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幸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感恩幸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午堂登紀雄寫的 活出你的不煩人生:讓心變強大的煩惱清理術 和孫嘉蕊的 悲傷吧,沒有關係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懂得感恩,幸福快樂更加倍 - Anne愈分享愈快樂Blog也說明:當一個人真心對我們好時, 懂得感恩的人,會心生感謝,並珍惜對方的關懷,進而想到也可以主動去關心他人,讓愛產生流動與善的循環;結果愈感恩,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時報所出版 。

國立臺南大學 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指導教授與研究生間關係結合型態對學生論文寫作學習態度之影響─以感恩狀態為中介所指導 蔡依臻的 指導教授與研究生間關係結合型態對學生論文寫作學習態度之影響─以感恩狀態為中介 (2021),提出感恩幸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研究生、指導教授、關係結合方式、感恩狀態、論文寫作學習態度。

而第二篇論文高雄醫學大學 心理學系碩士班 鍾昆原所指導 張育菱的 「觀功念恩量表」之發展 (2021),提出因為有 觀功念恩、感恩、心理資本、正向心理學、修養心理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感恩幸福的解答。

最後網站感恩是幸福的秘诀吗? 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发现 - 心理学空间則補充:感恩 是幸福的秘诀吗?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发现Moya Sarner 文| 卫报mints 译最近,我的脑海浮现出了七八岁生日打开礼物时的记忆——当我撕开包装纸时,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感恩幸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活出你的不煩人生:讓心變強大的煩惱清理術

為了解決感恩幸福的問題,作者午堂登紀雄 這樣論述:

  獻給煩惱總是很多的你,   期待有一天,你會看見內心強大的自己!     ◎你是否總為了同一件事煩惱呢?   □想太多而躊躇不前   □和別人比較後哀嘆自己不如人   □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麼   □無法說出真心想說的話   □無法脫離不喜歡的人際關係   □在職場上被孤立成為邊緣人     ◎你想成為哪一種人?   □無法放下煩惱的人   -把錯怪罪在他人身上   -活得很痛苦   -後悔長存心中   -無謂地心情煩躁   -無法採取行動     □能放下煩惱的人   -可以自己解決課題   -充滿幸福感   -把得到的教訓活用在未來   -活得更輕鬆   -過著自由舒適的生活  

  個性、自卑感、職涯、人際關係、金錢、挫折   人生六大常見煩惱,一次解決!     總是被煩惱侵擾,覺得心好累?但光只是煩惱並無濟於事,身為成熟大人,不妨試著將煩惱轉變為讓自己成長的機會!一次次經歷煩惱並適當處理、克服難關後,就可養成不為一點小事所動的堅韌心靈,即使面臨再糟糕的狀況,也能沉著應對。     所以有煩惱也沒關係,只要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煩惱,就能活得更快樂、更從容,擁抱不煩人生!     ◎清理煩惱的方法   1.採取解決煩惱的行動   哀嘆自己學歷不如人?顏值不如人?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明明工作很努力卻得不到好評?比自己差勁的傢伙卻先升職?   →這些煩惱其實都可以採取積極的

行動來解決!     2.改變對煩惱的認知,將其轉化成「非煩惱」,或減輕其程度   面對自己無能為力的變化   →切換成「想出點子的思考模式」,讓自己在不喜歡的環境中也能保持快樂!     面對過去的錯誤   →只要將其轉變為正向積極的意義,那就會變成正確的過去!      3.創造出從一開始就不會煩惱的思考迴路   煩惱的源頭並非發生了什麼事情,只是當事者特地將其「設定」為煩惱罷了   →停止「擅自增添意義」的思考模式,讓自己與煩惱絕緣!     先預想「人生中絕對想避開這些事」的底線   →只要眼前的麻煩都不會導致最糟糕的狀況發生,就無需煩惱!   本書特色     1.幫助讀者突破思考盲

點、停止鑽牛角尖、放下無謂堅持   -別總是自我中心,太拘泥於自己的看法只會折磨自己   -別人根本沒那麼在乎你,別害怕失敗會丟臉,去挑戰吧!   -不要只會哀嘆,先試著努力看看再說   -想當好人?所謂的好人其實根本只是自我中心   -他人的想法跟你無關!不需要太在意   -討厭的人際的關係,就毫不猶豫地斬斷吧!   -誰說不能放棄?沒用的執著越快放棄才越好   -只要放眼大局,瑣事根本讓人不屑一顧      2.納入阿德勒心理學,呼應《被討厭的勇氣》提到的概念   煩惱的源頭並非發生了什麼事情,只是當事者特地將其「設定」為煩惱罷了。   →呼應阿德勒:世界很單純,是「你」把世界變複雜了,我

