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職業工會紓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另外網站張麗善催生雲林縣早夜市攤販職業工會 - 奇摩新聞也說明:【記者陳世長雲林報導】雲林縣長張麗善今年7月因新冠肺炎疫情三級警戒影響,體恤縣內約1000個攤商因多無勞保無法申請政府補貼或爭取急難紓困金, ...

南臺科技大學 財經法律研究所 羅承宗所指導 陳靖雅的 COVID-19下的人權與法制衝擊初探 --以台灣防疫措施為研究主軸 (2021),提出雲林職業工會紓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COVID-19、疫苗分配與外交、防疫措施、人權與法制、電子圍籬。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勞工關係學系暨研究所 馬財專所指導 陳奕儒的 「創作者號」,藝術工作者之方舟? -「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角色之分析 (2010),提出因為有 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藝術工作者、藝術家、職業工會的重點而找出了 雲林職業工會紓困的解答。

最後網站【紓困4.0】勞工生活補貼專區(自營作業者及無一定雇主勞工)則補充:勞動部紓困4.0【自營作業者或無一定雇主之勞工生活補貼】. 須具中華民國國籍; 110年4月30日已於職業工會參加勞工保險; 108年度個人各類所得總額未達新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雲林職業工會紓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COVID-19下的人權與法制衝擊初探 --以台灣防疫措施為研究主軸

為了解決雲林職業工會紓困的問題,作者陳靖雅 這樣論述:

COVID-19疫情自2019年底於中國武漢爆發迄今已近二年,除造成全世界數千萬人傷亡外,亦導致各國經濟重創,隨著病毒的變異,各國採取各項不同強度之防疫管制措施,而防疫如同作戰,面對看不見的敵人-病毒,防疫措施之選擇與強度之拿捏掌握,囿因世界各國國情與民俗文化之不同、人民防疫意識水平之落差,突如其來之舉措,亦造成許多社會問題及具高度自由民主意識之民眾反抗與侵犯人民自由、隱私權之爭辯,均讓各國政府面臨了前所未有之挑戰。公共衛生與政治、公共衛生與人性、公共衛生與法律間所形成之錯綜複雜網絡,衍生病毒與國家、法律、人權、人性間之齣齬。本文透過該疫情之進演,探討各國與台灣所採取之防疫手段、管制措施、疫

苗採購與接種順序分配、以及運用新興科技防疫之適法性與人權、民主、自由間之衝突爭辯。

「創作者號」,藝術工作者之方舟? -「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角色之分析

為了解決雲林職業工會紓困的問題,作者陳奕儒 這樣論述:

藝術家成立工會並非一件容易的事,除須克服其自身獨立自主性格所造成之先天性障礙外,還得面對目前藝文環境分崩離析之狀態。然而,「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於2011年2月19日宣告成立,並以社會行動揭示了新興職業工會角色之轉型。考量該職業工會籌備會初期多以「創作者」自稱,且自許未來能有如「公會」般之作為,為藝術工作者給爭取執業保障,本文因而將主標命名為「創作者號,藝術工作者之方舟?」並於所落筆之最後一個疑問下開啟了研究,嘗試探討「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是否具備條件成為方舟之角色,並帶領台灣藝術工作者航向一個有保障的藝術工作環境。研究方法主要採取深度訪談法,受訪樣本之選擇依據「工會籌組過程之角

色」採取立意取樣,並於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間訪談13名受訪者,其中「參與籌組行動之藝術工作者」4名(包含發起人及參與者)、「未參與籌組行動之藝術工作者」7名、「行政機關人員」2名。研究發現,藝術家籌組工會之動機,可導因於產業環境變遷,另從籌組經驗得知,「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若要成為方舟,尚須面對藝術家不擅長行政作業、後續動員能力有限及工會解決問題能力等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