追遠、應制酬唱以吟詠節氣,及休閒娛樂之遊藝活動。 最後第六章結論則將唐代春秋兩季的節氣詩做整體歸納的論述,並展望未來尚未被探討的研究範疇。

蚯蚓之舞:凸凹詩選(1986-2017)

為了解決清明詩的問題,作者成都凸凹 這樣論述:

由成都凸凹著的《蚯蚓之舞(凸凹詩選1986-2017)/天星詩庫》精選詩人1986年到2017年創作的詩歌百餘首,分為《大師出沒的地方》《脫口而出的沉默》《蚯蚓之舞》三輯,他的詩歌從中原到西北,從江南到大漠,從家族記憶到帝王歷史,展現了縱橫無垠的時空、豐富多樣的風物景致、歷史與心靈的廣袤與幽曲、生命世界的鮮活與豐盈。 成都凸凹,又名凸凹,本名魏平。詩人、小說家、編劇。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家。成都商報讀者口碑榜2015中國文藝“年度圖書”得主。著書二十餘部。編劇有30集電視連續劇《滾滾血脈》。長篇小說《甑子場》《大三線》為第九屆茅盾文學獎參評入圍作品。小說獲有浩然文學獎,詩歌獲有

詩刊社劉伯溫詩歌獎,散文獲有冰心散文獎。 序 燦爛的世界裡隱藏著一個人的心靈史書/張清華 輯一 大師出沒的地方(1986-1999) 翻書 牙膏皮的小學時代 二娃 爸爸的果園 最怕 大師出沒的地方 大鳥 如果你要 經過裝修工地 釘子與牆 房子是這樣建成的 刻骨的人 輯二 脫口而出的沉默(2000-2009) 地主的女兒 玻璃瓶中的鳥 紀念 大河 針尖廣場 平衡木 沙坡頭,或黃河上的羊皮筏 平安夜上游,或放燈書 處高之宿,或漢英之間 岷江問膽,或再走安瀾索橋 閬中夜宿,或贈袁家兄弟 國家臉,或大碗之書 父親書(五首) 穴書,或再次的風 上長松山,或陪父母訂墳 刻骨記,或為

活著的父親寫墓誌銘 上墳記,或去歲11月26日以來 清明詩,或懷念父親 事物,或後退的羊群 核桃,或智慧 手藝坊 草堂遇雪,或信于杜工部 桃書(十八選三) 桃木問,或手間事 梟桃,或殺鬼之奴 病桃,或危險的表達 3月10日的雙魚,或和阿毛同題詩 十九行致弗蘭茲?卡夫卡,或7月3日 輕快的,或七月伊始 事物,或說出 秋風辭,或情緒的逞能 並非虛構,或拔牙記 小人書,或成長事 去火車站,或淩晨接母 篦子,或舊時代的香 蝨子考,或形而上之變 捕風者,或捉影的人 屋簷水,或天空的重量 閃電,或所有的…… 事物,或河風吹來 事物,或電風扇吹動 麻雀飛起,或行動之詩 黑夜,或牲口之歌 黑窗簾,或去來事 古

今事,或刀鋒下的中秋 一個人的體制,或無柄之刀 地理中的鐵,或田野讀史 血液中的草船,或夢裡的紙箭 燦爛,或黑色桃花 一個木匠,或一個非木匠 贈友詩(十八選六) 石達開之死,或淩遲的東大街 潔本,或思想的銀匠 清明急就章,或紀念一位無名英雄 善本,或洛帶飲紅花郎與柏樺談《左邊》 錦江歎鳳錄,或贈張放兄 複本,或給席永君 手鏈吟,或福祉如約 一粒詞,或致保羅·策蘭 輯三 蚯蚓之舞(2010-2017) 薩滿小傳,或在北方 說詩,或一個人的潛規則 忠誠,或想入非非 給母校,或致一棵玉蘭樹 重讀北島,或春天祭辭 遂州日記(七選二) 金華山,或登陳子昂讀書台歌 大英銘,或明月山讀《長江集》想起賈島

我的頸椎,或詩歌的腰椎病 杜宇評傳,或望叢祠走筆 詞的聚首,或詞的非聚首 機器時代,或練習 棄詞戀,或頹廢癖 塞上記,或一百零八塔 黃河頌,或保衛黃河 酒鬧,或夜宿黃龍溪 母說,或家史 閱讀備忘,或張大春的江湖 不斷的刀(長詩) 附體的山水(十四選三) 眉上的山水 有山水的人 內心的山水 天從下邊亮起 浮茶帖 不孝帖 水線 蚯蚓之舞 我 出生地 行止說,或悲觀主義者 詩論 讀《瞻對》有記,或其他(十選二) 夾壩一詞 龍劍說,或雅礱江大峽谷考 致一隻歸雁 空袖管,或風中的空袖管 冬至夜,或黑池塘 我回來了 午夜微語,或正午浩歎 秘密 灌木林 同類 河流 初冬,或遂甯觀宋瓷博物館 失蹤記,大海道或

魔鬼城 我,或名叫人的物體 後記 最初的詩人是巫師,最後的詩人還是巫師

《荔鏡記》詞彙風格研究

為了解決清明詩的問題,作者林哲緯 這樣論述:

《荔鏡記》的熟語(成語、諺語)、詈罵語、典故語數量豐富,形成特殊的風格。本文以這三類詞彙為分析對象,首先於第一章確立《荔鏡記》詞彙風格的研究價值,並指出詞彙風格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 《荔鏡記》的文本與特點;第三至五章分別指出《荔鏡記》熟語、詈罵語、典故語的使用情形及特色。 在熟語方面,共有121條成語與135則諺語。《荔鏡記》能夠符合人物的性格選用成語,並透過成語的抽換與擴寫,靈活運用成語;部分成語融入戲文的唱辭中,亦能配合韻律使用。諺語的運用能夠塑造人物、加強論述、反映風俗。此外,《荔鏡記》中多處使用同一條諺語,但形式皆不同,語不重出,顯示出詞彙的靈活運用。在詈罵語方面,《荔鏡記》

使用的311條詈罵語變化豐富,且能夠用詈罵語塑造人物性格,同時亦顯示出《荔鏡記》俚俗而不粗俗的風格。在典故語方面,《荔鏡記》以123條典故語塑造人物性格,並且配合戲文的情節鬆緊使用典故,而典故語的運用亦富於變化。 整體而言,《荔鏡記》的詞彙雅俗並陳,兼併文雅的成語及典故語,亦包括俚俗的諺語及詈罵語。詞彙的佈局一方面能夠配合戲文的情節,以詞彙增加戲劇張力,另一方面能夠突顯人物的特色,使角色性格鮮明。在運用詞彙時,形式富於變化,同時,亦能搭配唱辭,使詞彙表現出韻律,符合《荔鏡記》戲文的文體特色。 《荔鏡記》的研究多著重於語言層面的分析,本文以語言風格學的研究手法分析《荔鏡記》的詞彙風格

,能夠觀注到目前《荔鏡記》未涉及的研究面向,亦能擴展語言風格學的研究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