們都住在一個各自賦予意義的主觀世界。     有些人一開始就逃避努力,主張「我只是還沒有認真起來而已」、「我也是想做就能辦到啊」。   →呼應阿德勒:這是「表面上的因果律」,不是「無法成功」,只是「不想成功」而已。       還有納入更多阿德勒心理學的概念,並以例子來說明,包括:   -人是可以改變的   -要分清楚「自己的課題」與「他人的課題」   -不需尋求他人的認同   -人的不幸只是因為勇氣不夠而已   -人生沒有目標也沒關係     3.目次羅列出各種煩惱,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問題快速找到清理煩惱的方式   溫暖推薦     好   葉|YouTuber、作家   吳娟瑜|國際演說家

、情緒管理專家   李旻珊|捷思身心科診所院長   李家雯(海蒂)|諮商心理師   黃子佼|跨界王   鄭匡宇|激勵達人      「煩惱」到「非煩惱」有如此多的好點子,只要把「問題」變「課題」,把「思緒」變「行動」,讓「自主意志」進入「思考迴路」。作者簡明扼要的分析,和例子佐證的分享,讓你在勇往直前的路上,彷彿打了強心針!——國際演說家、情緒管理專家 吳娟瑜     你在煩惱什麼呢?大腦神經實驗已經證明一個對人生不再感到煩惱的人,連快樂、感恩、幸福、興奮等正向情緒都不會有。當我們一味追求沒有煩惱的人生,相對我們也捨去了感到幸福美好的機會。人生無處不煩惱,有煩惱,正代表自己有「翻轉煩惱」、變得

更加茁壯的機會。所以,就讓我們透過此書一起練習「正向煩惱」,把你的各種煩惱變得更有意義,讓這些煩惱都成為豐富生命的各種滋養吧!——諮商心理師 李家雯(海蒂)

感恩幸福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投票連結👉https://kol.bnext.com.tw/2021/kols/185
好消息跟大家分享😍繼去年成為 #百大網紅 之後,
今年雨揚老師又再度入選《 #數位時代》雜誌「2021百大影響力網紅」啦~
即日起至9/13 1200 歡迎大家幫雨揚樂活家族投票喔~😁 #每天可以投3票 ❤️

雨揚老師的話:
感謝朋友們一路上的陪伴與支持~
我的初衷就是要帶給大家更多正能量與善念,
因此能在雨揚樂活家族園地中,
與大家相遇並共同成長~
促進身心靈的提升~
我感到非常的感恩~幸福🌹

也請各位持續多多關注,
分享文章給更多人~
散播愛的能量的同時,
也能發揮吸引力法則的效能,
讓世界變得越來越好~
開心開運每一天!
愛你們喔😘


-----------------------------------------------------------------------------------------------------------
❤ 網友最愛單元馬上看 ❤
❤【每週生肖運勢】https://pse.is/3e4zvn
❤【3分鐘!招財X開運秘法】https://pse.is/3ce2cv
❤【佛曲線上聽】https://pse.is/3ewk53
❤【超易學!健康快料理】 https://pse.is/39cqc3
-----------------------------------------------------------------------------------------------------------
▷ 訂閱 Youtube 頻道得好運 ➤ https://pse.is/KJKE8
+ LINE 好友: https://goo.gl/MQTRvh
+ LINE Today內容頻道:https://reurl.cc/83QxMy
+ FB粉絲團:https://pse.is/yohofate

▷ Make sure you subscribe to my channel and hit the notification bell, so you don’t miss any of my new videos → https://pse.is/KJKE8

指導教授與研究生間關係結合型態對學生論文寫作學習態度之影響─以感恩狀態為中介

為了解決感恩幸福的問題,作者蔡依臻 這樣論述:

本研究藉由中介效果模式,探討指導教授與研究生之間的關係結合方式、學生的感恩狀態以及學生的論文寫作學習態度三變項之間的影響。研究者欲分析指導教授與研究生之間兩種關係結合方式:財務性結合、社交結構結合,是否能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是否能透過感恩間接影響學生自身的學習態度。本研究採立意取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以全職學生身分之公私立大學日間部且有支領校內外獎學金或研究津貼之碩士班研究生為樣本,以問卷量表為收集資料的工具,回收後刪除無效問卷之310份有效問卷,以結構方程式進行模式驗證,並檢驗感恩狀態的中介效果。結果發現:1. 財務性結合對學生的論文寫作學習態度與感恩狀態沒有影響。2. 社交結構結合

對感恩狀態有直接影響,對論文寫作學習態度無直接影響,但是會透過感恩狀態對寫作學習態度有間接影響。3. 感恩狀態對師生間社交結構結合與研究生論文寫作學習態度之間有中介效果,且屬於完全中介。

悲傷吧,沒有關係

為了解決感恩幸福的問題,作者孫嘉蕊 這樣論述:

悲傷的核心是自我, 對待悲傷的最重要課題就是對待自己。 沒有經歷過痛苦,沒有陪伴過患者,你很難想像,身心症會如何啃食或摧毀一個人生。 面對失去,實在不知道何時才能重拾過去的自己……。   面對人生的各種失去,作者選擇沉浸在自己的哀傷裡,明顯是為了拒絕遺忘,企圖延續過去的幸福記憶,或也是刻意與自己取得和解的一種生存方式。   就像希臘式悲劇,面對人生的各種困境和苦難,最終會衍生出一種體認:比起遺忘或失憶,選擇悲痛承受會讓人生更加完整。   理解失去者的心理運作,如何與創傷記憶搏鬥,又如何面對活著這件事。   誠實的面對自己、說一個努力想翻頁的故事。   每一篇章,都是生命的銘記!   她用

這本書揭露自己脆弱真實的一面,經歷了痛失摯愛、記憶折磨、睡眠障礙、身心症困擾……。   誠如作者所言,我也還在身心症顛簸的路上,紀實這一切。   走在崩潰的懸邊,始終沒有放棄自己。 專文推薦   李艷秋│邱一新 作者簡介 孫嘉蕊   政大廣電系畢業。   25年新聞工作資歷,從工讀生一路歷經記者、社會生活中心主任、採訪主任、執行副總監,總監、副總。工作單位包括中視新聞部、TVBS 新聞台、東森新聞台。   現任東森新聞台副總。 推薦序 自序 復發的衝擊 化療未開始,我進精神科 化療開始,勿亂投醫 廚娘的抗癌時光 手術順利、同溫層的溫暖 惡夢再起又復發了 失

去 準備好了嗎?永遠不能! 雪落下的聲音 給自己一趟旅行 我的鳥朋友們 錯的時間沒有對的人 請善待你自己 我在身心症的路上 後記   推薦序 走在崩潰的懸崖邊,始終沒有放棄自己 資深媒體人/李艷秋   捧著嘉蕊這本書,像是捧著她血淋淋的心,眼睜睜看著這顆心無助、掙扎、傷痕累累,好想用OK繃把傷口貼起來,或是有個釘書機可以把裂縫補起來,可是,除了跟著她的文字一起驚濤駭浪,除了隨著她的創痛一起淚流滿面,我們什麼都做不了,什麼忙都幫不上,這種無力感,真的讓人很痛苦。   嘉蕊在面對崩天裂地的新聞時,總是像座沉穩的大山,冷靜的發號施令、調兵遣將,條理分明的制定採訪計劃,給前線打仗的同仁安

排好所有的支援,只有她微微顫抖的雙手,洩露些許澎湃激動的情緒,那是一個新聞人在碰到歷史性的大事件時,從靈魂裡燃燒出的悸動。   在同事眼中,嘉蕊是值得信任、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總是護他們周全的長官;在長官眼中,嘉蕊不但是常勝將軍,更是一位不安現狀、力求突破的前瞻者,新的想法、新的計劃源源不斷,不論上司下屬,嘉蕊對他們而言,都是一個幸福安心的存在。   但我們不知道,當嘉蕊在人生中失去讓她幸福安心的力量時,她會怎麼樣?我們後來心痛的得知,嘉蕊這兩年來,都走在崩 潰的懸崖邊,人生中排名第一的力量驟然消失,她隨時都會墜落。   嘉蕊始終沒有放棄自己,她會在跌落前一刻,爬著去急診室求救;也遵循醫

生的協助,從信仰、工作、拍鳥、下廚、做公益中試圖找到重心,她用各種方式想拉自己一把,這本書也是她試圖治療自己的方式之一。   嘉蕊在書寫這本書的時候,看得出情緒及心理狀態的不穩,每個字都堆積著滿滿的淚水,那真的好痛,是揪心捶肝,看不到底的痛。她的記者之筆依舊條理清晰,用詞精準,情深意切,對先生治療癌病過程之累,以及自己對抗身心症之苦,全都鉅細靡遺的記錄下來。   我其實不能確定嘉蕊出版這本書是不是對的?但如果每看過一個人,就能減一分嘉蕊的痛,那就出吧!我們雖然什麼忙都幫不了,但我們可以讓嘉蕊知道,她並不孤單,她的故事,讓更多人獲得力量,更珍惜所有。     嘉蕊,我們都在,可以的話,繼續

寫吧! 推薦序 最好的陪伴,就是默默閱讀本書 旅行作家/邱一新   從在TVBS認識嘉蕊,迄今已近二十載,每次遇見,她都呈現一種專業、積極、捷思、樂觀、理性和給予者的形象,為媒體人形塑一個仰望的典範。   突然間,她用這本書揭露自己脆弱真實的一面,我們才恍然驚覺二年來她暗自經歷了痛失摯愛、記憶折磨、睡眠障礙、身心症困擾……像這般如法國精神分析學家艾比亞勒所言「坦然脆弱,敢於脆弱」的勇氣,委實令我震驚、敬佩與珍惜。   雖然她挖掘的創傷記憶是許多人遲早要發生的共同面對,只不過多數人會選擇隱藏真實的情緒,寧可在暗處自虐、在黑夜中泣不成聲,也要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   面對人生的各種失去

,包括摯愛、親情、健康、戀情、婚姻、工作、智力等各種失去,周遭總有許多伺機而動的「關切」,鼓勵你「正向思考」,企圖「幫助」你早日回到「正常生活」,殊不知這種「關切」有時候比冷漠還殘酷。在書中,我們發現,作者的選擇是沉浸在自己的哀傷裡,明顯是為了拒絕遺忘,企圖延續過去的幸福記憶,或也是刻意與自己取得和解的一種生存方式,就像希臘式悲劇,面對人生的各種困境和苦難,最終會衍生出一種體認:比起遺忘或失憶,選擇悲痛承受會讓人生更加完整。況且,記憶像迴旋鏢一樣,丟出去又會轉回來,沒接好還會傷到自己。   為什麼要勉強自己正向思考呢?什麼又是正向思考呢?   為什麼一定要治癒創傷記憶呢?什麼又是治癒呢?

  人生的若干失去,若能勇敢地去面對、去思考對於生命所帶來的意義,有時候未必是真正的失去,說不定還可以幫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行過「死蔭的幽谷」。   在這個黑暗時刻,嘉蕊做出一個決定:書寫──也是我的建議,讓「關切者」有機會成為一個好同事、好朋友,去了解她的真實心情和感受;甚至,為那些同樣深受其苦者發聲,原來他們的世界是這樣過日子這樣看事情的。   可嘉蕊的書寫,勢必一次又一次地召喚記憶,鉅細靡遺的挖掘自我,與自虐並無二致,所帶來的創傷和悲痛難以名狀,致使她的書寫具有普世意義──書裡有許多描述,正是那些失去者共同面對的景況,或許,默默地理解,便是旁人對他們最好的關切,我相信這個「提示」,

也是本書最重要的價值之一。   本書之令人動容也在於,人在世上消失了,透過「再記憶」(rememory)可以把那個人的樣貌、聲音、舉止和互動,依舊保存在他曾經生活的空間,說不定這是失去者在悲慘世界中通往幸福時光的唯一通路。   所以,為什麼要強迫自己壓抑記憶的召喚呢?   但這種反覆仰賴再記憶來提供「不真實的存在」,往往成為一種令人不勝唏噓和困擾不已的創傷記憶,慶幸的是,嘉蕊透過意識流書寫、透過細節的敘述,又找到另一種重返幸福時光的方式──無可避免,哭完了還得繼續寫下去,但我確信她已經有了面對絕望的薛西弗斯式勇氣。   媒體的本質是挖掘,不只是要求真相,更大的意義在於,不容許遺忘,身為

媒體人的嘉蕊選擇書寫,或許也有這個潛因,可她需要比旁人更巨大的勇氣,甚至冒著輿論審判的風險,但她沒有因此卻步,我愛故我在,在字字血淚中挺身而進,還提出她回應悲痛的方式一二。   譬如遁入山林拍攝飛鳥、創立「愛做菜」社群,皆是嘉蕊近二年嘗試攀爬的布魯克斯「第二座山」,提醒自己也提醒失去者,在這個世界上仍有許多美好值得去追求,因而活出意義來。   所以,閱讀本書更積極的意義,不在於探究忘年之愛的來龍去脈,而是去理解失去者的心理運作,如何與創傷記憶搏鬥,又如何面對活著這件事。   這本書的生命故事固然屬於個體層面,但作者刻意扮演創傷記憶捍衛者的勇氣,對那些同樣念茲在茲的失去者,頗有淑世價值──

勇敢地去追索內心世界的甜蜜與酸楚,若從這個角度來看,回憶便成為作者的悼念儀式,書寫便具有轉移創傷的十字架意義了。   就像大文豪馬奎斯所言「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什麼,又如何記住」,嘉蕊便以這種「活著是為了說故事」去回憶、去書寫、去創造另一半還活著的永生意義,頗有一種魔幻寫實的味道──由此觀之,或許我們對「作家孫嘉蕊」的認識才剛開始。   我一向主張,朋友間不多問是一種關照,也是一種情懷。所以,作為她的同事與朋友,或許最好的陪伴,就是默默閱讀本書,當一個好讀者。 自序 悲傷吧,沒有關係   人生真美好、我有一個美好人生。這兩句話多麼吸引人,幸福是一種知覺,有人

生命坑疤坎坷,仍感恩幸福。有人看似人生勝利組,翻過面來,卻沉重地難以自承。我有一張漂亮的社會成績單。因為知道自己新聞工作是志業不是職業,我用園丁的心情工作,面對我花園的主人,廣大的受眾。上天也很寵我,讓我二十多年的職場生涯裡,即使有波浪,但終究付受相等。生命不是單行線,人生再美好,都有破洞,上天只是很平等地,讓我經歷生離死別,但這一頁,我翻了很久,翻不過去。上帝帶走我二十五年的最愛,所有的智慧,在這個關卡上,我卻像一個只會撒野的孩子,哭鬧的最後,我的心病了,我的靈傷了,我一路顛簸。   連續一年半的失眠焦慮,輾轉看了各大醫院,五六個身心科主任,我還是得不到一個好覺。每天三四個小時的睡眠,撐完

順利轉播完奧運,我請了二十五年職場生涯裡,第一個長假,三個星期。   其實還是不夠的,我有那麼多的悲傷沒有處理,面對工作的無形壓力,我的焦慮在上班時,已經成為大腦記憶模式,肩頸緊繃,背部就像被無形繩索,兩端用鉗子緊緊坎住,我以為我早已習慣工作壓力,但未被溶解的悲傷,一直都在,啃食我的靈魂,讓我在憂鬱和焦慮中來回的擺盪,我已經與行屍無兩樣,熟稔的工作模式,只是自動導航,在需要決策的工作裡,我的大腦唯一清醒的空間。其他,早已散落癱倒在地。   請了三個禮拜的假,因為我已經沒有退路,對睡眠問題的絕望,知道再不停下來,人會垮掉,就來不及了。事實上我可能需要至少一年,甚至更多時間來處理我一直逃避的悲

傷。   這段時間,凡是對我有所幫助的,我都去做,吃藥、心理諮商、能量治療、中醫針灸,我是那麼努力地想讓自己變好,卻在半年間不斷往下。我拍鳥,我畫畫,我做菜,我參與公益……這麼多的事用來逃避悲傷,然後發現,悲傷還是在那裡孤零零地等著我。   兩年前,我失去了我的摯愛,如果生命有排序,他就是第一。其他的對在最糟情況下的我來說,其實都沒有太大意義。工作成就、拍鳥樂趣、朋友往來、做菜社團……一樣樣都因為第一的失去,慢慢慢慢地失去意義。   照顧先生的三年,癌症復發,我們更加相愛,最後半年,我一直祈禱上帝給我們多一段時間相處,給我多一點時間準備,當摯愛的大樹在三天內急轉直下,我是盤延而上的藤蔓,

散落癱軟一地。我還記得自己多麼平靜地送他,放著他最愛的《月光》為他淨身,唱《月亮代表我的心》為他蓋棺。   之後我投入工作,在休假那兩週,我痛哭哀號,以為門廊上來的烏秋是他與我的對望,認定音樂台播放的《月光》是他送來的相思曲音。兩週後上班,我只允許自己哭一分鐘,不敢想、不敢望。外表上平靜無波,現在的身心科醫生告訴我,我有unresolved grief(未解決的悲傷)。   親愛的,對不起!我以為不看就可以把悲傷藏到底處,原來它還是孤零零地站在那裡。我不敢整理衣物、照片,我害怕自己沉下憂鬱海,浮不上岸,但終究我的悲傷沒有溶解。休假前,我在博客來書店打了喪偶兩個字,跑出一堆書,我選了死亡與生

命手記、我還沒準備說再見、面對失去好好悲傷、It’s ok that you’re ok.我想自療。我不是世上唯一失去一半的悲傷者。我需要有人告訴我,如何處理巨大的哀痛。   每個人都有悲傷,臉書上我分享拍鳥、做菜、公益,不代表我安頓好了我的身心靈。每一個悲傷者,可能是失去父母、伴侶、子女,甚至是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你最愛的寵物,悲傷不能比較。   悲傷吧,沒有關係。悲傷的存在,代表我還能知覺,我要正視你。   這一頁何時能翻過去?我不會像勵志作品一樣,寫一個充滿陽光的期盼和結局。我只想很誠實的面對自己、說一個努力想翻頁的故事。 復發的衝擊 時光回到五年前的八月。飯桌上,他一直靜默著。突

然放下碗筷,輕輕地說,例行的回診好像有點狀況,吳醫生說要再去仔細複檢。我心一沉,復發了嗎?二○一○年先生得大腸癌2A期,經過開刀,五年來,我常常驚夢癌症復發,現在是在夢境之中吧…… 復檢日期排了嗎,越快越好。我立刻回神,打給醫院公關秀珍,請他幫忙務必往前調整複檢日期,這一頓,再也吞不下任何一口飯菜。 當年他大腸癌開完刀,我就告訴他不要再喝酒了,喜歡交友的他,天天和朋友小酌,然後依然菸不離手,我的勸誡,已經變成嘮叨,我不想成為嘮叨的女人,但我自責,是我的縱容,才導致他癌症復發,這五年他每天過著和發病前一樣的快活日子,我卻常常惡夢中驚醒,如今惡夢成真了! 自責的不只如此。在檢查出異狀前一個月,我們

才在附近租了一塊靠山的農地,每天我六點多起床,就往農地跑,拔草、墾土、整地、播種。我清晨上工,傍晚換我先生三四點去除草,繼續我們的田野生活。我們在田地的門口,立起一個Sunny’s的甜蜜招牌,在入口架起一座絲瓜棚、讓它也爬上百香果,田邊一個廢棄的浴缸,我們買了荷花鋪滿一缸。農地邊一條小溝,也滿了睡蓮,溝裡有魚有蝦。我們享受一個月流汗播種,種九層塔、生菜、番茄……,這麼快活健康的日子,你怎麼會癌症復發? 我深深自責,是我要過都市農夫的生活,才會租下這塊地。我每天上班前,享受荷鋤墾土的田野時光,他也每天汗流浹背回家,梳洗完後,就和朋友喝小酒吃晚餐。我長年的新聞工作,都必須到八點半才回的了家。是我把

他搞太累了,才讓癌細胞有機可乘。我用這樣的邏輯不斷自責自己、是我害他癌症復發的。 為了證明自己的邏輯,我還問主治醫生,是不是因為他太辛勞才會癌症復發?醫生告訴我,一個月運動,不會讓癌細胞長成五-八公分。聽了醫生的說明,我並沒有變好,反而強迫症似地,捶胸頓足地失控痛哭,都是那塊地害了他,都是我害了他。常常還要他抓住歇斯底里的我,讓我冷靜下來。

「觀功念恩量表」之發展

為了解決感恩幸福的問題,作者張育菱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建構「觀功念恩量表」,奠下未來觀功念恩相關研究與實務應用之基礎。研究者藉由文獻探討擬訂量表架構與題目設計,並進行專家會議審題。本研究招募健康成人,以線上填答方式進行施測,前導研究納入491份有效問卷,進行項目分析與探索性因素分析。正式研究納入604份有效問卷進行信、效度檢驗。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觀功念恩量表與四因素模型達良好適配,研究者依據因素間相關,將全量表分為觀功念恩與觀過念怨兩個分量表。全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Cronbach’s α落於0.85-0.86,具可接受信度。效標關聯效度方面,觀功念恩量表之觀功念恩分數與感恩量表、簡版大學生心理資本量表、主觀幸福感量表呈顯著正相

關。觀功念恩量表之觀過念怨分數與短版UCLA寂寞量表、簡式健康量表呈顯著負相關,具備效標關聯效度。據此,研究者提出討論與建議作為後續相關研究與實務之參考。